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心寧智生,智生事成
智慧不會隨意誕生,事情不會隨著成功,因為在它們的實踐者身上你可以找到答案——心寧智生,智生事成。
作為一個企業家或者職業經理人,天天都要遇到許許多多的問題,當總是理不斷剪還亂時如何是好?記住這個故事及其哲理,對任何人走好經理路都有好處。
某年某月的某日,一家企業的管理者坐在某餐廳的角落裏獨自喝問悶。一位熱心人走上前去,問到:“您一定有什麼難解的問題,不妨說出來,讓我給您幫幫忙吧?”
企業家看了他一眼,冷冷地說:“我的問題太多了,沒有人能幫我的忙。”
這位熱心人立刻掏出名片,要企業家明天到他的辦公室去一趟。
第二天,企業家依約前往,這位熱心人說:“走,我帶你去一個地方。”企業家不知道他葫蘆裏賣的是什麼藥。熱心人用車子把企業家帶到荒郊野地,二人下了車,熱心人指著前麵的墳場對企業家說;“你看看吧,隻有躺在這裏的人才統統是沒有問題的。”
企業家恍然大悟。記住了這樣一句話:隻要有問題,就有存活的希望。隻要敢於正視問題,解決問題,就可以前進。
建議被成堆問題困擾的企業管理人,不要將種種苦惱壓在心裏。走出去找個好友,去向他傾訴,或在父母家人麵前求得開導或指引,有時某些問題可以隨著時間的過去而自動消失,有時可以靠個人的智慧和定力去把它化解。當長期的苦悶困惑無法化解時,找個佛家清靜地靜思幾天,讓心與佛交流以求得心的平靜,一切問題也許就有辦法解決了。我們當然不是鼓吹什麼迷信活動,隻不過清靜環境能給人以心的寧靜。
一加一大於二
在商業化社會裏,是沒有等式可言的。當你抱怨生意難
做時,也許有人正因點鈔票而累得氣喘籲籲。這裏麵的差別可能就在於:你認為1加l應該等於2,而他認為1加1永遠大於2。
以下就是生動的一例:
在奧斯維辛集中營,一個猶太人對他的兒子說:“現在我們惟一的財富就是智慧,當別人說1加1等於2的時候,你應該想到大於2。”納粹在奧斯維辛毒死536724人,父子倆卻活了下來。
1946年,他們來到美國,在休斯敦做銅器生意。一天,父親問兒子一磅銅的價格是多少?兒子答35美分。父親說:“對,整個得克薩斯州都知道每磅銅的價格是35關分,但作為猶太人的兒子,你應該說3.5美元。你試著把一磅銅做成門把看看。”
20年後,父親死了,兒子獨自經營銅器店。他做過銅鼓、做過瑞士鍾表上的簧片、做過奧運會的獎牌。他曾把一磅銅賣到3500美元,這時他已是麥考爾公司的董事長。
然而,真正使他揚名的,是紐約州的一堆垃圾。
1974年,美國政府為清理給自由女神像翻新扔下的廢料,向社會廣泛招標。但好幾個月過去了,沒人應標。正在法國旅行的他聽說後,立即飛往紐約,看過自由女神像下堆積如山的銅塊、螺絲和木料,未提任何條件,當即就簽了字。
紐約許多運輸公司對他的這一愚蠢舉動暗自發笑。因為在紐約州,垃圾處理有嚴格規定,弄不好會受到環保組織的起訴。就在一些人要看這個得克薩斯人的笑話時,他開始組織工人對廢料進行分類。他讓人把廢銅熔化,鑄成小自由女神像;他把木頭等加工成底座;廢鉛、廢鋁做成紐約廣場的鑰匙。最後,他甚至把從自由女神身上掃下的灰塵都包裝起來,出售給花店。不到3個月的時間,他讓這堆廢料變成了350萬美元現金,每磅銅的價格整整翻了1萬倍。
每一種行業中,都有人賺大錢,有人賺小錢,有人賠錢。其實大家的腦子都差不多,隻不過有人用得多,有人整天都用大腦休息。
揚長避短
有的時候,人的劣勢未必就是劣勢,可能反而成了優勢。
有一個十歲的小男孩,在一次車禍中失去了左臂,但是他很想學柔道。
最終,小男孩拜一位日本柔道大師做了師傅,開始學習柔道。他學得不錯,可是練了三個月,師傅隻教了他一招,小男孩有點弄不懂了。
他終於忍不住問師傅:“我是不是應該再學學其他招術?”
