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目標,像大海的小島上高高矗立的航標燈,發著光亮,引領著千萬船隻向著目的地前進。
各國政黨,各國人民都有自己的理想目標。它,像航標燈,像高山之巔的寶石,發著光,照亮茫茫人生路,引導芸芸眾生朝著目的地前進,攀登,進取。
國家強大,百姓富足,社會文明是中國共產黨的奮鬥目標,也是中國老百姓的夢想。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從發展經濟入手,為實現這一目標進行了種種探索和艱苦奮鬥,取得了一係列成果。初步建立了以國有,集體所有製經濟組織為基礎的經濟體係,實行計劃經濟的經營管理體製。新中國經濟從建立初期的“一窮二白”走向複蘇和穩定。
經過幾十年實踐,有識之士發現:國有,集體所有製經濟組織,計劃經濟的經營模式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說:生產經濟組織活力不足,效率低下,產品單一,商品易短缺,遇到自然災害,老百姓的溫飽即成問題。國家的科技水平也不高,世界上很多高,精,尖的東西,比如說:飛機,我們造不出來,連電視機,洗衣機等我們也造不出來。
黨內的能人誌士醞釀著改革,有識之士在等待著改革的時機。
公元1976年,這一年天呈異象,鐵樹開花。據說吉林省落下三塊巨大的隕石,民間傳言,這一年要出大事。果然,先是唐山發生了大地震,死傷人數以萬計,房屋倒塌數萬間。後新中國的棟梁之才:朱德委員長,周恩來總理,******主席相繼仙逝。一時間,老百姓人心惶惶,內憂國難,外患美帝,蘇修趁機侵犯。
經曆了一番曲折,黨中央很快穩定了全國大局,於1978年底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鄧小平同誌的領導地位,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中國的改革先是從經濟領域開始。
農村經濟改革先行,農村由人民公社集體責任製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轉變。城市經濟改革,從擴大企業自主權開始。企業生產由原來上級主管部門下達計劃,改為企業自主決定生產什麼,生產多少。繼而改革由企業擴展到城市,1980年5月,黨中央決定設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個經濟特區,黨中央提出: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是經濟建設。
後黨和政府允許個人辦公司,辦企業。中國經濟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換。
經黨和政府自上而下十幾年大力推進經濟工作,中國的國家實力,老百姓的生活提升了一個層次。國家的科技水平也得到了極大提高,像電視機等不用進口,自己可以生產。老百姓的物質文化生活日漸豐富。買米,買肉,買布不再憑票,老百姓的衣著顏色也不再是過去的黃。灰。藍三色,他們的衣著款式,顏色日益多樣化,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電話,逐漸走進百姓家。歌曲不再隻是鏗鏘有力的革命歌曲,抒情歌曲日益增多。交誼舞又能跳了。國家越來越強大,老百姓也越來越幸福。
個人開工廠,辦公司,幹個體發家致富,不僅個人得到實惠,而且還能得到榮譽和社會尊重。各省市的湧現出來的財富英雄受到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視,表彰。宣傳。比如說,江蘇省江陰市華西村的黨支部書記吳仁寶,一個隻有小學文化,60多歲的老農民,1978年起,帶領村民辦企業,使全村人均年收入翻幾十倍。八十年代末,華西村村民家家住上了別墅,有的還有了私家轎車。吳仁寶和華西村像******時代的陳永貴和大寨村一樣受到黨和政府地推崇,表彰,宣傳。另沿海開放省市廣東。江蘇。浙江,福建,特區深圳出現了一些產值過百億,員工過萬的私營企業,企業家得到政府支持,社會尊重,他們的成功故事經媒體宣傳報道,引得一些還在體製內的能人誌士躍躍欲試。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一些在體製內捧鐵飯碗的人,紛紛下海或準備下海經商,辦企業。
1。他被華西村震撼
1993年秋季的一天下午,金風送爽,氣候宜人。中國中部HN省長州市,一棟普通二層的灰色小樓裏,一個30多歲,相貌俊朗的年輕人正在自己辦公室的辦公桌前認真閱讀《百姓日報》。報紙第二版整版報道華西村黨支部書記吳仁寶帶領偏僻小村子華西村的村民艱苦奮鬥,發家致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