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務實講方法,成效是關鍵(1 / 3)

第十三章 務實講方法,成效是關鍵

結果是一切工作的要務

結果是一切工作的目標,任何規則和程序都是以服從和服務於結果為旨歸的。

“結果是一切工作的要務”就是英特爾公司在過去的歲月裏為自己定義的六大價值觀之一,它是英特爾不斷追求突破的基石。英特爾相信這種“結果是一切工作的要務”的思考模式可以讓英特爾務實而創新,不管在產業、工藝或服務上,都能為客戶帶來最大的利益。同時,英特爾的這個價值觀也肯定了積極的目標、具體的結果與產出,使每個人了解團隊的方向,設定高目標,並以量化的手法,務實地實現進度和成果的指標。

與此相同,諾基亞公司也是在這種“結果是一切工作的要務”的企業價值觀的引領下,使其員工在工作中呈現出一種高績效的狀態,為諾基亞創造了巨額的效益。

企業不是慈善機構,企業要生存,要發展,這都離不開最後的結果。企業要在結果中得到利益,沒有最終的利益,一切都是白費。所以,商場上正是以成敗論英雄,結果要比過程重要的多。員工做得好不好,看成果,是賞是罰也得看成果。作為一名員工,在工作中一定要樹立“結果是一切工作的要務”的工作理念,要想方設法去實現企業以及自己的目標,為企業創造效益;而不隻是機械地完成工作任務,置工作成效於不顧。所以,重要的不是做完一件事,而是做成功一件事。沒有結果的努力,是無用功;沒有結果,意味著我們將回到起點,一切都要從零開始。

總之,作為一個優秀的務實型人才,一定要記住,務實永遠都隻有一個主題:務實最重要的是結果,而不僅僅是按照標準做完事情!

要出實招就是拿出切實可行、行之有效、力所能及的招數,加快企業發展。不論出主意、作規劃、謀方略,還是上項目、擴產業、搞建設,都要從實際出發,量力而行;不能擺花架子,鋪空攤子,圖虛名而招實禍,搞形式而損實益。

用腳走不通的路,用頭走

主動找方法解決問題並能找到辦法解決問題的人,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總是社會的稀有資源。隻要這樣的人出現,他們就能夠像明星一樣閃耀。對於他們,機會會主動找上門來。

2002年的一次世界華商大會上,一位姓楊的著名華商的發言,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楊先生是浙江溫州人,他是十多年前幫一位遠方親戚開飯店來的歐洲。沒料到,他到歐洲不久,親戚就突然患病去世了,飯店很快也垮了。

楊先生不想回國,就在當地找了份工作。幾年後,他到一家中等規模的保健品廠工作。公司的產品不錯,但知名度卻很有限。他從推銷員幹起,一直做到主管。一次他坐飛機出差,不料卻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劫機。度過了驚心動魄的十個小時之後,在各界的努力下,問題終於解決了,他可以回家了。就在要走出機艙的一瞬間,他突然想到在電影中經常看到的情景:當被劫機的人從機艙走出來時,總會有不少記者前來采訪。為什麼自己不利用這個機會,宣傳一下自己的公司形象呢?於是,他立即做了一個在那種情況下誰都沒想到的舉動:從箱子裏找出一張大紙,在上麵濃描重抹了一行大字:“我是××公司的××,我和公司的××牌保健品安然無恙,非常感謝搶救我們的人!”

他打著這樣的牌子一出機艙,立即就被電視台的鏡頭捕捉住了。他立刻成了這次劫機事件的明星,很多家新聞媒體都對他進行了采訪報道。等他回到公司的時候,公司的董事長和總經理帶著所有的中層主管,都站在門口夾道歡迎他。原來,他在機場別出心裁的舉動,使得公司和產品的名字幾乎在一瞬間家喻戶曉了。公司的電話都快打爆了,客戶的訂單更是一個接一個。結果他不但被任命為主管營銷和公關的副總經理,還被獎勵了一筆豐厚的獎金。

楊先生的故事說明:在任何單位、任何機構,能夠主動找方法解決問題的人,最容易脫穎而出!

