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尿路感染驗方腎病4(1 / 3)

第七章 尿路感染驗方腎病4

朱進忠醫案

病案一:李某,女,23歲。患慢性腎盂腎炎2年,前醫以中藥、抗生素等治療後,雖然尿急,尿頻,尿痛已經消失,尿培養已無病原菌。現症見:仍感經常疲乏無力。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失眠心悸,口幹咽痛,麵色白無華,脈虛大弦滑。化驗尿:蛋白(+++),紅細胞(++),白細胞(+),膿球少許。證屬氣陰兩虛,痰熱不化。治宜益氣養陰。化痰清熱。方用十味溫膽湯加減。藥用:黃芪15g,當歸10g,麥冬10g,黨參10g,五味子10g,竹茹10g,半夏10g,陳皮10g,茯苓10g,甘草10g,菖蒲10g,遠誌10g,知母10g。水煎服,每天1劑。

二診:服藥3周後,精神、食欲、睡眠等症均好轉,尿化驗:蛋白(++),紅細胞、白細胞少許,膿球消失。根據效不更方的原則,按上方繼服1個月,除口幹、舌苔白、舌尖紅赤外,症狀大部消失,尿蛋白亦減為(+),紅細胞、白細胞消失。但此時再繼續服用1個半月卻不見明顯效果。診其脈沉滑小數,舌尖紅赤。此乃心火下移於小腸所致也,治用導赤散:生地黃10g,木通10g,甘草10g,竹葉10g。水煎服,每天1劑。

三診:服藥半月後,查尿蛋白微量,但脈象見微澀,此時仿用滋腎通關丸:附子1g,知母10g,黃柏10g。水煎服,每天1劑。1周後複查尿蛋白消失。其後為防止複發繼服上方20劑,尿連續化驗7次均正常。

〔按語〕朱氏臨證十分重視脈象,此例患者慢性腎盂腎炎,症狀不十分典型,但從脈象中判斷病情虛實及病情的進退,的確造詣較深。初期患者脈虛大弦滑,脈虛大則為虛,虛在氣陰,弦則為痰,滑則有熱,故而治用益氣養陰,化痰清熱:中期則脈沉滑小數,沉在下焦,滑則有熱,小數乃為熱象明鏡,結合舌尖紅赤,則知為心經有熱移於小腸,故而治用導赤清心,使心熱下去;最後則見脈象微澀,微則陽虛,澀則下焦不利也,故而滋腎化氣,清利下焦,則最後收功。

(選自《中醫臨證經驗與方法》)

病案二:王某,女,45歲。患者尿頻尿急尿痛反複發作。經常疲乏無力,腰酸痛又年餘。確診為慢性腎盂腎炎,兩側腎盂積水。近半年來,發現身熱,疲乏無力有所加重,體溫持續在376℃~385℃之間,腰酸背痛,尿頻尿痛發作更加頻繁,且用多種抗生素及中藥清熱解毒、養陰清熱、利濕通淋始終不效。現症見:除上症外,並見舌苔白,脈弦大緊數尺脈尤甚。證屬氣陰俱虛,濕熱留戀。治宜補氣養陰,除濕清熱。方用李東垣清暑益氣湯。藥用:人參10g,甘草6g,黃芪15g,當歸6g,麥冬10g,五味子10g,青皮10g,陳皮10g,神曲10g,黃柏10g,葛根15g,蒼術10g,白術10g,升麻10g,澤瀉10g。水煎服,每天1劑。

二診:服藥2劑,乏力、身熱減,繼服10劑,發熱消失,體溫365℃。繼予腎康靈膠囊,1日3次,1次5粒,服藥2月後,諸症消失,痊愈出院。

〔按語〕某醫問:疲乏無力,午後低熱,陰虛也,何用養陰清熱不效,而予補氣養陰反效?答曰:腎盂腎炎者多為濕熱之病也,濕熱者,久久不愈非僅傷陰亦且損氣也,且本證舌象不表明陰虛,脈象弦大緊數尺脈尤甚,則為氣陰俱虛,故以補氣養陰,除濕清熱始效也。又陰虛之脈為細數,本證不是也,故但予養陰清熱不效也。

