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6章 越戰孤兒(1 / 2)

不錯,柳明全的判斷是準確的,查理的確是南亞人,準確的說,查理是越南人,一個在紅河和湄公河流域長大的越南人。

他盡管他已經加入了英國籍,但是他不喜歡英國人不喜歡法國人,不喜歡和越南山水相依的中國人,不喜歡日本人。可是,現在,他們流落到這個小島上,他們必須相互依靠的活下去。

查理的記憶中,越南就是一個被人欺辱的國家,包括那個軟弱無能的保大皇帝。

關於越南的恩仇記可以上溯到100多年前1858年開始的法越戰爭。

史書上是這樣記載的:鼎盛時期的拿破侖三世,為了與當時的其他列強瓜分亞洲,當然主要的目標還是昏庸沒落的大清帝國,把越南當成了進軍中國西南大部的跳板。

1858年9月,一支3000人組成的法國遠征軍在14艘戰艦的支援下,迅速占領了越南的土倫(現在的峴港)要塞和港口。

隨後,遠征軍的主力被調往越南南方主要產糧區。

1860年,忙於和中國清政府打仗的法國,把大部軍隊調往中國戰場,對越南實際控製力已經減弱,此時,本應該是一舉反攻奪回國土的大好時機,但是,同樣昏庸無能的越南太保當局,沒有抓住這個時機。至法國在鴉片戰爭以後,得以騰出手來,殺回越南。

雖然,政府無能,但是,越南的民間一直是強有力的抵抗力量,加之農民起義愈演愈烈,政府反而害怕抗法鬥爭再演化成一股新政治力量,所以,有意和法國西班牙和解,以圖借助外國勢力鎮壓國內政治力量。

1862年越南政府和法國及西班牙簽署了《同法國和西班牙友好條約》。

條約規定:1.法國獲得了嘉定、定祥、邊和三省和昆侖島;2.未經法國同意,不能將領土割讓給其他強國;3.為法國貿易開放湄公河及其支流和3個港口;4.允許基督教傳教士在越南境內自由傳教。另外,越南還需向法、西兩國賠款2000萬法郎。

這顯然是一個喪權辱國,出賣越南人民的條約,自然遭到了越南進步人士的反抗,於是,長達近一個世紀的抗法運動就此展開。二戰期間,還有日本人的侵略。

而查理的先輩都是抗法抗日戰爭的積極參與和組織者,到1950年初,越共中央主席胡誌明秘密出訪剛剛成立的新中國的時候,查理的爺爺已經是胡誌明出訪的隨員之一了。

1955年開始,美國取代了法國占領了南越,與胡誌明領導北約實行南北分治,支持南越並試圖占領北約,由此,越南又開始長達21年的抗美戰爭。中國除了給予大量的物質援助並多次派出軍隊參與抗美戰爭。

1969年9月,胡誌明的去世,給越南的政局和軍事格局增添了新的變數,連年的戰爭,讓越南人民飽受戰爭之苦,直到1975年,時任美國總統尼克鬆才下令結束越戰撤回美軍。

查理出生的時候,在湄公河和紅河流域的有一支活躍的抗美遊擊隊,用的是中國的武器彈藥,穿的是中國軍隊的服裝,偶爾還會沿著湄公河紅河逆流上而越過中越邊境,到中國的雲南休整。這支隊伍的最高領導人就是查理的父親,沒有人知道他的名字,隻知道他姓“黎”,人們隻稱呼他“黎隊長”。多年的戰爭使得越南人厭倦戰爭,卻又不得不投入戰爭,黎隊長也不例外。

自從越南與法國西班牙的《同法國和西班牙友好條約》簽訂,法國殖民期間,傳教士得以合法進入越南,建立教堂廣泛布道推廣教義,使得天主教迅速成為越南的四大宗教流派之一。加上1920年以後,流傳到越南的基督新教的合法化,至今,天主教和基督教在越南已經占據了很高的位置,據說,現在越南實行的拚音文字最初方案,都是傳教士擬定的,可見,教會勢力對越南影響之深遠。

至今,位於胡誌明市中心的哥特式聖母大教堂已經成為該市重要旅遊景點,教堂前的“巴黎公社廣場”上豎立手捧地球的巨大聖母像。海濱城市頭頓的耶穌山上,矗立著32米高的巨型耶穌像。

雖然連年戰爭,但是,教堂仍是一塊潔淨的聖地,戰爭的任何一方,對宗教都予以很高的禮遇,戰爭期間,也隻有教堂是最安全的。

所以,查理一出生,就被父親的手下以孤兒的名義,送到湄公河邊一個英國牧師查理主持的教堂裏以躲避戰亂對孩子帶來的傷害。開始,“黎隊長”還會來看孩子,後來,“黎隊長”就戰死了,黎夫人也不知道下落,查理就成了真正的孤兒。

查理牧師收養他做了義子,給他洗禮,用父親的姓“黎”,做了孩子的教名。

“黎”就成了教堂的孩子,整天和牧師為伴,聽著唱詩班的歌聲長大。

有時候“黎”會躲過牧師的視線,自己從教堂的後門跑出去,到湄公河邊上,找同齡的孩子玩耍,跟著孩子們學會了下河遊泳捉魚上岸爬樹摘果,他也教他們說英語,隻是,後來的一次飛機轟炸,“黎”親眼目睹了自己最好的朋友被炸死在河裏,殷紅的河水裏浸泡著他好朋友的肢體,“黎”受到了驚嚇。從此,他再也不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