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女性題材的開掘與作家的人文視野(1 / 3)

——記長篇曆史小說《武則天》

常智奇

繼長篇曆史小說《漢武大帝》(全三冊)出版後,壯心不已的楊煥亭先生再度挑戰自我,又創作出了一部鴻篇巨製——三卷本長篇曆史小說《武則天》。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以兩百多萬字的皇皇大作奉獻於廣大讀者,這再一次見證了他的創作實力和堅實的文學步履。在《武則天》即將出版之際,他特誠邀我為這部新作寫幾句話,以弁卷首。對於曆史人物武則天,我素無研究,但盛情難卻,遂寫了下麵的文字。

在中國文學史上,表現女性主題的文學作品,我覺得大致有四種類型:一是聖母,二是怨婦,三是烈女,四是禍水。聖母類有女媧、薑嫄、王母娘娘、呂雉、慈禧等。她們在溫情、理性、獨尊與細膩、敏感、陰狠的兩極對立或愛恨參半中,把人的價值投向女權主義,在“德”與“才”之間,建構女性主體;怨婦類有劉蘭芝、竇娥、琵琶女、林黛玉、祥林嫂等,她們在隱忍與閨怨、淒婉與鬱憤、呻吟與苦難中,用自持與妥協把人的價值投向對封建神權、夫權、族權的控訴和責問;烈女類有杜麗娘、李香君、嫦娥、孟薑女、祝英台等,她們在儒家傳統觀念和舊的習慣勢力環境中,對女性“內言不出閫外”的道德堅守之內或叛逆之外的兩極處,把生命的價值投向挑戰或衝破舊製度的黑暗,用生命的毀滅點燃心中理想的曙光;禍水類有妲己、褒姒等,她們在“男權中心”的道德歧視和壓迫下,以一種扭曲的極端方式,把青春、愛的生命價值投向對落後勢力的反抗。這些林林總總的女性題材作品,構成中國文學史上絢爛的畫廊。而武則天則屬於聖母這一類。

目前,表現聖母類題材的“女權主義”文學思潮在中國文壇風生水起,但這些作品大都是西方女權主義文庫中“拿來主義”的觀念移入和創作方法的借鑒。真正使女權主義文學創作走向中國氣魄和中國作風審美範式的作品,應從楊煥亭先生的《武則天》論起。

西方一位哲人曾指出:“看一個社會文明進步的程度,應該首先看這個社會婦女解放的程度。”在大唐時代,出現武則天這樣一位彪炳史冊的女皇,這是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中的一個曆史壯觀、政治勝景,研究其產生的曆史根源、社會背景、政治因素、人文基礎、吏製條件、精神構成、文化形態等,是促進中國現代文明建設的重要課題。

關於武則天,中國曆史上流傳著許多誤解和獨斷,她的形象往往被簡單化為竊權大盜、“麵首”政權、酷吏主義、反傳統主義、家族主義等等。客觀地講,武則天有很多麵具,要尋找自身同一的“真正武則天”不僅是困難的,也是不可能的。不過,沒有一個統一的“真正武則天”,不等於沒有一個多麵孔的武則天,更不等於沒有一個聚集在“武則天”名下而區別於其他思想感情的武則天。於是,深入細致地厘清武則天麵具和臆語背後的思想真言,搞清楚她的思想感情與那些鏈接在她身上的種種猜測、臆想、獨斷的關係,尤其是分析她的曆史作用、價值意義、正負影響,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集詩書畫於一身的楊煥亭先生的長篇曆史小說《武則天》,為我們提供的就是這樣一個文學形象。

這是一個集曆史意識與藝術審美於一體而完成的藝術形象

故事是從風雲一世,偉業赫赫而又對武媚懷著複雜情感的李世民撒手人寰,唐朝處於曆史轉折的重要關頭切入的,從而構成了她登上中國曆史舞台的宏闊背景。一方麵,唐朝經過李淵、李世民兩代皇帝的經營,進入經濟、政治穩定時期,麵臨著發展和中興的課題;另一方麵,因為李世民晚年在立儲問題上的失誤,也積累了諸多的宮廷矛盾,它深刻地影響著武則天的命運。

武則天先侍奉太宗李世民,後又侍奉其子李治,其中的滄桑和苦澀隻有她自己深味。這種身不由己的遭遇,使她成為一個踏破封建倫理的樊籬,無視封建道德的規範和約束,跨入價值論綠草地的曆史人物。她的恢宏氣度、超凡脫俗、心狠手辣和敢為人先的行為方式都與此有關。而這些,都是見諸史籍的事實。更重要的,是楊煥亭先生對彌漫於曆史長河中靜止的、孤立的、片麵的、封閉的、保守的倫理判斷的突破,貫之以一種動態的、聯係的、全麵的、開放的、進步的價值判斷。

武則天的女權主義,是深深植根於中國曆史土壤之中的,是從人本主義生命激情中生長出來的,是從情感攜裹著“天人合一”的神秘主義和“君權神授”的思想觀念中生長出來的,是備受壓迫和束縛的中國女性向皇權政治與血緣倫理的一次本能的反抗。她在取得權力的路上,與維護李氏王朝的勢力做了一次次腥風血雨的較量,從長安大明宮到神都洛陽,從瑤光殿的丹墀內到諸王任職的州郡,時時唇槍舌劍,處處刀光劍影,到處血汙飛濺,人頭落地。鮮血衝垮了橫亙在權力途中的高山峻嶺,白骨填平了她登上女皇寶座途中的深峪大川,經過浴血奮戰,她才豎起了“大周”的旗幟。這不是個體自然生命的自由生長和綻放,是中國男權中心的皇權世襲製發展到極端處的一次女性反抗的總爆發,總展示。這樣,《武則天》此書就不單純是一個傑出女人的故事,而是被作者賦予了濃鬱的人文色彩。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從曆史的邏輯出發,對長孫無忌、褚遂良等元勳代表因武則天是女性而反對她參與政治給予了道德層麵的否定,這是本書的看點之一。

這是一個集性格主導性與多樣性於一體而塑造的藝術形象

作為一位政治家,武則天有著從唐太宗那裏繼承來的胸納萬裏江山的品格,有著傑出的治國才能、政治智慧和大局意識。為了推進經濟發展,早在任皇後時期,她就提出了十二建言,提倡大興農桑,節儉政治,特別是在執政以後,製定了經濟發展綱領——《兆人本業》,抑製豪強兼並;為了推進政治改革,她可以摒棄前嫌,大膽起用曾經反對她的裴行儉,從而發動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總章選製改革;為了維護國家統一,她不拘一格起用曾經打過敗仗的王孝傑,一舉收複西域四鎮;而她在長期的政治生涯中,與劉仁軌、婁師德、狄仁傑、李昭德等人的肝膽相照,彼此心知,無論如何都是感人至深的。她的大局意識體現在絕不將國家政治生活與個人情感生活糾纏在一起,從而對蘇良嗣痛打薛懷義、狄仁傑痛打王慶一的舉止給予了容忍和寬恕。因此,她是一個攜天子以令群臣,能駕馭複雜的人際關係,具有治國方略,能控製局麵,精於權術,有雄才大略且遠見卓識的政治人物;是一個敢為人先,開宗立派,革古鼎新,有膽略,有魄力的改革人物。所有這些,構成了武則天性格的主導性,使她能夠光彩灼灼地站在中國古代帝王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