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成功緣於積極的心態3
樂觀自信
人生在世,苦辣酸甜都會有。成功是美好的,但每個成功者都是從困苦中掙紮過來的。隻有樂觀的人,也隻有持樂觀生活習慣的人,才能夠戰勝這些困苦和壓力,從而走向成功。我們隻有這樣,才會有所作為。
詩雲:“若非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何謂苦?何為樂?處在不同的地位的人,具有不同道德修養的人,其苦樂觀自然不同。很多成功人士都有相同的看法:比較於物質享受,他們更願意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即使是物質生活極度貧困,隻要心中有理想有追求,也會以苦為樂。古代孟子提倡“與民同樂”,範仲淹也提倡“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就是以天下為己任,以人民大眾的苦樂為苦樂,把個人的事情與祖國富強,人民安定聯係起來。“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人生有苦則有樂,《孟子》中有:“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作於人,二樂也;得天下之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孔子則進一步把人生的快樂分類為:“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遊,樂宴樂,損矣。”
在這裏,孔子把快樂分為了好壞兩種。告訴世人世界上有益的快樂有三種,那就是以得到禮教為快樂,以常常讚揚他人的長處為快樂和廣交有益的朋友為快樂三種。有害的快樂,對人身心有損的快樂也有三種,那就是過於驕縱自己,不知節製,整天隻會遊來蕩去,打打鬧鬧,像小混混一樣尋求刺激樂趣。貪飲貪食喜歡狂歡是對人有損害的快樂。這不僅不是什麼快樂,從某種程度上講遺害不淺。一天到晚放縱自己尋求歡樂,不僅學業上沒有進步,事業的成就也就無法談起了。四處遊逛,浪費了時間,浪費了生命,一無所成。貪圖宴飲,會使人產生惰性,不思進取,不圖上進,也是禍患隱伏的象征。所以人應該忍損樂,增益樂,這才是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快樂。
那麼,我們怎樣麵對快樂,養成快樂的好習慣,獲取真正的快樂呢?
(1)麵對艱難,樂觀進取
在學習和工作中,難免會遇到困難和阻力,在實際生活中,也不會缺少痛苦的折磨。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對待呢?其實對待苦有三種可貴的態度,一是不懼怕艱苦,二是敢於戰勝艱苦,三是樂觀地麵對艱苦。
在麵對風浪的時候,用積極的思想,平靜的心態去對待,風浪總會結束的,待它結束之時,便是出頭之日。我們要引以為鑒,養成良好的習慣,為事業的發展打下基礎。
(2)忍受苦難,成就功名
成功的道路總是布滿荊棘的。隻有通過它,才可以達到理想的目的地。
古代蘇武的故事想必許多人也都知道,他帶人出使西域,遭到國禁,他為了自己的職責,也為了保持自己的氣節,蘇武在北海忍受住了十幾年的磨難,終於等到了回國的那一天。
蘇武出使匈奴時,年齡不過四十幾歲,經過19年的磨難,頭發已經全白了。蘇武忍屈受辱,忠貞不屈,永不失節的感人事跡,震撼了朝野,漢朝的百姓、官員,提起蘇武都敬佩之至。忠臣之道,傳頌千年。
如果沒有19年對苦難的忍耐,也就沒有《蘇武牧羊》流唱千古的佳句了。我們在事業的發展中也一定要有這種忍的精神,同時樂觀向上,相信一切困難都會過去的,這種良好的習慣將對你的事業有很大的幫助。
(3)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苦盡才會甘來。得苦中苦之苦,方可煉就一身本領,成為人上之人。
艱苦的生活對人是一種磨煉,是對意誌品質的考驗,也是培養自己遠大理想和浩然正氣的途徑。“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隻要能夠忍受住這種生活中的艱苦,就不怕前進道路中的任何障礙了。
宋濂家境貧寒,但他卻抓住一切機會苦讀不輟。他自己在《送東陽馬生序》中講:“我小的時候非常好學,可是家裏很窮,沒有什麼辦法可以尋找書看,所以隻能向有豐富藏書的人家去借來看。因為沒錢買不起,借來以後,就趕快抄錄下來,不浪費每一分一秒,生怕到時不能還給人家。正是這樣,他才得到了豐富的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