好的方法能不僅能為人解除不便,讓他人有更大的發展,更能給單位創造最直接的效益。所以,哪個單位的領導都沒理由不格外重視想方法幫單位解決問題的人。

眾所周知,美國福特汽車公司是美國最早、最大的汽車公司之一。1956年,該公司推出了一款新車。這款汽車式樣、功能都很好,價錢也不貴,但是很奇怪,竟然銷路平平,和當初設想的完全相反。公司的經理們急得就像熱鍋上的螞蟻,但絞盡腦汁也找不到讓產品暢銷的辦法。這時,在福特汽車銷售量居全國末位的費城地區,一位畢業不久的大學生,對這款新車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就是艾柯卡。艾柯卡當時是福特汽車公司的一位見習工程師,本來與汽車的銷售毫無關係。但是,公司老總因為這款新車滯銷而著急的神情,卻深深地印在他的腦海裏。他開始琢磨如何讓這款汽車暢銷。終於有一天,他靈光一閃,於是徑直來到經理辦公室,向經理提出了一個創意:在報上登廣告,內容為“花56元買一輛56型福特”。

這個創意的具體做法是:誰想買一輛1956年生產的福特汽車,隻需先付20%的貨款,餘下部分可按每月付56美元的辦法逐步付清。他的建議得到了采納。結果,這一辦法十分靈驗,“花56元買一輛56型福特”的廣告人人皆知。這個做法,不但打消了很多人對車價的顧慮,還給人創造了“每個月才花56元,實在是太合算了”的印象。

奇跡就在這樣一句簡單的廣告詞中產生了:短短3個月,該款汽車在費城地區的銷售量,就從原來的末位一躍而為全國的冠軍。

這位年輕工程師的才能很快受到賞識和升遷。後來,艾柯卡不斷地根據公司的發展趨勢,推出了一係列富有創意的舉措,最終成為了福特公司的總裁。

當很多人都認為工作隻需要按步就班做下去的時候,總是有一些優秀的人,會找到更有效的方法,更快地提高效率,更好地解決問題。也正是因為他們有這種找方法的意識和能力,所以他們以最快的速度得到了認可。

我們再來看一個故事:1793年,守衛土倫城的法國軍隊叛亂。叛軍在英國軍隊的援助下,將土倫城護衛得像銅牆鐵壁。前來平息這次叛亂的法國軍隊怎麼也攻不下。土倫城四麵環水,且有三麵是深水區。英國軍艦就在水麵上巡弋著,隻要前來攻城的法軍一靠近,就猛烈開火。法軍的軍艦遠遠不如英軍的軍艦,根本無計可施,法軍指揮官急得團團轉。

就在這時,在平息叛亂的隊伍中,一位年僅24歲的炮兵上尉靈機一動,當即用鵝毛筆寫下一張紙條,交給指揮官:“將軍閣下:請急調100艘巨型木艦,裝上陸戰用的火炮代替艦炮,攔腰轟擊英國軍艦,以劣勝優!”果然,這種“新式武器”一調來,英國艦艇無法阻擋。僅僅兩天時間,原來把土倫城護衛得嚴嚴實實的英軍艦艇被轟得七零八落,不得不狼狽逃走。叛軍見狀,很快也繳械投降。這位年輕的上尉就是後來成為法國皇帝、威震世界的拿破侖!

拿破侖的成功,像很多傑出的人一樣,在相當程度上是抓住了一個關鍵的脫穎而出的機會,走上了一個有高度的新的起點。有了這樣的新起點,就有了更大的舞台,能吸引更多的人向自己看齊,從而彙集更多的資源。

開動腦筋,多想辦法,為你的組織解決難題,你就會迎來更多的發展機會,從成功走向更大的成功!

學會“換地方打井”

我們常說,一個地方打井,如果老不出水,就不要繼續打,而考慮重新換一個地方。這就是說,任何人、任何企業要發展得快,必須學會開拓新領域。善於“換地方打井”,創造發明的思路會更寬闊,解決問題就會有更好的方法,個人就更容易在單位脫穎而出,組織在競爭中更容易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