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

交際中的女性效應

這是一個博大精深的題目,其中包含著許多我們對其不了解的東西,使我們陷入困惑。就連偉大的德國詩人也曾這樣慨歎:

啊,美麗的司芬克斯!

請給我解釋這神秘之謎!

我對於這個問題,

已經想了幾千年時間。

奇怪嗎?不!女性美乃人間之至美。偷食了伊甸園禁果的人類始祖的第一個聰明的發現就是女性之美。女性效應就是美的效應,因為一切的色彩、曲線、聲響、形象、音律與氣氛,凡是大幹世界中有的,能夠引起人們美感的東西,都會在女性那裏得以再現。難怪有人說:"女性的誘惑是人世間一切誘惑中的誘惑,是誘惑的象微。"看到這兒,即使是道貌岸然的道學家也切莫發怒。在這後麵,還有一個"然而","然而"的後麵是"女性的誘惑,即使在崇尚裸體的古希臘時代也沒有使人墜落"。這的確是"永久的誘惑、永久的謎"。

如果說,女性美之效應,僅是藝術家、哲學家和文學家的"範疇",那未免太偏狹了。我們無意與這些"家"們爭占"範疇",隻想把在本書主題下的女性效應之於社交的啟示呈現於朋友們的麵前。

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是一個擁有140萬股東的巨型公司。而另一家順意公司隻是一個剛剛成立不久的小公司,為了確保其能繼續生存與發展,他們斷然決定向通用汽車公司投股,盡管當時通用汽車公司所規定的最低股份額高得令順意公司望而生畏,可是,他們還是從長計議,從僅有的資金中擠出一部分投了股。這一決定,的確使順意公司順心如意,更加發達。可是,不如意的事卻找上門來了。

有一次,順意公司的違約,使通用公司大為惱火。為此順意公司曾多次派人登門請罪,希求化幹戈為玉帛,可都無濟於事,僵局如故。順意公司的決策者深知龐大的通用公司的翻臉對他們的小小順意公司將意味著什麼,這時,一位受命於危難之際的公關小姐被派去通用。她邁進通用公司總經理辦公室,與總經理大人談及的內容和前幾位公關先生並無二樣。然而這次,通用公司不但對他們的違約表示諒解,而且還給順意公司以十萬美元的酬金。這個佳訊,不僅使順意公司歡呼雀躍,而且也轟動了通用公司。據接近這位總經理的一位親信事後透露,當他問及總經理,為何那幾位男士不能令你消氣,而這位公關小姐為何卻使稱轉怒為喜呢?難道她比那幾位男士高明嗎?

"不,她的長相和聲音很像我兩年前故去的、與我相處了二十年的心愛的妻子,所以,我才……"總經理這樣回答。

聽到這個回答,一種遺憾之感,不免油然而生。

如果說這隻是巧遇的話,那麼,我們再講一個事例:長期在海上航行和生活的人,他們的脾氣會變得暴躁,而且隨著日子的拉長會愈來愈加重。可是,當他們一旦靠近陸地,重返故裏,急躁暴怒的脾氣就會蕩然無存了。據有關專家的研究發現,是由於異性的吸引及她們身體的氣味使得他們的心理又重新得到平衡,由此便平穩地平靜下來。無怪乎有人這樣說:好女人是一所學校,好女人是一種教育,好女人身上散發著一種清麗的、春風化雨般的、妙不可言的氣息,她是好男人尋找自己、走向自己,然後又豪邁地走向人生的百折不撓的力量。

如果有上帝,那一定是他的旨意,大幹世界,原隻有兩種人:男性和女性。在這兩性中除性別無法改變外,其他的一切都在能改造之列。對於男性來說,當你"山窮水盡疑無路"時,是否想到了借助女性的力量來嚐試一下,那很可能會"柳暗花明又一村"。其實,這是一個常常被我們所忽略了的、並不陌生的、可操作的問題,可以肯定地說,這又是完全可以實現的。世上曆來的女性美,幾乎是美的代表與化身。

