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掙脫變態人格的煩擾6(1 / 3)

第九章掙脫變態人格的煩擾6

六、心理醫生的變態人格

心理醫生的社會角色壓力

角色壓力是指人們在社會環境中由於不能順利地完成社會或公眾所賦予給他們的某種責任或期望時而產生的壓力。不同的情景需要個體扮演不同的角色。當角色與特定的環境相衝突時壓力就會產生。角色壓力通常包括角色模糊、角色衝突和角色過載等。

角色模糊是指個體的權利、責任、方法、目標,或解釋權缺乏明確的劃分。盡管從整體上來看谘詢者的角色是相當明確的。

另外,社會賦予谘詢機構和谘詢者的責任是相當模糊不清的。求助者的道德心理問題,甚至是人身安全,應該由誰負責昵?麵對求助者的戀愛、厭學、品行不良等問題,谘詢者究竟該起何種作用呢?

一旦求助者出現了問題,人們首先想到的是谘詢者。認為谘詢者應該承擔責任。這樣就會在責任與社會賦予谘詢者的權力之間出現一種失衡。谘詢者在角色模糊帶來的壓力下,為耗竭的產生埋下了隱患。

角色衝突是指一些不相容的,特別是那些互相矛盾的要求,出現在同一個個體身上而引起的一種衝突。對谘詢者來說,存在著兩種普遍的角色衝突來源。人們要求他們能夠為求助者提供高質量的谘詢,然而他們卻無法使用最好的谘詢方法或最優秀的谘詢材料。他們對紀律的維持負有責任,但他們卻在問題麵前沒有威信,並缺少行之有效的處理方法和策略。

當谘詢者被要求從事一些谘詢之外的工作時,尤其是陌生的領域或職業時,他們就會體驗到角色衝突。當谘詢者的某些觀念與同事尤其是與管理者的想法產生分歧時,角色衝突也可能會發生。研究中發現角色衝突與工作不滿之間具有顯著的相關。

角色過載是指谘詢者因求助者在能力、需要、興趣、動機等方麵的不同,而給谘詢者造成的心理負擔。角色過載是谘詢者中普遍存在的一種抱怨,尤其是在當今人口急劇膨脹的時代,他們需要麵對更多的參差不齊的求助者。

在資源受限的前提下,要求谘詢者以過去同樣的條件,完成更多的任務,這隻能是一種幻想。現實是谘詢者麵對來自各方的壓力,隻能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擔當起這一負重的角色。不過結果並不樂觀。這樣做不僅效率很低,在投入與產出發生矛盾時,還會導致谘詢者工作耗竭的產生。

谘詢者對角色壓力的兩種反應:

谘詢者去做低質量的或根本無法完成的任務。若選擇前者那麼低質量的谘詢不可避免的會發生。在此影響下,會出現生理上的痛苦、焦慮、高血壓,以及心理上的不良反應、低自尊;另一種情況是,谘詢者有可能會花費大量的心血,盡力滿足社會、谘詢機構等各種需求,但這種做法不僅使得他們精疲力竭,還會導致家庭矛盾。

這兩種反應意味著:谘詢者對工作環境的控製力的減弱甚至根本就是無法控製環境。不能對求助者進行有效控製。谘詢者不久就會認為谘詢是種無法忍受的工作。所以這兩種反應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谘詢者所麵臨的壓力,相反在某種程度上誘發了耗竭的到來。

心理醫生病人化

(一)心理谘詢中的客觀情緒

情緒構成一個基本的動機係統(motivational system)。它能夠驅策有機體發生反應、從事活動,在最廣泛的領域裏為人類的各種活動提供動機。情緒的這一動機功能既體現在生理活動中,也體現在人的認識活動中。

一般來說,生理內驅力(drive)是激活有機體行為的動力。但是情緒的作用則在於能夠放大內驅力的信號,從而更強有力地激發行動。例如,人在缺水或缺氧的情況下,血液成分發生變化,產生補充水分或氧氣的生理需要。但是這種生理驅力本身並沒有足夠的力量去驅策行動。而這時產生的恐慌感和急迫感起著放大和增強內驅力信號的作用,並與之合並而成為驅策人行動的強大動機。

