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六下江南,引人注目的卻是富甲一方的徽州。
自折色法,徽商崛起,縱橫商海三百餘年,兩淮鹽業幾乎被徽商壟斷。徽商浮出商海,而有著“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家園”的徽州物產再次引起世人矚目。
徽商江春斥資三十萬銀兩於“康山草堂”接駕乾隆的第二日,程尚德心急如焚地從婺源坑口趕回漁梁壩埠頭。他想把彙源墨硯齋的存貨捎往文人顯貴雲集的揚州。運氣好的話,彙源墨硯齋會掙得盆滿缽滿。
十幾年的墨業生涯,程尚德終修成正果,淨心墨名揚四海,尤其以藥墨、油煙墨聞名於世。
到了埠頭,程尚德第一個跳下船,走入店鋪林立的漁梁街。以商賈阜貨而行市的漁梁街貨物雲集,渡船點點,人影憧憧,官吏相與慶於庭,商賈相與歌於市,農夫相與忭於野。悠悠的練江之水中,休寧的鬆蘿茶和羅盤、祁門的瓷土、深山的杉木、徽墨皆整裝待發。
然而誌得意滿的程尚德半路就被人擋了道,此人是屯溪陶然印社的東家方老爺。方老爺正欲前往揚州購買芙蓉石。
看見程尚德,方老爺就笑了。
“乾隆帝的口一張,揚州的文人雅士會爭相購買淨心墨,淨心墨的存量恐怕不足了。”方老爺笑著說道。
“哈哈,方家的印莫不如此。”程尚德朗聲說道。
“程家的藥墨可有延年益壽之功效?”
“世人都想長生不老,秦始皇遍尋長生不老藥,聞著藥味兒都讓人放心。古往今來,沒見過掙下一大份家業卻不想長壽的。”程尚德說道。
“此話不假,煉丹的作用就是得道成仙,藥墨也是獨一份,淨心墨廣為流傳的關鍵在精致的墨模。”方老爺說道。
“以新安山水墨模製成的墨亦為推陳出新。”
用墨之人都清楚精致的墨模所需不菲。精雕細刻的墨模會吸引無數附庸風雅的文人。想要在製墨行業立足,墨模的推陳出新必不可少。程尚德認為將眼下皇帝待的地方——西湖美景入模會有效應。看著方老爺沉思的臉,程尚德微微一笑,他可不想讓這個想法被其他製墨家搶在前頭。
“眼下老夫前往揚州購買篆刻用石……彙源典當能否拆借銀兩?”
“方家的印社即是最好的抵押物。”程尚德哈哈一笑。
“多謝程老爺,以……”
“三分的起息,徽商本是親幫親,鄰幫鄰。方老爺什麼時候要?”
“從揚州返回時即用。”
“方老爺可直接去鋪子裏辦理。”
“多謝程老爺。”
此次去婺源龍尾山,程尚德遍尋流落民間的歙硯。龍尾山的金星硯石越來越少,近年來,民間的采石藝人很難采到上品的硯石料。兩天來他隻購得幾塊眉紋、玉帶石料。峰回路轉,在龍尾山腳下他看見那兩塊金星硯石。自明代後,官方雖未正式開采龍尾山的硯石,但金星硯石不易覓得。
在龍尾山,程尚德巧得一款歙黃硯。賣硯的姑娘顯然並不知此硯的來曆。看見硯石色黃如蜜、石質堅硬、形如遊龍騰飛,程尚德心想這就是遺落民間的黃龍戲珠硯,暗自一笑。程尚德在硯台上敲了三下,果然水滿硯池。
“此硯來自……”
“家父從山中得來……奴婢並不知從何而來。”
姑娘要價三十兩銀子,程尚德給了她五十兩。這款硯台至少值三百兩銀子,而程家的收藏中又多了一款唐代的硯台。硯台的收藏中最讓他可喜的是一款蔡襄用過的歙硯,就是那句有名的題詞:“相如聞道還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
程家袓上是著名的硯雕工。自清初程家香火不旺,歙縣僅留下程尚德曾祖父這一支脈。程尚德的曾祖父死後,留下這兩座一模一樣的宅院。程尚德這一脈有了兩個傳人。至堂兄程尚銘這一代,他不願再當硯雕工,外出川蜀做木材生意。這一去十八年,走之前程嘉賢尚未出生。
程尚德沒進自家宅院,卻進了堂兄程尚銘的宅院。程尚銘至今未歸,這兩年來更是音信全無,侄子程嘉賢外出尋找父親下落不明,大嫂俞氏因此日日以淚洗麵,目前已雙目失明。
俞氏是婺源茶商俞家的大小姐,靠著刺繡和幾畝茶林含辛茹苦地撫育孩子。俞氏剛滿四十歲,卻有著五六十歲人的容貌。為了避免家人同情,俞氏極少回婺源的俞家茶莊。俞家幾次要接她回婺源都被她拒絕了。俞氏習慣了歙縣,習慣了程家二宅的一切,連這裏的冷清都習慣了,俞氏對生的渴求快退到娘肚子裏了。
此去婺源,程尚德見到親家俞老爺。程家喝的茶曆年都是做茶葉生意的俞家送的。程家雖在竹鋪有五畝的茶園,生產竹鋪大方茶,但程老太爺極愛喝這竹鋪大方茶,明前的純芽僅夠他一人喝的。程尚德喝不上竹鋪大方茶,隻有二少爺嘉賢和三少爺嘉堃能喝上老太爺的茶。臨行前俞老爺送了程家兩斤茗眉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