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如何巧妙送禮
子曰:“有來無往非禮也。”
從辦事的意義上說,送禮的藝術其實就是以“來”求“往” 的藝術,所“來” 者是物質上的“禮”,所“往” 者是辦事的目的——即所期望對方給予的回報。所以,重要的是會不會“來”——即會不會“送” 的問題,把禮進對了,送得恰到好處,所期望的回報——即辦事目的才能得到落實。
中國是禮儀之邦,送禮很有奧妙,很有講究,可算是一門很有實際用途的學問,不好好學會這門學問,不懂得禮尚往來,往往辦不好事。
選禮是辦事的交際藝術
先看下麵一則小故事:
一個人想求官老爺辦件事,官老爺見他兩手空空,頓時不悅,隻冷冷地道了一聲“難辦”,就隻顧埋頭打瞌睡。那個人從懷裏掏出一個金躅子,官老爺頓時兩眼發亮,將那“難辦”的事辦了。有人問他為什麼“難辦”的事可以辦到,他笑而不答,心裏道:我開始隻是無“禮”取鬧,後來是見“金”行事。
求人辦事要送禮,這是生活中的一大難題,不是簡單的批判、痛斥就能消滅的,有待於幹部素質的提高,職業道德的淨化以及法律的健全。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文明程度的改善,我們有希望等到這一天。
現在,讓我們撇開這個話題不談,考察一下這個“禮”字在社會生活和人際交往中的作用。
有人經過調查研究指出,日本產品之所以能成功地打人美國市場,其中最秘密的武器之一就是日本人的小禮物。換句話說,小禮物在商務交際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當然,這句話也許有點言過其實。但是日本人做生意,確實是想得最周到的。特別是在商務交際中,小禮品是必備的,而且根據不同人的喜好,設計得非常精巧,可謂人見人愛,很容易讓人愛禮及人。
小禮物起到了非同小可的作用,而精明的日本人此舉之所以成功,在於他們聰明精明,摸透了外國商人的心理,又運用了自己的策略。一是他們了解了外國人的喜好而投其所好,以博得別人的好感;二是他們采取了令人可以接受的禮品,因為他們深知歐美商業法規嚴格,送大禮物反而容易惹火燒身,而小禮物絕沒有受賄行賄之嫌;第三他們又很執著於本國的文化和禮節。
如今商品社會,往往是“利”“禮”相關,先“禮” 後“利”,有禮才有利,這已經成了商務交際的一般規則。在這方麵,道理不難懂,難就難在操作上,你送禮的功夫是否像日本人一樣到家,不顯山露水,卻能夠打動人。
送禮其實已成了一種藝術和技巧,從時間、地點一直到選擇禮品,都是一件很費人心思的事情。很多大公司在電腦裏有專門的儲存,對一些主要公司、主要關係人物的身份、地位以及愛好、生日日期都有記錄,逢年過節,或者什麼合適的日子,總有例行或專門的送禮行為,鞏固和發展自己的關係網,確立和提高自己的商業地位。
人們都講禮尚往來,人之常情,在求人辦事時也不例外。
送禮是表達心意的一種形式。禮不在多,達意則靈;禮不在重,傳情則行。雙方都不要著重禮物本身的物質價值,而應視收到的是一份濃濃的情、厚厚的意。禮物是一種友情的表示,中國早就有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的習俗。朋友之間或出遠門旅遊捎回一點當地特產,或年節佳辰,個人喜慶,贈送一點敬賀禮品,表現彼此間的一番情誼則是有必要的,這是一種誠摯的感情交流,是發自內心的贈予,是感情的物化。