師傅回答說;“不錯,你的確隻會一招,但你隻需要會這一招就夠了。”
小男孩並不是很明白,但他很相信師傅,於是就繼續照著練了下去。
幾個月後,師傅第一次帶小男孩去參加比賽。小男孩自己都沒有想到居然輕輕鬆鬆地贏了前兩輪。第三輪稍稍有點艱難,但對手還是很快就變得有些急躁,連連進攻,小男孩敏捷地施展出自己的那一招,又贏了。就這樣,小男孩迷迷糊糊地進入了決賽。
決賽的對手比小男孩高大、強壯許多,也似乎更有經驗。小男孩顯得有點招架不住,裁判擔心小男孩會受傷,就叫了暫停,還打算就此終止比賽,然而師傅不答應,堅持說:“繼續下去!”
比賽重新開始後,對手放鬆了戒備,小男孩立刻使出他的那招,製服了對手,由此贏了比賽,得了冠軍。
回家的路上,小男孩和師傅一起回顧每場比賽的每一個細節,小男孩鼓起勇氣道出了心裏的疑問:“師傅,我怎麼就憑一招就贏得了冠軍?”
師傅答道:“有兩個原因:第一,你幾乎完全掌握了柔道中最難的一招;第二,就我所知,對付這一招惟一的辦法是對手抓住你的左臂。”
所以,小男孩最大的劣勢變成了他最大的優勢。
隻要懂得揚長避短就無劣勢可言。再聰明些的話,也可以把劣勢變成特點或優勢。
學會用腦子思考
要想領先於人,須把心思放在事情上。
佛瑞迪當時隻有16歲,在暑假將臨的時候,他對爸爸說:“爹,我不要整個夏天都向你伸手要錢,我要找個工作。”
父親從震驚中恢複過來之後對佛瑞迪說:“好啊,佛瑞迪,我會想辦法給你找個工作,但是恐怕不容易。現在正是人浮於事的時候。”
“你沒有弄清我的意思,我並不是要您給我找個工作。我要自己來找。還有,請不要那麼消極。雖然現在人浮於事,我還是可以找個工作。有些人總是可以找到工作的。”
“哪些人?”父親帶著懷疑問。
“那些會動腦筋的人。”兒子回答說。
佛瑞迪在“事求人”廣告欄上仔細尋找,找到了一個很適合他專長的工作,廣告上說找工作的人要在第二天早上8點鍾到達42街一個地方。佛瑞迪並沒有等到8點鍾,而在7點45分鍾就到了那兒。可他看到已有20個男孩排在那裏,他隻是隊伍中的第21名。
怎樣才能引起特別注意而競爭成功呢?這是他的問題,他應該怎樣處理這個問題?根據佛瑞迪所說,隻有一件事可做——動腦筋思考。因此他進入了那最令人痛苦也是令人快樂的程序——思考。在真正思考的時候,總是會想出辦法的,佛瑞迪就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拿出一張紙,在上麵寫了一些東西,然後折得整整齊齊,走向秘書小姐,恭敬地對她說:“小姐,請你馬上把這張紙條轉交給你的老板,這非常重要。”
她是一名老手,如果他是個普通的男孩,她就可能會說:“算了吧,小夥子。你回到隊伍的第21個位子上等吧。”但是他不是普通的男孩,她直覺感到,他散發出一種自信的氣質。她把紙條收下。
“好啊!”她說,“讓我來看看這張紙條。”她看了不禁微笑了起來。她立刻站起來,走進老板的辦公室,把紙條放在老板的桌上。老板看了也大聲笑了起來,因為紙條上寫著:
“先生,我排在隊伍中第21位,在你沒有看到我之前,請不要作決定。”
他是不是得到了工作?他當然得到了工作,因為他很早就學會了動腦筋。一個會動腦筋思考的人總能掌握住問題,也能夠解決它。
請不要懷疑自己天生技不如人,那隻是你缺乏正確的思考,麵對挫折要動腦子去想想怎樣克服,這樣才會有所自我超越。
學會給自己讓路
人生旅途何其漫長。又可說其是一個五味瓶,中間內涵太多太多,讓我們在人生旅途中去慢慢品味吧!
