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橫空出世的隆美爾(1 / 3)

第一章 橫空出世的隆美爾

橫空出世的隆美爾

希特勒一直以厭惡和不安的心情關注著他的盟友在北非的一舉一動,麵對眼前的不利形勢,他終於決定派出自己最信任的將軍去收拾殘局。隆美爾的到來,使北非的形勢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在逆轉。隆美爾的血液裏流淌著一種必須迅速實現欲望的“閃電戰”精神,正是這種精神使他和他的“非洲軍團”取得了節節勝利。在他來到北非沙漠後的第15周,德國人就已重新奪回哈爾法牙關,高傲地站在了通往埃及心髒地帶的門戶上。

隆美爾的傳奇經曆

茫茫無際的北非大漠顯然是不太喜歡外人光顧的,盡管他們本身可能充滿著無限的熱情。漫漫黃沙中隱隱地散發出股股的熱浪,簡直可以讓人窒息。在沙漠的邊緣,一群群意大利人帶著滿臉的疲憊、恐懼和對失敗的無奈,朝著的黎波裏的方向毫無秩序地撤退。士兵們一個個身穿破爛不堪的軍服,瞪著驚魂未定的雙眼。稍有職業素養的軍人都可以看出,已經沒有什麼人能夠讓這支軍隊重新振作起來,去投入新的戰鬥了。

這是1941年2月12日的中午。

就在這支潰敗的意大利軍隊上空,油光閃亮的德國“容克”式轟炸機像一隻鯊魚從地中海的那邊飛過來,盤旋一圈後降落在的黎波裏以南24公裏處的貝尼托堡機場。待這架雙引擎轟炸機停穩後,艙門立即開啟,走下來一位矮個子的德國軍官,從他肩章上那耀眼的兩顆星可以看出,他是德國軍隊的一名陸軍中將。

這是一位標準的軍人,甚至可以稱得上是位美男子。他有著健壯挺拔的身軀,輪廓分明的臉龐,寬闊勻稱的額頭,還有著挺直的鼻梁和突起的顴骨,小巧的嘴巴上有兩片繃緊的嘴唇和一副帶有輕蔑之意的下巴,從鼻孔到嘴角有幾根嚴厲的線條,然而,當這些線條舒展開的時候,卻顯示出了一種近乎狡詐的東西。在那雙碧藍的眼睛裏還含有一種清醒、敏銳、善於判斷並能看穿一切的氣質。

他就是埃爾文·隆美爾,德國陸軍中最富傳奇色彩的年輕裝甲兵指揮官。他這次來利比亞肩負的任務就是阻止英國人把德國的毫無戰鬥力的意大利同盟軍徹底趕出北非。

埃爾文·隆美爾,1891年出生於德國符騰堡州的首府烏耳姆,祖父和父親都是地位卑下的小學教師,家境一般。按照德國軍隊的傳統,不是貴族出身和軍人世家子弟的人是很難晉升到將軍的。但隆美爾自己的卓越表現和傳奇經曆使他攀上了軍人生涯的最高峰,他能獲得陸軍元帥軍銜在德國陸軍史上被看做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受“鐵血宰相”俾斯麥倡導的軍國主義思想的熏陶,普魯士帝國時代的人們對軍人有著一種近乎狂熱的崇拜和向往。女人們熱衷於追求年輕的軍官,男人們見麵則互致軍禮,這種“尚武”的風氣深深地影響了少年時代的隆美爾,出身卑微的他發誓將來要努力使自己成為一位受人尊敬的將軍。

1910年,隆美爾應征入伍,來到本地的步兵團受訓,這是那個時代每一個德國青年的必然選擇。由於他訓練刻苦,素質過硬,頗得上司的賞識,使得他很快就被列入了候補軍官的名單。不久,他又進入了軍官學校,接受了為期9個月的培訓,畢業之後成了一名令人羨慕的少尉軍官。

自從穿上軍裝、踏進軍營的那一時刻起,爭強好勝的隆美爾就被一種建功立業、出人頭地的渴望折磨著,他時時刻刻都在祈求戰爭的降臨,渴望能夠在戰火紛飛的戰場上一試身手。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給年輕氣盛的隆美爾提供了大顯身手的機會,他憑借自己的獻身精神和出色指揮,屢屢在戰場上以少勝多、出奇製勝。他曾經率20名德國士兵一舉俘虜過400多名羅馬尼亞士兵,也曾經以100人的兵力攻占過意大利人重兵防守的戰略高地,迫使1,200名意大利士兵舉起了雙手。更令人驚歎的是,他敢於率一支孤軍深入敵後,連續強行軍50多個小時,以區區百人的兵力俘虜了150名意人利軍官和大約9,000名意大利士兵。戰場上的累累戰功使得年輕的隆美爾名聲大振,勇冠三軍,成了全德國家喻戶曉的傳奇式人物,為表彰他的卓越戰績,德皇威廉二世授予了他最高榮譽勳章。