女性效應在政治中更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不僅國家領袖出訪攜其夫人一同前往已成國際慣例,而且女性登上政治大舞台也與其特有的性別魅力密切相關。對於男性來說,女性的每一部分都可以人詩、入畫、人夢,這就是女性效應的奧妙之所在。不信的話,你不妨在下列情況下作一點小的嚐試:

(1)當你發覺靠男性的力量無法解決人事糾紛時;

(2)當你要為現代生活用品製作包裝和廣告設計時;

(3)當你的組織將要舉行記者招待會時;

(4)當婦女們要過節時;

(5)當你為外出做準備時;

(6)當你遇到難於對付的男主管時。

總之,這時女性效應是必不可少的,當然女性效應決非提倡"美人計","美人計"與女性效應勢不兩立。

和一令更強的人打交道

人生在世,免不了與各種人打交道。就水平和性格特征而言,有些人往往有意無意地受"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之類話的影響而把自己限製在某個特定的交際圈中。殊不知這會失去許多完善自我的機會。縱觀一個人的交際範圍,若以他本人為中界線,那麼他的交際對象不外乎兩種人:水平高的和水平低的。當然,這裏所說的水平絕不僅僅指知識水平,還包括家庭背景、社會地位、經濟狀況、待人接物的方法等等。同高水平的人交往,一般會有兩種狀態,即極力奉承、鑽營或敬而遠之,但其結果都是不妙的。同高水平的人交往應該不卑不亢,創造和諧的交際情境。不要以為"高人"就是聖人。每個人除了工作、事業,都有自己的生活情趣,誰都不願永遠戴著一副麵具把自己放在一個特定的交際時空。同這類人交往,具體應注意以下幾點:

(1)講究自然之趣

天然的風景讓人有賞心悅目之感,不事雕琢的文章又使人如人佳境。同理,一次無求無施的拜訪,一次無所顧忌的談話也會讓人揮灑自如、遊刃有餘。小王大學畢業後分到一家報社做記者。由於長怨單純的學校生活的影響及各自為政的家庭生活的熏陶,一開始他的采訪難以進入角色,尤其是采訪一些名人雅士,更是緊張得不行。一問一答式的刻板接觸使雙方都覺得難受。後來他從老記者身上學到很多的經驗,把采訪看做交朋友,變問答為調侃,由於講究了自然之趣,話題便豁然開朗起來,被采訪者感到愉悅,他自己也獲得了采訪提綱以外的許多"花絮"和獨特的人生體驗。可見,同水平相對較高的人接觸,不要一味地去"挖掘"、 "吸取",隻要"綠了荒山頭",自然就會"幹溝清水流"。目的寓於過程,這是講究自然之趣的法寶。

(2)不要太謙虛

謙虛作為一種美德本無可厚非,但在某些特定的交際場景之下,過分的謙虛幾乎是無用的代名詞,同水平高的人交往,你愈謙虛,交際的"距離"就會愈遠。這就好比一副彈簧,不變的是對方,為了靠近他,你到底是應該壓縮還是伸長,答案不言而喻。某青年有一次親自向專家請教,當專家問他取得了哪些成績時,他明明發表了一些論文,卻總是遮遮掩掩。專家不得要領,不知他哪方麵有特長,為了不挫傷他的自尊心,隻得泛泛而論,並無入骨分析以及"點睛"之言。該青年回來後一無所獲,想想這並不是人家專家不領情,而是自己太謙虛,心中後悔不已。

(3)"請教"有度

孔子說:"獨學而無友。"同高水平的人交際,當然是為了吸取對方長處以彌補自己多方麵的缺陷。就交際狀態而言,不可能是平起平坐的,至少從交際語言上就多少有點"請教"的味道。但這種"請教"得有個度,否則會有冒失之嫌。小劉是一家工廠的工人,業餘喜歡爬格子,和某編輯有一些文字交往。有一次小劉親自到編輯部去會那位編輯,除詢問稿子的采用情況及有關欄目特點外,還喋喋不休地"請教"了一些超出對方知識範圍及不宜公開的問題,如國外同類雜誌的內部動作情況及編輯的獎金收入,甚至某女編輯的家庭和性格等。那位編輯好沒興趣,隻隨便答了兩句便埋頭工作。小劉碰了釘子,不找自己的錯,反說對方"高高在上"、"目中無人"等等,一氣之下和該雜誌社斷了來往,剛剛興起的創作熱情也偃旗息鼓了。

