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怎樣看健康與心情的關係?2(1 / 3)

第十章 怎樣看健康與心情的關係?2

掌握健康的秘訣

一個心境開朗,輕鬆享受生活以及達到成功頂點的人,必定是一個懂得健康秘訣的人;而一個擁有強健體魄和身心健康的人,則必定也是一個充滿活力、洋溢著青春光彩的人。那麼健康的秘訣是什麼呢?

1樂觀與長壽

樂觀的人,往往擁有健康。看看你身邊那些長壽的人,無一不是樂觀的。

無窮無盡的憂慮往往剝奪我們的健康,憂慮的人往往“早生華發”,悲觀的人往往較早離開人世,因為他們的心早已未老先衰。

“懊,先生,你希望再活多久?”著名的約翰遜博士這樣問喬西亞·昆西。

“直到我要看醫生為止。”

約翰遜博士接著問:“那麼,你上一次看醫生是在什麼時候呢?”

昆西先生笑著回答說:“86年前。”接著他準確地說出了自己的出生日期。

昆西先生樂觀的人生,無疑是他長壽的法寶。

2憂慮與死亡

“病由心生”,沒有任何一樣東西比憂慮危害更重。

現代醫學越來越發達,各種各樣的疾病層出不窮,人們生活在現代都市中,患上各種疾病的憂慮經常浮現在我們的腦海中。如果我們被這種憂慮纏住不放,那麼我們可能真的正在接近死亡。

珀西是在藥房裏長大的,那時他父親開了一家藥店,所以他對疾病的名稱、症狀都了解得比一般人多。他開始為了一種毛病擔憂一兩個小時。接著他就有了那種病的所有症狀。

記得一次鎮上流行白喉,珀西所恐懼的惡魔便降臨了。他很快把握自己是患了白喉。醫生檢查過後說:“不錯,珀西,你是得了白喉。”於是,珀西放心了,他從不擔心他已得的病。珀西翻個身睡著了,第二天他就完全沒事了。

有很長一段時間,珀西專患一些極不尋常的疾病,他因牙關緊閉症及狂犬病死過幾次,後來又專注於惡性腫瘤。

有好幾年,他真相信自己是在生死邊緣蹣跚而行。春天買新衣服時,他就會自問:“反正我也沒機會穿它,何必浪費這筆錢呢?”

不過,珀西很高興地看到,這十年來,他一次也沒死過。

他開始嘲笑他自己:“珀西,一家保險公司剛剛接受你的投保,你也該為它的生意負點責,好好活下去吧。”

從此珀西擺脫了疾病的憂慮,他的人生開始變得健康,他感覺自己正離死亡越來越遠。當然,他的保險公司要感謝他!

在紛繁複雜的現代社會,保持內心平靜,擺脫憂慮,才能得到真正健康快樂。

3過屬於自己的生活

“人不是很容易死亡的,他們總是自己把自己弄死。”一位法國作家這樣說。

人把自己的生命往往推入那些不屬於自己的生活,結果加快了自己的死亡。過不屬於自己的生活,正是人把自己弄死的方式之一。

假如托瑪斯·帕爾,仍繼續過屬於自己的生活,那麼他將活得更久一些。

托瑪斯·帕爾生於1783年,是英國曆史上最有名的壽星之一。他88歲時第一次結婚,120歲時第二次結婚。在145歲時,他還能跑步,給穀子脫粒,幾乎能完成所有的體力勞動。他的晚飯也和白天的飯菜一樣簡單。

他的傳記作者對他的死感到非常遺憾,如果按原來的方式生活下去,那麼一切都肯定將不一樣,他的作者寫道:

他死亡的原因主要歸於食物和空氣狀況的改變。他從空氣清新的鄉下到了那時空氣已經相當汙濁的倫敦。在長年累月吃粗茶淡飯的情況下,他被帶進了一個生活奢華的家庭,人們鼓勵他吃好的飯菜,喝大量美酒,誤認為這樣能改善他的健康狀況,延長他的壽命。結果,他的身體自然機能嚴重超載,而且身體的本來習慣全被弄得紊亂了,所有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加速了他的死亡。假如沒有發生上述改變,按照他自己的身體係統本來還能活上許多年,他死於1936年,享年152歲。

過屬於自己的生活,正是健康的秘訣之一。

能否過上屬於自己的生活,就看你能否認清自我,並在這苦苦世界中隨時保持清醒的頭腦堅持自我。

4身心活動

身心不斷地活動,是祛病健身的最好處方。要保持健康,必要的活動是絕對前提。

人體中的各部分機體,如不經常活動,決不能保持健康。所以工作中一切行動和過程都是生命中調節機製的結果。“空閑”最易出事。人們的犯罪做惡行為,大都是在空閑時發生的。一個在正當的事務上忙碌的人,他是安全的。他能避免許多在空閑的時候可能使他誤入歧途的種種誘惑。

有一位著名的英國醫師曾說,人要想長壽,必做到除了睡眠時間以外使腦部不斷活動。每個人必須於職業、工作之外找一種正當嗜好。職業給他以生活資本,嗜好則給他以生活樂趣,可以使他在愉快、高興的心情下,活動其精神。“行動”的意義等於“生命”,而“靜止”則等於“死亡”!

