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紫砂壺的收藏與品鑒(1 / 2)

第七章紫砂壺的收藏與品鑒

清宜興紫砂竹節提梁壺

成交價4.84萬元曆史文化的積澱和藝術品位的融入,使原本為實用性茶具的宜興壺早就成了世人鍾愛的收藏品。

蔡司君《霽園叢話》說:“餘於白下(南京)獲一砂罐(壺俗稱為罐),有‘且噢茶清隱’草書五字,知為孫高士遺物,每以泡茶,古雅絕倫。”這位孫高士叫孫道明,元末人。明人蔡司霑把前朝的砂壺遺物奉為“古雅絕倫”的心愛之物,足見紫砂壺在國人心中的地位。

藏壺的關鍵在於品鑒。我認為,紫砂壺的審美價值主要體現在它質樸高潔的容姿及其所蘊涵的文人氣息和文化品格上。有人將品壺歸納為“六要”:神韻、形態、色澤、意趣、文心、適用。這“六要”的核心就是文化品味和藝術境界。畫家唐雲便是一位品壺高手,其藏品,質量之精、價值之高,堪為一流。其中有一把曼生壺,呈扁圓形,精致飄逸;兩把合歡壺,造型有別,情調各異,均超凡出俗。現代提璧茶具顧景洲製藏品多鐫各家手書的壺銘。優美的銘文與壺的別致古雅的外形交相輝映,給人以濃鬱的美感和意在言外的藝術趣味。這是頗見心力的高品位收藏。

收藏紫砂壺切忌高低不分、雅俗不辨。藝術品要用藝術的眼光去品評和欣賞,不會欣賞就不會購藏到具有豐富傳統文化內容的紫砂珍品。筆者曾應邀一睹一位愛好者的幾件藏品。隻見壺的表麵抹著一層黑糊糊的臭墨,造型也顯得媚俗,有的壺蓋上塑了個布袋和尚,有的壺把活像衣架上的鉤子。這種東西是山東的農民用黃泥仿造的,不倫不類,根本就不入流,我以為是沒有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的。

宜興產陶曆史久遠,然在砂壺史上第一個留下作者名字的是明正德時人供春。供春之後,有時大彬、徐友泉、陳鳴遠、陳鴻壽……直至清末的黃玉麟、當代工藝大師顧景洲。古代乃至近現代名家精品固然珍貴,但均已難得一見,就是有,其價錢也高得出奇,且往往又受到偽品的困擾。故此,建議玩家不妨買些當代小名家的作品。90年代中期,宜興最低檔的大路貨每把3至5元;中檔貨,容量250毫升的每把30至50元,做工較細的100元左右。工藝員製的每把500至1000元;副工藝師以上製的2000至5000元;著名高級工藝師製的5000至8000元;顧景洲製的則達5萬元。現今的售價不知有何變化了。

看砂壺包漿有要領

劃分文玩藝術品的新與老,一般都以1949年新中國成立為界限。惟因工藝不同、泥料差別及存世多少等因素,區別宜興紫砂壺的新與老卻以“文革”為限。“文革”以前的壺稱為老壺,“文革”以後的壺稱為新壺。業內人士認為,隻要是老壺,不管其年代長短,都有保存價值,都可以文玩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