(選自《古今名醫臨證金鑒·淋證癃閉卷》)

任繼學醫案

常某,女,49歲。1990年10月18日初診:患者10年前浴後出現尿頻、尿急、尿路灼痛,某醫院確診為尿路感染,經用抗生素治療症狀緩解。每遇寒冷或勞累則發作,且伴腰痛。經常服用抗生素,但愈發愈頻。10天前又複發作,服前藥不效,求治於任氏。現症見:腰痛綿綿,畏寒肢冷,尿頻尿急,尿澀痛,小腹墜脹,周身沉重,夜臥多夢,表情急躁,口唇紅幹,雙眼瞼浮腫,舌體胖大,苔薄白,脈弦數。證屬下焦虧損,陰寒凝結,膀胱氣化不利。治宜溫陽化氣,佐以解毒之品。藥用:虎杖15g,牛膝20g,海金沙15g,淫羊藿15g,荔枝核15g,肉桂10g,鹽茴香15g,土茯苓20g,砂仁15g,蒲公英50g,紫花地丁15g。水煎服,每天1劑。

二診(9月25日):上方服用2劑,腰痛尿頻尿痛大減,小腹墜脹如前,仍覺疲乏無力,前方加蜜炙黃芪15g,升麻5g。水煎服,每天1劑。

三診:上方服用2周,同時服用補中益氣丸,症狀消失,病始告愈。

〔按語〕淋證之用,一般多責諸濕熱,每以清熱除濕為治,然久痛及腎,命火衰微,相火下達,肝失疏泄,以致邪氣內伏於膀胱而成。證屬命火式微,肝氣不適。治宜溫腎壯陽,疏肝止淋。本例患者腎氣受損,邪氣留戀,下焦虧損,陽氣不化,陰寒凝結,土氣壅塞,膀胱氣化不利。且久病氣虛,中氣下陷,故合用補中益氣湯升陽舉氣,則扶正祛邪,故而臨床療效顯著。

(選自《古今名醫臨證金鑒·淋證癃閉卷》)

李振華醫案

王某,女,43歲。1985年4月20日初診:患者近1年來,不定期出現尿急、尿頻、尿道熱痛,少腹下墜拘急,有時疼痛,腰部困痛,小便色黃,下肢午後微腫。經某醫院作尿培養發現有大腸杆菌生長,診斷為腎盂腎炎。多次應用抗生素西藥,可以緩解症狀,未能根治。近半月餘,上述症狀又發作。現症見:麵白少華,下肢輕度浮腫,舌體胖大,舌質淡紅,舌根部苔黃膩,脈象滑數。尿化驗:紅細胞(+),白細胞(++),膿細胞(++),蛋白微量。證屬脾氣虛弱,健運失職,濕邪下注,阻滯氣機,鬱而化熱,膀胱氣化不利,而成熱淋。治宜健脾利濕,清熱涼血。方用經驗方清淋湯。藥用:白術10g,茯苓18g,澤瀉12g,白茅根30g,黃芪10g,石韋30g,蒲公英15g,丹皮10g,黑地榆15g,生苡仁30g,滑石18g,甘草3g,烏藥10g。6劑,水煎服,每天1劑。

二診(4月28日):服上方後,尿道熱痛,少腹拘急墜痛消失,餘症減輕,唯腰痛未減,舌苔黃膩減少,脈滑。上方加補骨脂10g,續斷15g。6劑。

三診(5月5日):服藥後,諸證消失,尿檢正常,囑服歸脾丸以鞏固治療,半年後隨訪未複發。

〔按語〕慢性腎盂腎炎,常因勞累而反複發作,因此,李氏的清淋湯就是專門針對此證而設。李氏認為,勞淋患者不僅有濕熱證的存在,更有脾氣虧虛之表現。呈現虛實夾雜之證,因此,一方麵要扶助正氣,同時還要清利濕熱以祛邪毒,本例就是其典型的長期難治之勞淋,經扶正祛邪之兼顧的治療,病人得以治愈。

