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
正是由於曾國藩的種種努力,湘軍果然成為“齊心相顧,不肯輕棄伴侶”的部隊,他們即使平時有仇隙,可一到戰場卻能同仇敵愾,氣勢浩蕩,死生相顧。這裏最重要的,是曾國藩身先士卒,起帶頭作用,不敢一事懈怠推諉,所以眾將士才有呼必應,奮勇殺敵的。隻要皇家讓於的,就幹好,幹得出色。
不得避事,這正是曾國藩作為人臣的信條。林則徐也說:“知難而退,此雖保家保身之善謀,然非人臣事君致身之道”敢於當事,勇於承擔責任。
鞠躬盡瘁,死而後己,這就是曾國藩作為人臣的最高理想,這就是他為什麼在嶽州、靖江、湖口三次大敗以後投河自盡的原因。表麵上是他兵敗後無顏見江東父老,內心裏卻是儒家文化的熏陶所致。他要以死報國,以身全誌。《禮記》中說:“國君死社稷,大夫死眾,士死製。”大丈夫就是要為忠於職守而獻身,元稹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
——效職無避禍之心,臨事有致命之誌。
“夫戰,勇氣也”,所以曾國藩表示:“不帶勇則已,帶勇則死於金陵,猶不失為誌士。”他還以袁簡齋的一句詩勉勵自己:男兒欲報君恩重,死到沙場是善終。
曾國藩對其幕僚李鴻章說過,人活著就是為了一口氣,人活著就是一場很艱難的“久戰”。這場久戰就是要懂得“夫戰,勇氣也”的道理,要不時蓄養銳氣,善於用氣,取得人生久戰的勝利。
曾國藩對於作戰及人生在世的“勇氣”(挺)十分重視。其實,人隻要有勇氣,有了挺的精神,活得精彩,讓人感到驚心動魄,既使失敗了,也會給曆史留下一段價值的永恒。
他常常講垓下之戰的項羽。
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八月,楚漢雙方達成了鴻溝議和,中分天下,雙方罷兵。項羽按照和約的規定,釋放了劉邦的父親和劉邦的妻子呂雉,並撤軍東走。
楚軍撤走後,劉邦也準備下令撤軍西退。這時張良、陳平向劉邦建議說:“現在漢已占領了天下的大半,諸侯皆歸附。楚軍已疲憊不堪,糧食斷絕,這正是天亡楚軍之機,不抓緊機會而消滅楚軍,就是養虎遺患”。劉邦采納了張良、陳平的建議,停止撤軍西退,而乘項羽東走的機會,撕毀雙方共同商定的約言,轉而率軍緊緊追擊項羽軍,遂爆發了垓下(今安徽靈壁東)戰役。
漢高祖五年十月下旬,固陵之戰後,楚漢雙方仍對峙於淮陽地區。此時,韓信軍已率軍南下,以一部兵力引誘楚軍出擊,雙方戰於九裏山一帶。西楚軍陷於韓信軍伏擊中。韓信軍之騎兵部隊乘機向彭城進攻,一舉將彭城擊破,漢軍接著一一攻克了今江蘇北部,安徽北部、河南東部等廣大地區,兵鋒直趨項羽軍之側背。
項羽軍兵敗,再失彭城,今蘇北、皖北、豫東等廣大地區被漢軍占領之後,無法穩住局勢,隻得率軍政官吏,攜大量貴重物資,向東南方向撤退。此時,項羽軍已更加陷入危機之中。十一月,項羽率領近10萬軍隊向垓下地區敗走。到達垓下地區後,項羽與大將季布、鍾離殊等都認為垓下地區地形險要,可以防守,於是決定構築營壘,進行防禦,以便整頓部隊,恢複軍力,準備與漢軍在垓下地區決戰。此時,項羽軍的大致態勢是:季布軍在垓下以西以南地區;鍾離殊在垓下以東以北地區;項羽自率主力於垓下周圍地區。
韓信軍取得九裏山大捷、進占彭城後,得知項羽率軍向彭城東南方向撤走,於是揮軍繼續向東南方追擊項羽軍。這時,楚之大司馬周殷叛楚後,率兵進占了楚之六地,接著統率九江兵與將軍劉賈向北攻占城父。至此,漢軍、齊軍、九江軍及彭越的梁軍等四路大軍會師於垓下,構成了對項羽軍的包圍態勢。當時漢軍及各諸侯軍的關係位置大致為:齊王韓信統率的齊軍駐於垓下東北地區;九江王英布指揮的九江兵駐於垓下的西南地區;梁王彭越指揮的梁軍駐於垓下的北部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