一戰的失敗使德國失去了大片的國土和全部的殖民地,也使勇敢善戰的隆美爾一下子失去了用武之地。由於有特殊的戰功,他被幸運地留在了大規模裁減之後僅僅保留了4,000名軍官的陸軍當中。

這位戰場上的佼佼者在和平年代迅速失去了光彩,以致於當年狂熱崇拜過他的人們幾乎快把他忘記了。平淡無奇的生活使他的升遷之路變得坎坷而漫長,從1918年晉升上尉起,這一軍銜竟然整整伴隨了他12年,這足以使任何一個雄心勃勃的年輕軍官變得喪失信心、不思進取。

1933年,已晉升少校的隆美爾奉調戈斯拉爾任步兵營長。這期間,他將自己在軍官學校任時的講義整理出版,書名叫做《步兵戰術》。這本書一經問世,就引起了德國軍事專家們的極大關注和推崇,隨後幾年該書一再重印,並引起了納粹黨魁希特勒的注意。

機會,似乎在向這位上一次世界大戰的英雄招手了。

蘇台德危機爆發後,希特勒任命隆美爾擔任他的領袖警衛營中校營長,不久又晉升為上校。一直到德軍大規模入侵捷克時,隆美爾一直擔任著希特勒的衛隊長,堪稱天子近臣。

1940年2月,希特勒決心要在西線發動一場大攻勢,一舉擊敗英法聯軍。希特勒決定放虎出山,讓自己肩頭的獵鷹去自由搏擊長空。

他問隆美爾:“我決定讓你去當一名師長,你願意選擇哪一個師?”

“親愛的元帥,我願意得到一個裝甲師。”

大戰在即,隆美爾如願以償地出任第7裝甲師少將師長。兒時的將軍之夢得以實現,不禁使隆美爾大喜過望。他洋洋得意卻又不失幽默地對他的妻子說:“裝甲師師長這個差事對於那些陸軍總部的紳士們來說是不合適的,而對我來說卻是如虎添翼。”

在他的領導下,第7師的裝甲車一路轟隆地開過法國。如果說在一戰時隆美爾是靠士兵們的體力和意誌來體現他靈活、快速、機敏的戰術手段的話,那麼現在所進行的這場戰爭,則要把他極富創造性和冒險性的卓越戰術交由汽車輪子和坦克履帶來實現了。開戰伊始,隆美爾就率他的裝甲師一路打頭陣。戰鬥中他靈活指揮,身先士卒。他們行動神速大膽,一天就能開過240公裏,經常突如其來地出現在法軍防線的背後。

在他凶猛靈活的攻擊麵前,聞名於世的馬其諾防線形同虛設,身經百戰的英法聯軍變得不堪一擊。隆美爾的鋼鐵洪流似一股狂飆席卷著整個西歐大地,他讓頑固而保守的英法將軍們領教了一種全新的戰法——閃電戰。納粹的宣傳機器為隆美爾大造聲勢,把他捧為新德國將軍的典範。

裝甲7師迅速成為整個西線戰役最耀眼的明星,他們僅以傷亡2,000餘人的代價,取得了俘虜英法聯軍近10萬人,繳獲坦克和裝甲車485輛,卡車近4,000輛,火炮數萬門的輝煌戰果。

埃爾文·隆美爾又一次成了德國公眾心目中的傳奇式的英雄。卓越的戰功使他獲得了中將軍銜,而他所統率的裝甲7師也獲得了一個令人恐怖的稱號——“魔鬼之師”。

利用西線戰爭的間隙,隆美爾奉命回到德國小憩。一天,他突然接到元首的副官親自送來的命令:“隆美爾中將,命你速來柏林與元首會麵。”

隆美爾顧不上和久別重逢的妻子告別,匆匆打點了一下行裝,便隨副官來到了希特勒的辦公室。

希特勒見到自己的愛將非常高興,西線的巨大勝利使得這個戰爭狂人躊躇滿誌,仿佛整個世界都在他的掌握之中。他熱烈地和隆美爾握手,並對他在戰場上所取得的輝煌戰績表示了由衷的祝賀。

寒暄一番之後,一向思維敏捷的希特勒突然話鋒一轉,對隆美爾說:“將軍,你了解北非近來的情況嗎?”

