我叫楊小年,九二年的臘月二十三出生在北京的大興。在右安門生活了一段日子後,又相繼到了左家莊和沙河,最後固定在了昌平,從小學二年級念到了高中畢業,最後以近五百分的成績考到了千裏之外的東北亞帝國皇家理工大學。
離開北京之後我才發現自己被騙了,因為出了北京,走到哪兒人呢都說在北京上清華隻需要四百分。
雖然因為信息的不通暢,我錯失了上北大清華的機會,但是在當年,我還是有個師出名門的機會,因為北京共有四大名校:清華、北大、聯大、海跑。
清華北大自然不用多講,聯大和海跑還是值得說一說的。
聯大全稱北京聯合大學,充分詮釋了“聯合”這個詞兒的意思,先是聯合了三十多所大學辦校,後又建了十七八個校區,從本科到專科,從體特到義特無一不招。更為神奇的是這所大學還是非民辦學校。這也導致了很多北京的公司在招聘的時候會在學曆要求上寫上這樣一句話:本科學曆,聯大除外。要知道,這可是一個連清華和北大都享受不到的特權。
海跑的全稱叫北京海澱走讀大學,聽名字就知道,這絕對是一朵奇葩盛開在全國99。9%的大學都提供宿舍的時代裏。雖然都知道它現在已經更名為北京城市學院,但大家還是習慣稱呼它為海跑,就像把大柵欄叫做“大拾爛兒”一樣,習慣成自然,這玩意兒誰也改不了。
那些說著四百分上清華的人,多半都不知道後倆學校的存在,想來這可能就是他們覺得四百分能上清華的原因:他們眼裏的北京並不是我生活的那個的北京。
這的天沒比別處藍,陰霾不重的時候能看得到太陽,下過雨後,能見到蔚藍的天空。
這裏的水也沒比別處甜,如果有水的話..因為自打永定河幹了之後,除了自來水和故宮沿途,很難見到有水地方,但河道卻幾乎隨處可見。
這最大的特色不是吃,因為初來北京的人大都不會喜歡鹵煮、豆汁的味道;這裏最大的特色也不是文化氛圍,因為幾十年來的城市改建,這早就不是老舍《想北平》裏寫的那個寧靜安舒的都城了;這裏最大的特色是人,外地人。
據說北京有常駐人口2100萬,也就是刨除了沒有暫住證的盲流子和每逢佳節必來京的旅遊觀光客,他們自然是外地人。
當中常住外來人口800萬,也就是有暫住證的生意人、打工者、上班族,但暫住證這玩意,警察認,北京人不認,所以即使你有暫住證也依然是外地人。
在1300萬有北京戶口的人當中,還要拋除一些高考移民、商業移民等等移民,都用上移民這個字眼兒了,可想而知這些人也還是外地人。
有北京戶口還算外地人,你說這事兒上哪說理去?
恰巧我就是這樣一個人,拿著二十多年的北京戶口,被叫了二十多年的東北人,到了東北上學又被叫成京片子,所以現在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算是哪的,就姑且趕個時髦,算個北漂吧。
漢語還真是博大精深,從北京往北的地方來到這裏拚搏,也還是會被叫做北漂兒,因為北漂的北指的是北京,而不是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