在我們的朋友之中,即使從小就一塊長大,到了一定的年齡也會產生身份、地位、性格、財富等方麵的巨大差距,但我們不能因為反差太大而放棄這些朋友,相反我們應該正視這些差距,從而巧妙地維持朋友之間的友誼。

(1)記住,再富有的人也有傷心的時候,有錢亦有失意時,縱使你擁有天大的財富,也不可能完全無憂無慮。如果比別人賺得多,那麼就不該在窮人麵前抱怨什麼,至少你擁有比較多的財富。

(2)朋友相處之間,如果收入相差懸殊,應盡量讓收入不同的影響減輕到最低。必須誠實麵對自己的腰包,衡量什麼是自己負擔得起、什麼是不該參與的,不必掩飾自己手頭拮據的情形,參加朋友間的活動須量力而為,即使活動本身相當具有吸引力,也別勉強參加,否則隻會讓友誼變質而已。

(3)與朋友相處,如果聽到別人不斷地炫耀財富,不免心生反感,同樣地,朋友也不希望常聽到你告窮,所以不須與別人討論你的錢財,因為友誼是相濡以沫的,它不會因你的財富、階層而有等級之別。

(4)對於那些身居高位的人來說,他們往往自尊心很強,與他們交朋友時,不要讓對方覺得你比他有作為。

領導的才幹,就是長於識人善用

王猛,字景略,北海劇縣(今山東壽光東南)人,生於325年,卒於375年,十六國時期任前秦的宰相。王猛從小家裏很貧窮靠販畚箕過日子。當時,關中士族嫌他出身低微,瞧不起他,他毫不在乎。後來遷居華陰山。他很喜歡讀書,特別愛研究兵法,是位知識淵博、很有謀略的人才。

公元354年,東晉派大將桓溫攻打前秦,到了關中。前秦王蔡堅帶領秦軍奮力抵抗,結果連連失利,隻得退守長安。可是晉軍到了離長安不遠的灞上(今西安市東南),即按兵不動了,誰也琢磨不出桓溫的用意。有一天,一個穿著一身破舊短衣的讀書人到軍營前求見桓溫。桓溫正想招攬人才,聽說來了個讀書人,馬上很高興地接見了他。王猛走進營帳,將士們見他身穿破舊短衣,行動舉止不拘小節,根本不像讀書人,心裏覺得十分可笑。桓溫也覺得很納悶,想試試王猛的學識才能,請王猛談談當今天下的形勢。

一提起天下大事,王猛便滔滔不絕地談論起來,他一麵談著,一麵把手伸進衣襟裏不停地東抓西摸,竟在起勁地捉著身上的虱子。看著他的樣子,將士們差點笑出聲來,但王猛卻旁若無人。照樣跟桓溫談得起勁,把南北雙方的政治軍事形勢分析得一清二楚,見解十分精辟。桓溫很覺驚奇,認為江東人才,沒有人能及得上他。

桓溫又問他說:"這次我帶了大軍,奉皇上的命令遠征關中,為民除害,為什麼地方上的豪傑到現在還不來見我呢?"

王猛淡淡一笑說: "將軍不遠千裏而來,深入敵人腹地,而今長安就在眼前,您卻留在灞上不去攻打,大家不知道您心裏怎麼打算,所以不願來見您啊。"

王猛這一番話正中了桓溫的心事。原來,桓溫北伐,主要是想在東晉朝廷樹立他的威信,製服他在政治上的對手。他駐軍灞上,不急於攻打長安,正是想保存他的實力。王猛在桓溫想招攬人才時,毛遂自薦,使他淵博的知識和謀略得以實現。更重要的是,王猛能準確地分析出桓溫的意圖和想法。於是深得桓溫的看重。

桓溫從關中退兵的時候,再三邀請王猛同回江東,王猛不肯,仍舊回到華陰山過著隱居生活。但這個捉虱而談天下的讀書人卻出了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