“不太清楚,元首閣下,我隻是在廣播裏聽到了一些消息,而這些消息似乎都不是什麼好消息。”隆美爾很坦白地說。

“是的,我們那位無能的意大利盟友把事情弄得一團糟。”希特勒對隆美爾說,“墨索裏尼原本打算趁英軍被我們打得落花流水之時,在北非大撈一把,沒料想他那支不爭氣的軍隊根本就不是英國人的對手,嚐到了苦頭的他有意讓我們和他共享這顆該死的苦果。”

隆美爾全神貫注,聆聽著希特勒那極富煽動性的話語。

“意大利人在北非快要支撐不住了,而一旦他們被趕出北非,就意味著我們將失去地中海,這對我們未來的作戰計劃無疑具有重大的影響。”

“我們又能夠做些什麼呢?”若有所思的隆美爾輕聲問道。

“在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墨索裏尼還沒有吃到足夠的苦頭之前,我們什麼也不必做。而現在他已經被打得奄奄一息,似乎我們不能再袖手旁觀了。”希特勒盯著隆美爾,認真地說,“我準備派你去非洲,去擔任我們即將組建的非洲遠征軍的司令官。北非那令人恐懼的沙漠和惡劣的氣候,將會迫使我們不得不在困境中作戰,我想我們的軍隊需要一位意誌堅強的指揮官。當然,我不會讓你單槍匹馬、兩手空空地去非洲,你將得到至少兩個裝甲師和幾個人數眾多的意大利師。”

隆美爾一聽心中大喜,激動地說:“多謝元首的信任,我一定竭盡全力,不辜負元首的期望。”

非洲的艱苦是顯而易見的,但和能夠指揮千軍萬馬的“司令官”一職比較起來,那點困難根本算不了什麼。

隆美爾心花怒放,簡直認為他是一個十足的幸運兒。

隆美爾的欣然從命令希特勒笑逐顏開:“你到了非洲之後,在那裏的最高軍事長官名義上是意大利的加裏波第上將,但對你有直接指揮權的是最高統帥部,你明白我的意思嗎?”

隆美爾心領神會,意味深長地點了點頭。

勘察完北非的地形,隆美爾期待的就是元首允諾的兩個德國裝甲師盡快到來。已被失敗籠罩的意大利人急需一次勝利來使他們恢複信心,但這個勝利指望他們是不行的,他們已經被英國人嚇成了“驚弓之鳥”。

1941年2月14日,一艘運兵船在意大利殖民帝國最明亮的珍珠——的黎波裏港口處,越過了一艘毀壞的救護艇。隆美爾的先頭部隊,德國第5輕型裝甲師到了,士兵們整齊地排列在甲板上,心情激動地看著這片對他們來說異常神秘的非洲大陸。望著那些熠熠閃光的白色建築,掌形的植物以及寬闊的林陰大道,有些人甚至開始覺得他們將會愛上這個地方。

第2天,隆美爾在的黎波裏市中心廣場上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式。身穿新式熱帶軍服、胸前佩戴著令人生畏的骷髏頭徽章的德國士兵雄赳赳地接受了他們所崇拜的司令官隆美爾中將的檢閱,一輛輛塗上了像黃沙一樣顏色的坦克和裝甲車隆隆地駛過,把整個的黎波裏都震得微微發抖。一連幾天幾夜,坦克一輛接一輛地駛過,把當地人看得目瞪口呆。

其實,這是一向狡詐的隆美爾為迷惑英國人而玩耍的把戲。為了對付英軍的偵察,隆美爾命令部下用木頭和紙板做了幾百輛十分逼真的假坦克,借以刺激一下早已失去了鬥誌的意大利人,順便也嚇一嚇早已嚴陣以待的英國人。而真正的坦克則為了避開敵機拍照,井井有條地轉動著履帶開過了茫茫的沙漠。

“我們要讓敵人猜猜我們的實力,也可以說是讓他們猜猜我們的弱點,一直到第5輕型裝甲師的其餘部隊都到達這裏為止。”這是隆美爾對坦克團指揮官的指示。

然而,還沒等“非洲軍團”的裝甲部隊全部到達,崇尚進攻的隆美爾就迫不及待地命令先期到達的第5裝甲師發動了進攻。戰前的一些欺騙手段使得英軍確信隆美爾擁有一支數量驚人的坦克部隊,因此他們認為任何抵抗都是徒勞的。在隆美爾半真半假、虛張聲勢的進攻麵前,懾於他善戰之名的英國人開始了總退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