紳士過獨木橋,剛走幾步便遇到一個孕婦。紳士很禮貌地轉過身回到橋頭讓孕婦過了橋。孕婦一過橋,紳士又走上了橋。走到橋中央又遇到了一位挑柴的樵夫,紳士二話沒說,回到橋頭讓樵夫過了橋。第三次紳士再也不貿然上橋,而是等獨木橋上的人過盡後,才匆匆上了橋。眼看就到橋頭了,迎麵趕來一位推獨輪車的農夫。紳士這次不甘心回頭,摘下帽子,向農夫致敬:“親愛的農夫先生,你看我就要到橋頭了,能不能讓我先過去。”農夫不幹,把眼一瞪,說:“你沒看我推車趕集嗎?”話不投機,兩人爭執起來。這時河麵上浮來一葉小舟,舟上坐著一個胖和尚。和尚剛到橋下,兩人不約而同請和尚為他們評理。
和尚雙手合十,看了看農夫。問他:“你真的很急嗎?”農夫答道:“我真的很急,晚了便趕不上集了。”和尚說:“你既然急著去趕集,為什麼不盡快給紳士讓路呢?你隻要退那麼幾步,紳士便過去了,紳士一過,你不就可以早點過橋了嗎?”
農夫一言不發,和尚便笑著問紳士:“你為什麼要農夫給你讓路呢,就是因為你快到橋頭了嗎?”
紳士爭辯到:“在此之前我已給許多人讓了路,如果繼續讓農夫的話,便過不了橋了。”
“那你現在是不是就過去了呢?”和尚反問道:“你既已經給那麼多人讓了路,再讓農夫一次,即使過不了橋,起碼保持了你的風度,何樂而不為呢?”紳士滿臉漲得通紅。
人生旅途中,我們是不是有過類似的遭遇呢?其實給別人讓路,也在給自己讓路啊!人生旅途,說是旅途,就應少一些氣之類的不良之物,因它們會攪亂那美好的旅途。
注重分析,積極引導
一位巡警巡邏時發現倉庫門口的滅火器壞了,及時報告給總經理。總經理安排相關負責人買了新的重新布置好。一晃半年過去了,誰也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有一天庫房因電線短路突然起火,被及時撲滅,忙亂中,總經理首先想到的是那位細心的巡警。如果不是他發現滅火器壞了,及時更換,那麼庫房恐怕完了,公司也保不住了。於是,總經理及時表揚了這位巡警,並代表公司向他致謝,號召全體員工向他學習。
事過半年了總經理在日理萬機中竟然還記得巡警的報告。如果把事情割裂開想,一個小小的巡警恐怕早已被遺忘在某個角落裏了,誰也不會發現報告的重大意義。千裏之堤,潰於蟻穴,一滴水珠可以拯救沙漠中的失落者,小事的確不可小視。要從小事讚美別人自己首先得做一個有心之人,善於發掘讚美的材料,看到小事身後的重大意義,這就要留心觀察,細心思考。
小事猶如一塊塊未經雕琢的璞玉,如果你沒有一雙識別它們的慧眼,細心鑒別,它就永遠埋在山野石林之中,人們很難發現真價值所在。
你了解你周圍每一個人的長處短處嗎?你每天有沒有看到周圍細微的變化?你是否看中別人哪怕是一丁點兒的優點?……
無數的小事和有數的大事組成了我們繁雜的生活。如果我們隻是睜大眼睛注視後者的“重大意義”、“曆史性的價值”……那麼你是否發覺生活很大程度上是虛空的,是烏托邦?我們的社會就像艾略特筆下的荒原?
人生路上看開點
生氣是用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的蠢行。夕陽如金,皎月如銀,人生的幸福和快樂尚且享受不盡,哪裏還有時間去氣呢?看開些吧!當你擁有一顆純真之心時,你會發覺人生如此繽紛。
傳說著名高僧一燈大師藏有一盞“人生之燈”,燈心鑲有一顆曆時500年之久的碩大夜明珠。此珠晶瑩剔透,光彩照人。得此燈者,經珠光普照,便可超凡脫俗、超越自我、品性高潔,得世人尊重。有三個弟子跪拜求教怎樣才能得此稀世珍寶。一燈大師聽後哈哈大笑,他對三個弟子講,世人無數,可分三品:時常損人利己者,心靈落滿灰塵,眼中多有醜惡,此乃人中下品;偶爾損人利己,心靈稍有微塵,恰似白璧微瑕,不掩其輝,此乃人中品;終生不損人利己者,心如明鏡,純淨潔白,為世人所敬,此乃人中上品。人心本是水晶之體,容不得半點塵埃。所謂“人生之燈”,就是一顆幹淨的心靈。
人生天地間,要想活得堂堂正正,俯仰無愧,就要學會不斷擦拭自己的心靈,為自己的心靈除塵。做人當自省,麵對是非恩怨,當從檢點自己開始。
人的一生中,你可以沒有顯赫的威名,可以沒有萬貫家資,可以不是偉人巨子,可以不是達官顯貴,但是,隻要你擁有一顆潔白無瑕的心靈,幹幹淨淨,你的靈魂就可以直麵上天。
創新是一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