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涉世之初
平平淡淡才是真
人生在世,主觀上追求什麼,就能從根本上決定一生的命運。追求功名利祿的人,整天考慮的是他人對自己如何如何評論,必然活得累。自覺追求淡然恬靜的人,自然是榮辱毀譽不上心,按照自己的原則做人,做個古人所說的:"沒事漢,清閑人"。
個人在與社會、與群體相處的時候要和諧,盡量把小我融人大我之中,必要時甚至需要達到忘我的境界。但是,在自然之"我"與精神之"我"這對關係中,又應強調後者,物質生活清貧,精神生活卻應富有。不管外界有多少有形無形的枷鎖,精神意誌卻是自由的,"澤雉十步一喙,百步一飲,不蘄畜平樊中,神雖王,不善也"。山雞寧願走十步或百步去尋到飲食,也不願被關在籠子裏做一隻家雞;帝王雖然神聖,卻也沒有什麼好的。這一點,與西方的"存在主義"代表人物薩特似乎不謀而合。薩特在他的《蒼蠅》一劇中,借眾神之神朱庇特之口說:"神與國王都有痛苦的秘密,那就是--人類是自由的。"
"沒事漢,清閑人"不是無所事事,遊手好閑者,而是精神自由的人,自由是寶貴的財富。誠如盧梭所說:"在所有的一切財富中最為可貴的不是權威而是自由,真正自由的人,隻想他能夠得到的東西,隻做他喜歡做的事情。" "放棄自己的自由,就是放棄自己做人的資格,放棄做人的權利,甚至於放棄自己的義務。"當然,自由不是隨心所欲,任何自由都是有限度的,有規則的,所謂"絕對的自由世界"純屬子虛烏有。
說到底,自由就是順心盡興,但能順心盡興不是酒色財氣,吃喝嫖賭,而是有追求,不貪心,心性不可太盛,要奉獻,但不虧心。要順和,但不違心,不同流合汙。所謂有追求,不貪心,心性不可太盛,就是說,人生無論宏大的還是微小的,總要或總在追求什麼,完全渾渾然無所求的人幾乎沒有。人要生存,要生活,就要有一定的物質保證,以滿足起碼的生存需求。適當的物質追求也是天經地義,無可厚非的。即使功名利祿,隻要是付出所得,似乎也應受之無愧。但若對於這些東西的需求,變成無止境的追求,並以此作為人格追求,價值追求,必然會貪心不足蛇吞象。即使一次評職稱,一次調級,一次提幹沒能滿足,甚至其中有明顯不公,也不可耿耿於懷,傷心勞神而窮追不放,甚至放肆撒潑。這樣既無麵子,又不宜養生。
要奉獻,但不虧心。就是說,奉獻作為一種社會公德,倫理道德精神,它本身是高尚的,也是每個凡人或多或少可以做到的,所以不僅社會應提倡這種精神,作為個人道德修養,乃至於養生,都可努力去做。
與人相處得理時,別咬住不放,得饒人處且饒人,尤其那些非原則的小事不要太認真兒,鬧得不歡而散。如此日久天長,就成為"有人緣"的好人。但是生活是複雜的,處處有矛盾,事事有原則。
經驗告訴我們,心願與現實常常陰差陽錯,或歪打正著。你想當演員,各種因素卻同時把你定在工人的位置上,成不了"星"還得鑽地溝。但隻要肯努力,抱定希望,不斷充實自己,"是金子早晚會發光","天生我才必有用"。"哀莫大於心死",隻要"不死心",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最起碼也落個精神充實自由,在精神世界裏汪洋恣肆、自由騰飛。
還是盧梭說得對:"人的自由並不僅僅是在於做他願意做的事,而在於能夠做他不願做的事"。這裏所說的自由,車要是指人的自我精神的自由而非行為的不自由。正是出於義務和責任需要,精神的自由雖受客觀製約,但它相對行為自由擁有更大的天地,更遼闊遙遠的時空。
走出自我封閉的圈子
有一位女孩,讀高中一年級。隨著青春期的到來,她慢慢的產生了擺脫父母的心理,開始有自己的書房和小書桌,每天偷偷地寫日記後,藏在抽屜中,不讓媽媽看。她希望用自己的內心去體驗世界,可是麵對紛繁的現實世界,繁雜的人際關係以及沉重的學習壓力,又感到一種內心的不安全感。於是,她開始變得孤僻,害怕人際交往,在內心中產生一種莫名其妙的封閉心理。有時,一個人跑到小河邊望著寧靜的河水流淚,顧影自憐。她渴望與同學進行交往,羨慕其他同學快快樂樂,無憂無慮地參加集體活動,可她卻又害怕主動與別人交往,還抱怨別人對她不理解、不接納。
這種心理特征就是心理自我封閉,與外界隔絕,孤單寂寞,生活在個人小圈子,難以與人交往,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成為一種心理疾病。
為什麼會有這樣一種自我封閉心理?