送禮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自有其特定的規律,不能盲目去做、隨心所欲。它反映出送禮者的文化修養、交際水平、藝術氣質以及對受禮人的了解程度和關係遠近。在一定意義上講,是一門特殊的交際藝術。
送禮應擇時而動
一般來說,以下幾個時機是選擇送禮的絕好時候。
(1)利用生日
平常日子不妨把上司、同事和下屬以及親朋好友的生日記在一個小本子上,並在家裏的掛曆上用紅筆劃個圈並標個記號,待到他們的生日到來這天,你可以送上一份特別的禮物,甚至為他們籌辦生日宴會,這會很令他們感動,是達成辦事效果的有效手段。
(2)利用偶發事件
比如當你聽說某家樓房煤氣爆炸,某棟住宅區發生盜竊,某個住宅突發火災或是某個地區遭遇洪災,而這些出現災情的地區正好有你的親戚、朋友或是熟人,這時你不妨打個電話去探問探問,或寄上送上一些應急物品。這樣,得到你關心的人會有遇到真朋友的感覺,從而會對你銘記於心。日後有事去求他,他一定會盡心盡力幫助你。
(3)利用臥病在床的機會
人一旦生病臥床不起,都會變得脆弱與煩躁,名聲、虛榮也都顧不上了,這時他最需要的是別人來探詢他,你要很好地利用這個機會。
如果親朋好友因病休假在家,你就應該抽空帶著禮物去他家裏探病慰問。閑聊時不要談及工作,多講些輕鬆、有趣的故事和消息。告辭時說些祝福的話,要表現出衷心、關心和同情、誠懇的樣子。
如果你因故沒有機會去探視,在其病好後與之相遇,最好隻問一下他病好了沒有或裝作不知道,千萬不要愧疚地說沒有去探病請原諒之類的話,那樣聽起來會讓人感到很虛偽。
探視看病時效性強,越快越好,不要猶豫不決。
(4)利用婚喪嫁娶
結婚、生小孩以及喪禮等等婚喪嫁娶是送禮的好時機。
親朋好友、上司或下屬的孩子有婚嫁之喜、生小孩之喜時,要及時地送去禮金禮物,或在婚禮。宴客的場合盡心幫忙,或在難忘的時刻替他們照相,日後可作為一份禮物送給他,這樣會很討得他們的歡迎。
當你聽說有人去世了,應主動慰問死者的家屬,舉行葬禮時去送行。如果實在抽不出時間,可以用電話致意。
抓住送禮的機會,有利於你所辦的事獲得成功。
辦事送禮的四大原則
送禮也要講求一定的原則,要考慮到收禮人的文化、喜好、身份等因素。
(1) 輕重得當原則
一般而言,禮物的輕重選擇以對方能夠愉快地接受為原則,力爭做到少花錢多辦事,或多花錢辦好事。
在對方有困難時,你送禮無論多重都是雪中送炭。否則,禮物太輕了意義不大,親朋好友有可能誤認為你小氣或瞧不起他。求人辦事時給對方送禮,禮物太輕,對方可能不會把你的事放在心上,從而影響辦事效果。
但是,禮物也忌太貴重,除非對方是愛占便宜的人,一般人可能會婉言謝絕,因為這樣重的人情收禮人日後不好還禮,還輕了,怕你不高興,照著你送的價值還,有可能會加大他的支出負擔。本來你的禮物是為了促進雙方的感情交流,反而給對方增添了不少煩惱。如果你是求人辦事,太貴重的禮物會給對方以“受賄” 的壓力,他要是拒收,你心裏會七上八下,一方麵擔心這事辦不成了,另一方麵,你錢已花出,留著用處也不大,何苦呢?因此,禮物輕重得當也是一種藝術。
(2)間隔適宜原則
送禮的時間間隔也很有講究,過於頻繁或間隔過長都不合適,長時間不給對方送禮,即使是親朋好友,也難免會覺得你人情淡漠。另一方麵,如果你頻頻登門送禮,或許是因為你重情義,或許是因為你辦事心切,殊不知,這樣會適得其反,對方可能會懷疑你懷有某種目的而對你心存疑慮,使你欲速不達。另外,禮尚往來,人家要還禮的話,過於頻繁會加重他的經濟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