人為什麼必須工作呢?大部分的人一定回答:工作就是為了賺錢。工作之後有了收入,才能養家糊口。

如果你也認為工作隻是為了這個目的,那麼你就貶低了工作的價值,事實上,工作的價值還在於給我們健康和快樂。

有一位醫生,他在當了十年的開業醫生之後,賺了一大筆錢,於45歲宣布退休,全家移民美國,每天從事他最喜愛的兩樣休閑活動:打高爾夫球與釣魚。

一年後,出乎意料,他又回到了原來的地方繼續開業做醫生。

朋友們都很奇怪,這位醫生誠實地說:“打高爾夫球與釣魚連續一個月就煩了,沒有工作形同坐牢,後來我在美國跟許多移民一樣,成了‘三等’人。”

朋友們都好奇地問:“何謂‘三等’呢?”

這位醫生苦笑道:“首先是等吃飯,吃完飯之後是等打牌,打完牌之後就是等死了。這樣等了一年實在讓人受不了,隻好回來再開業了。”

5自我克製

人作為感情的動物,有七情六欲。人生會麵臨各種欲望的誘惑,而許多欲望則會毀掉我們的健康。

古代的許多君王都在尋找長生不老的辦法,當然沒有一個成功的,甚至於這些君王往往早逝。

因為他們的生活、他們的權力可以滿足他們的各種欲望,從而做不到自我克製,如此他必然失去健康,更莫提什麼長生不老了。

讓我們看幾位長壽老人的故事,看看他們的長壽秘訣。

亨利·傑肯斯1500年5月間出生在英國約克郡,170歲高齡時去世。他起得很早,每天早餐前要喝一品脫水,生活很有規律,吃的主要是冷肉和沙拉。他一生中總是穿法蘭絨和保暖衣。除了偶爾喝一點啤酒外,他的生活很節製。

著名的伽林死於公元271年,活了140歲。據他自己說,他的身體本來很虛弱,但是他嚴格地自我克製,保持著平和的性情,所以活到如此年齡。他一般的做法是,自己胃口還很好的情況下,他就起身離開了飯桌。

而另一位老人則不管出門多遠都堅持走著回來,從不坐車,一直到81歲仍然如此。

這是一位在離波士頓約80裏的一個小鎮上住著的一位81歲高齡的老紳士,他精力充沛、精神矍鑠,他那挺直的身姿令許多年輕人都自愧不如。

不久前,一位朋友來拜望他,是小他幾歲的老朋友,這位老朋友驚詫於那老人充沛的精力和年輕的容顏。

但老人卻略帶悲傷地說:“我看起來比我的實際年齡是要年輕一些,但我已經不是原來的樣子。你看,上個星期我在做每月一次例行的到波士頓的旅行時,結果不得不坐車回家。”“坐車回家!”他的朋友重複著,“你不會是告訴我,你總是習慣從波士頓走路回來吧!”“這有什麼奇怪?我才81歲,”這位老人嚷嚷地說,“我總是走路到波士頓去,然後再走回來。我可以告訴你,我的兄弟。當我坐著車回家時,我在對自己說:‘瞧,馬丁·福斯特,如果這個樣子繼續下去的話,以後你就會被人抬回來,你的命就完了!’嘿,兄弟,這就是我的感覺。才81歲就不得不坐車從波士頓回家!”

自我克製的人,拒絕掉的是一些無聊的欲望,贏得的則是寶貴的健康。

6兩個人的故事

讓我們再看看兩個著名的美國人的故事,一位長期憂慮因而失去了健康;而另一位則能從憂慮中解脫出來,從而贏得了健康。

羅斯福總統執政時期的財政部長亨利·摩根索工作很忙,對自己的所有懸而未決的工作都表示出一種莫名的憂慮,這使他長期以來患上了恐懼症。在他70歲時,他得上了心髒病,不久,便因心髒病發作而死亡。

每天都要工作12小時以上,而且他是一個責任心很強的人,為了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他不辭辛苦,幾十年如一日。

他又說:“在這件事情沒有結果之前,我覺得頭昏眼花,我回到家裏,在吃完中午飯以後睡了兩個小時。”更有甚者,他經常擔心自己的工作是否妥當,為此他感到自己頭昏眼花,精神不佳。他曾經在日記裏敘述說:“一次,羅斯福總統為了提高小麥的價格,在一天之內買了440蒲式耳的小麥,這麼大的開銷,我真有些擔憂國家的財政,如果繼續這樣,很可能有赤字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