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學習是件大事情3
光是自己探索當然要多費力氣,然而是值得的,因為自己探索得來的往往更為深刻。
——葉聖陶
不滿是向上的車輪,能夠載著不自滿的人類,向人道前進。
——魯迅
青年最需要的是暗中摸索的機會,嚐試而錯誤、錯誤而再嚐試的機會。
——潘光旦
有兩種好奇心——一種是片刻的,一種是永久的。片刻的好奇心關心事物奇怪的表麵外觀;永久的好奇心被事物表麵之下流動的令人驚訝並連續的生命所吸引。
——羅伯特·林德
在信息氛圍潛移默化之下產生的興趣是學好這種技能和學問的前提。
——顧曉鳴
興趣的發生,即是新能力發生的表示,即是新活動的起點。
——胡適
我們的觀察和判斷自然難保沒有錯誤,但我們深信自覺的探路總勝於閉了眼睛讓人牽著鼻子走。
——胡適
生活的全部意義在於無窮地探索尚未知道的東西,在於不斷地增加更多的知識。
——左拉
沒有不可認識的東西,我們隻能說還有尚未被認識的東西。
——高爾基
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才能,不過喜歡尋根究底地追究問題罷了。
——愛因斯坦
知識總是從愛好開始,猶如光總是從火開始一樣。
——托馬斯·卡萊爾
凡是你不知道的事,都應向人請教。雖然這會有失身份,學問卻會日漸加深。
——薩迪
疑而能問,已得知識之半。
——培根
不問一個為什麼,什麼東西都學不到。
——托馬斯·富勒
任何一個人的任何一點成就,都是從勤學、勤思、勤問中得來的。
——夏衍
前輩謂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
——陳獻章
凡是新的不平常的東西都能在想像中引起一種樂趣,因為這種東西使心靈感到一種愉快的驚奇,滿足它的好奇心,使它得到原來不曾有過的一種觀念。
——愛迪生
一個人如果從肯定開始,必以疑問告終。如果他準備從疑問開始,則會以肯定結束。
——培根
我們思想的發展在某種意義上常常來源於好奇心。
——愛因斯坦
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方法成為科學家的。
——愛因斯坦
隻見汪洋時就以為沒有陸地的人,不過是拙劣的探索者。
——培根
釘子有兩個長處,一個是擠勁,一個是鑽勁。我們在學習上,也要提倡這種“釘子”精神,善於擠和鑽。
——雷鋒
興趣隻能培養,不能強製。
——王朝聞
學問應該專攻,而趣味不妨廣泛。
——夏衍
隻要自己有興趣,找到一條正路,又肯用功,自然而然就會成功的。
——張大千
古往今來人們開始探索,都應起源於對自然萬物的驚異。
——亞裏士多德
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才可以得益。
——莎士比亞
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東西更多。
——萊辛
一個深廣的心靈總是把興趣的領域推廣到無數事物上去。
——黑格爾
按照一個人自己的興趣和知識結構組織起來的材料,就是最有希望在記憶中“自由出入”的材料。
——布魯諾
哪裏沒有興趣,哪裏就沒有記憶。
——歌德
流行酷語:
興趣是不會說謊的。
——英國諺語
知識之島越大,好奇的海岸線越長。
——帕爾夫·索克曼
嗜好是獲得知識的第一步。
——葡萄牙諺吾
培養創新思維
世界上的大多數科學發明,都是由知識積累有限,但富於創新、挑戰精神的年輕人完成的。
——李澤厚
構成我們學習最大障礙的是已知的東西,而不是未知的東西。
——貝爾納
思維世界的發展,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對驚奇的不斷擺脫。
——愛因斯坦
學習與借鑒別人,切不可迷失了自己。
——孫士傑
陌生阻止你認識陌生的事物;熟悉妨礙你理解熟悉的事物。
——胡戈·馮·霍夫曼斯塔爾
對頑固的觀念忠誠不變,一個人的心靈永遠也難自由。
——馬克·吐溫
有豐富知識和經驗的人,比隻有一種知識麵和經驗的人更容易產生新的聯想和獨到的見解。
——泰勒
凡富於創造性的人必敏於模仿,凡不善於模仿的人決不能創造。
——胡適
在科學上,每一條道路都應該走一走。
——愛因斯坦
隻有從深入生活裏才能產生為我們這個時代所需要的新的內容;根據這新的內容,才能產生新的形式。
——李可染
如果學習隻在於模仿,那麼我們就不會有科學,也不會有技術。
——高爾基
知識不是某種完備無缺、純淨無瑕、僵硬不變的東西。它永遠在創新,永遠在前進。
——普略施尼柯夫
要尊崇前人的遺產,也要一片真誠地對待新的事物。
——奧維納德
天才是創造不能按既定規則去創造東西的那種人。
——康德
一個具有天才的人,具有超人的性格,絕不遵循常人的思想和途徑。
——司湯達
生命的第一個行動是創造的行動。
——羅曼·羅蘭
人們太曆史地進行思考了,他們猶如一直是生活在墓地上。
——布賴恩德
啊!高尚的風度!多可怕的東西!風度乃是創造力的敵人。
——畢加索
思想像愛和死一樣,別人不能代替。
——羅斯坦
應該盡力於思考得更多,而不是知道得更多。
——德謨克利特
一切在文化史上留下重要足跡的人,都不是按本來樣態去善解人意的詮釋家,而是獨樹一幟的創造者。
——謝選駿
沒有學問的人並非肚裏沒有道理,腦裏沒有理論,而是心裏沒有問題。
——梁漱溟
學問之成立在於信,而學問之進步則在疑。
——蔡元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