一般來講,有這麼幾個原因:
一是由於過分自尊的心理所致。世界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的自我實現心理學,提出了人的自尊需要。其實,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得到公眾的尊重和喜歡,但是這種自尊的需要僅僅是自己本人的一種希冀,能否在事實上得到,則取決於公眾對自己言語、舉止、行動的評價和肯定。如果說將自尊的需要作為一種行動去指導自己的行為,這本沒有理論上的錯誤。問題是這種自尊心理不能過分。一個人在社交中過分自尊心理占據指導和支配地位,就會怕自己的行為是否失當,怕人們會怎麼看待自己。甚至有時會因為過分自尊心理之故,而不願與比自己強的人交往,擔心相比之下,會掉自己的"價",失去尊重。如此思來想去,就會把自己封閉起來,不與外界往來,孤家寡人,慢慢地就難以適應現代社會了。
二是由於自卑情緒所致。自卑是人們對自己虛設的一種自我否定,也就是說"自己瞧不起自己",缺乏自信和自強。這種心理一般表現為害怕失敗,或者說不能正確對待失敗。日本有學者研究認為有自卑感的人,一般屬於下列十種類型之一,或是合乎其中兩種以上:
1.為了追求超過限度的願望而心焦氣躁。
2.由於企求讚賞的願望太迫切,不時行之於言表。如未如願,反過來責備別人。
3.產生自己是十全十美的錯覺,因而自以為能夠產生本身產生不了的力量。
4.企盼做出超出能力的事,由於達成無望,因而經常消極地嘲笑自己。
5.曾經在競爭上輸給過別人,卻一直難以忘懷。
6.被別人的成功所壓倒,歎息"鴻運"沒有降臨到自己頭上。
7.沒有測量自己的尺度,總是以別人的尺度測量自己。
8.逢人便說:"我的工作條件不好怎能成功?"借此逃避自己的責任。
9.經常擔心被別人看穿了自己的煩惱,因此與人接觸總是戒意在先。
10.不敢麵對缺乏能力的自己--刻意逃避自己,事實證明,有自卑感的人,總是畏畏縮縮,社交時自然"不戰自敗"。
三是受羞怯心理的影響,怕羞者常常擔心自己被別人否定,他們總是把別人看做是自己的法官,這樣一來,跟其他人在一起就會感到不自在。特別是和名人或比自己水平高的人交往,這種"不自在"好比芒刺在背。久而久之就會把自己封閉起來,不與他人往來。
四是愚昧無知所致。一位西方心理學家指出:"愚昧是產生懼怕的源泉,知識是醫治懼怕的良藥。"例如他人正在談論的一個話題,如果二個根本不知曉此類問題的人,在這種社交場合下,他若不是介入談論,就會明白地告訴他人自己是無知於此道;若是介入談論,便會由於無知而"出醜",所以這種進退維穀的局麵,便會使他封閉自我,不參與社交,孤立於一隅。
要走出自我封閉的圈子,就要克服上述心理障礙,正確認識自己,勇敢麵對社會麵對他人,走向成功人生。
1.要有社交成功的願望。隻要你想進人大家的圈子,想成為社交的一員,想受到大家的歡迎,想有許多朋友,你就會努力去學習社交,你就會調動你的一切智慧去掌握社交的技能,你最終就會學會社交。
2.要敢於表現自己的長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隻要你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和別人交往,你就會發展自己的長處,不斷地顯示自己的長處,你就會吸引別人的注意,你就會找到自己的誌同道合者。不要怕自己不行,要相信自己會比別人做得更好,隻要你有自信,你就會使自己的長處得到充分的發揮。