此外,內驅力帶有生物節律活動的刻板性。例如呼吸、睡眠、進食均按生物節律而定時,情緒反應卻比內驅力更為靈活,它不但能根據主客觀的需要及時地發生反應,而且可以脫離內驅力而獨立地起動機作用。例如,無論在任何時候和何種情況中發生,恐懼均能使人退縮,憤怒定會發生攻擊,厭惡一定引起躲避等。

情緒的動機功能還體現在對認識活動的驅策上,這一點通過興趣情緒明顯地表現出來。嚴格說來,認識的對象並不具有對活動的驅策性;促使人去認識事物的是興趣和好奇心。興趣作為認識活動的動機,導致注意的選擇與集中,支配感知的方向和思維加工,從而支持著對新異事物的探索。

情緒是獨立的心理過程,有自己的發生機製和操作規律;作為腦內的一個監測係統,情緒對其他心理活動具有組織的作用。情緒的組織作用包括對活動的瓦解或促進這個兩方麵,一般來說,正性情緒起協調的、組織的作用;負性情緒起破壞、瓦解或阻斷的作用。

有研究證明,情緒能影響認知操作的效果,其影響效應取決於情緒的性質及強度。中等喚醒水平的愉快和興趣情緒為認知活動提供最佳的情緒背景。愉快強度與操作效果曲線呈倒“U”形,過低或過度的愉快喚醒均不利於認知操作。這些研究結果符合關於不同喚醒水平的情緒對手工操作的不同效應的葉克斯—道森規律。而對負情緒來說,痛苦、恐懼的強度與操作效果呈直線相關,情緒強度越大,操作效果越差。與痛苦、恐懼不同的是,由於憤怒情緒具有自信度較強的性質和指向於外的傾向,中等強度的憤怒一旦爆發出來,有可能組織個體傾向於麵對的任務,導致較好的操作效果。這些研究結果則補充了葉克斯—道森曲線。上述結果表明,情緒執行著監測認知活動的功能,不同性質和不同強度的情緒起著不同程度的組織或瓦解認知活動的作用。

情緒的組織功能也體現在對記憶的影響方麵。鮑維爾的研究表明,當人處在良好的情緒狀態時,更容易回憶那些帶有愉快情緒色彩的材料;如果識記材料在某種情緒狀態下被記憶,那麼在同樣的情緒狀態下,這些材料更容易被回憶出來。這說明情緒具有一種幹預記憶效果的作用,使記憶的內容根據情緒性質進行歸類。

情緒的組織功能還表現在影響人的行為上。人們的行為常被當時的情緒所支配。當人處在積極、樂觀的情緒狀態時,傾向於注意事物美好的一麵,態度和善,樂於助人,並勇承重擔。而消極情緒狀態則使人產生悲觀意識,失去希望與渴求,也更易產生攻擊性。

(二)心理谘詢中的主觀情緒

人們不僅在審美或一般日常生活中通過移情方式認識和理解他人、他物,而且在科學研究中,特別是在社會科學研究中,也是通過移情方式認識和理解他人他物的。

例如,著名的瑞士哲學家、心理學家皮亞傑也對此做過類似的論證。他在揭示認識過程的本質時,提出了同化概念。他說:“同化概念是指把給定的東西整合到一個早先存在的結構之中,或者甚至是按照基本格局形成的一個新結構”。他認為,“智力在一切階段上都是材料同化於轉變的結構,從初級的行為結構升華為高級的運算結構,而這些結構的構成乃是把現實在行動中或在思維中組織起來,而不僅是對現實的描摹。”

“早先存在的結構”或按照基本格局形成的一個新結構都是指認識主體用來“同化”或“組織”他的頭腦從外部“攝入”的材料或事實的觀念結構。這一認識理論特別強調事實隻有在被主體同化的時候才能為主體所掌握,而主體隻有憑借自身現有的結構去同化、改造外來刺激,他才能察覺這些刺激中所包含的客觀屬性。

因此,在認識發展的任何水平上,事先形成的認識結構是認識進行的必要條件。那“早先存在的結構”、“按照基本格局形成的或新結構”都是認識主體用來同化他的認識對象的“圖式”,其中包括自然界的“圖式”、社會的“圖式”、甚至曆史的“圖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