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1940年的冬天和1941年的夏天,川崎裏俊就在這樣的日子裏度過的,除了站崗放哨巡邏,就是每天看著那些人做人體試驗,每天聞著焚燒屍體的交互為,每天聽著被*女人發出的嚎叫,川崎內心忍受著極大的煎熬。他甚至想,還真不如就去前線,戰死也就是一下的事,那也比這樣的心靈煎熬摧殘強。
1941年4月,岡村寧次升任大將,稍後任華北方麵軍總司令。
岡村寧次,1884年5月15日生於東京市四穀區阪町,為德川幕府武士後裔。幼年進入日本軍校。20歲由陸軍士官學校畢業,獲少尉軍銜。1905年參加日俄戰爭。1913年陸軍大學畢業任大尉中隊長。1914年8月,首次進入中國青島,收集情報。後為北洋政府軍事顧問的助手在北京兩年。因此,成為日軍中,對中國有很深了解的中國通,而在日軍侵華戰爭中,多次在先後在中國東北、北京、武漢、南京等地任職,官至日本派遣軍中國戰區總司令。
1941年7月,岡村寧次調集數萬日軍,開始對中國軍隊進行殘酷的大“掃蕩”。中國的史書上記載,岡村寧次在擔任華北方麵軍司令時提出“三光”政策,此舉造成約270萬平民的死亡,但在他的戰後的回憶錄中卻寫到,他提出的口號是“不殺、不搶、不*”的三不政策。
“三光”是對中國人的趕盡殺絕,而這個“三不”表麵上看是對日本軍隊的戰爭行為進行約束,而實際上,他是推行的懷柔政策,要以此來收買人心,從心理上“軟化”中國百姓對日軍的敵對情緒,以達到長期占領中國的目的,還有一點,就是岡村寧次是反對日本推行的扶植汪精衛發對蔣介石的政策的。
也正是這個原因,日本投降後,岡村寧次得到了蔣介石的庇護,這個雙手沾滿中國人民鮮血的頂級戰犯,竟然沒有受到審判,甚至在1948年還跑到南京受到“蔣總統”的接見。
直到1941年6月川崎裏俊所在的部隊,接到調防命令,他們才離開了哈爾濱的731部隊,結束了整日看著那些人做的殘害中國人的各種試驗的痛苦的日子。
川崎裏俊的小隊重新歸建製回到了義田中佐的部隊,並向河北開拔,路上逐漸得到消息,是關於新任華北戰區司令岡村寧次大將的,還有這次集結的目的,是要搞一次空前大規模的掃蕩,意欲鏟平八路軍的根據地,最大限度的打擊八路軍的有生力量。
川崎他們的部隊奉命到邯鄲一帶集結。
邯鄲是華北平原的一個重鎮,在岡村寧次的戰爭計劃中,這是很重要的一個部署。
掃蕩計劃開始以後,幾十萬的日軍加偽軍(皇協軍),一起向晉察冀邊區和延安根據地收攏,沿途當然遭到了八路軍正規部隊以及地方抗日武裝的抵抗。
七月的中國華北平原,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廣袤的平原,一眼望不到邊,青紗帳已經完全長起來了,是隱蔽的好地方。
為了圍剿徹底,日軍防火燒毀了很多的莊稼,農民眼看著辛苦一年就要到手的糧食,就這麼沒了,心疼的不得了,但是,沒有辦法。八路軍為了保住有生力量,不得不進行戰略轉移,隻留下很少的部隊,開戰敵後武裝工作,很多地方被日軍“三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