(選自《中國名醫名方》)

龔誌賢醫案

康某,女,36歲。1965年7月初診:患慢性腎盂腎炎5年,複發後來門診治療。現症見:尿頻、尿急、尿熱、尿少色黃、尿道疼痛,腰痛腿軟,肢體倦怠,舌苔薄白,脈弦細微數。收入住院治療。中段尿培養:變形大腸杆菌>105/ml。西醫診斷為慢性腎盂腎炎急性發作。證屬氣陰兩虛,膀胱濕熱。方用清心蓮子飲化裁。藥用:石蓮肉15g,麥冬15g,黃芪30g,黨參20g,黃芩10g,柴胡15g,地骨皮30g,茯苓12g,滑石20g,金銀花藤30g,車前草3魄,甘草6g。水煎服,每天1劑。

二診:服上方藥10劑後,症狀基本消失,惟中段尿培養仍陽性,守方再服15劑,中段尿培養轉陰後出院。改用丸藥補中益氣丸早上服6g,知柏地黃丸晚上服6g,連服3個月,2年隨訪未複發。

〔按語〕龔氏認為,清心蓮子飲臨床上用的最多,急性腎盂腎炎濕熱傷氣傷陰之後,處於氣陰兩虛而膀胱濕熱未盡之,用此方療效最佳;慢性腎盂腎炎急性複發階段,往往出現氣陰兩虛,膀胱濕熱症狀,用此方亦非常相宜。本例患者,患病數年,氣陰兩虛,濕熱留戀,正氣不足,濕熱難祛,而采用清心蓮子飲加味而治,扶正祛邪,守方用藥,正氣足,濕熱祛,故多年痼疾得以治愈。

(選自《當代名老中醫臨證薈萃(一)》)

肖俊逸醫案

彭某,男,65歲。1974年10月14日初診:患者主訴膿尿20餘日。現症見:頭暈,神疲,肌肉消瘦,口渴,不思食,下肢浮腫,大便閉結,小腹有一碗大包塊,堅硬不移,壓痛明顯,舌心灰黑,苔黃厚,脈細弦。證屬下焦濕熱蘊結,形成膀胱癰腫(膿瘍)。治宜托裏排膿,清熱解毒。藥用:黃芪12g,甘草9g,皂刺9g,金銀花18g,黃芩10g,花粉18g,冬瓜仁18g,乳沒各10g。4劑,水煎服,每天1劑。

二診:服藥後小腹痛減,精神較好,大便已通,膿尿無變化。守方服藥,再進4劑。

三診:膿尿已明顯減少,小腹包塊已見縮小,納食增加,舌心已不灰黑,黃苔轉薄,效不更方,仍守服上方藥4劑。

四診:膿尿已止,唯大便時尿道有少許膿汁泌出,小腹包塊消退大半,諸證明顯好轉。藥用:黃芪12g,甘草10g,黨參12g,白術9g,金銀花15g,花粉18g,乳香10g,陳皮45g,皂刺19g,冬瓜仁12g。水煎服,每天1劑。上方藥服5劑後,小腹包塊全消,精神飲食如常。

〔按語〕本例苔黃厚,舌灰黑,便閉,本係實熱證,治當清熱解毒為主,但患者年老體衰,病延日久,氣血虧耗,肌消神疲,不思飲食,且瘡形堅硬,流膿不止,此時已形成正虛邪實,半陰半陽之局,隻有采取托裏排膿、清熱解毒之法。服藥旬餘,毒淨,苔化,膿尿漸止,包塊日消,精神食欲俱見好轉。此時邪衰正複,故將原方去其苦寒之黃芩,而加益氣健脾之參術,促其生長肌肉,瘡口能早日愈合,而恢複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