3.在別人麵前承認自己的缺陷與不足,不但不會丟臉,反而會贏得別人的尊敬。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短處,敢於承認自己的短處的人是最勇敢的人。很多人不敢在別人麵前承認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害怕別人看不起他,其實"頭上的爛瘡疤蓋是蓋不住的",隻有承認它的存在,才有改正的可能。另外,每個人都有不足,你承認自己不足也沒有什麼可丟人的。相反,你承認自己不足大家會認為你是個誠實的人,值得信賴,就會願意結交你,和你成為朋友。
4.多與別人交談,敞開心扉,能容他人,他人也就能容自己。話是開心的鑰匙,隻要與人交談就會收到交際的效果。多與人交談就會漸漸地敢於說出自己的心裏話,就會與人坦誠相待,就會容許別人發表自己的見解,彼此相容就會達成一致,就會建立友誼,你也就學會了交際。
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
社會上讓人看不順眼的東西比較多,但在一個人的眼裏看不順眼的事太多,那就有點不大正常了。當他很隨意地對周圍的人和事品頭論足、說三道四的時候,很可能在別人眼裏,他才是最讓人看不順眼的。
有些人往往喜歡盯著別人的缺點,對他人的不足很敏感,很有觀察力,但對別人的優點卻視而不見,甚至會光憑想像地大談別人的缺點。在街上看到一個塗著口紅的女孩,他會馬上對邊上人說:這種人太俗氣了,一點不懂高雅。在他眼裏,這個世界的一切人和事都應該和他自己想像的一模一樣。
有這種傾向的人也可能是為了故意顯示自己有思想、有個性。隻要有人在場,他就會故意找出一些"不順眼"來,大談特談,當然在場的人是越多越好。他會談這個世道是如何不公平,那些領導是如何無能。實在沒話好講,他也會說上一句"那個清潔工掃地動作是多麼笨拙"。似乎如果讓他來,這個世界會馬上變個樣。當然,有時候,他會為了迎合同伴的口味而故意"發表高見"。
有這種傾向的人更可能是出於嫉妒,出於不得誌,人在不得誌的時候是會發些牢騷,在嫉妒的時候也會說些難聽的話,但一個人動不動就嫉妒,動不動就覺得不得誌,那就有些不正常了。看到鄰居王總換了套大房子,就會十分肯定地說"起碼有一半錢是貪汙的",看到科室裏的小夥子被提升了,又會逢人便說"不知要送多少禮"。一個人如果看不順眼的東西太多,那他肯定沒有好的人緣。麵對一個動不動就說人風涼話的人,你自然會擔心,說不定哪一天他也會在背後說你的風涼話。這樣,誰還敢和他深交?"看不順眼"的人總會自己把自己拖人一個孤獨的境地,也會被別人看做一個性格怪異的人,一個缺少人情味的人。
要試圖改變這種心理,首先要試著讓自己多看別人的優點,多替別人著想,多去理解別人。也可以試著換位思考一下。有時候要替別人想想難處,一個領導見到上級總會滿臉堆笑地恭維一番,這不能一概以"虛偽"定論,換了你也許也會這樣,說不定你還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其次,心裏要明白一個道理:你看人家不順眼,別人也會看你不順眼。你多看別人的優點,人家也會多看你的優點。這可謂人際交往中的"等價交換"原則。
掌握生存的基本法則
現在社會交際越來越寬泛,需要與每個人建立友好的關係,才能夠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創造成功人生。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掌握一定的社交技巧,有人總結了人際接觸的十六招,供你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