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軍政大家3(1 / 3)

第六章 軍政大家3

心憂天下的範仲淹

範仲淹,字希文,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生於北宋端拱二年(989年)。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

範仲淹兩歲時,父親範墉病逝。母親改嫁,他隨後父和母親到過許多地方。他年少孤貧而能刻苦自學。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範仲淹到應天府書院(與嶽麓、嵩陽和白鹿書院合稱宋代四大書院)學習。他讀書非常勤奮。寒冬臘月,讀累了,用冷水洗把臉,繼續學習。由於生活清苦,吃不上飯,經常吃粥。南都留守的兒子與範仲淹是同學,對他的情形很是同情,便告訴了父親。南都留守叫兒子把官府為自己準備的飯菜送給範仲淹一份,範仲淹婉言謝絕了,並表示:“我吃粥習慣了,一吃好的,就要以吃粥為苦了。”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春天,26歲的範仲淹舉進士及第。

範仲淹範仲淹登第後,被派到廣德軍當司理參軍,管理獄訟。獄訟在地方上是件很繁瑣的工作,因辦理案件,他常與上司爭論。他從不屈服於上司的權勢,每次都將爭論的過程詳細記錄在屏風上,卸任時,屏風已快寫滿了。

離開廣德後,他前往亳(bó)州(安徽亳州)擔任節度推官。仁宗天聖中任西溪鹽官,他向泰州知州張綸建議,修建捍海堰。張綸奏請朝廷以範仲淹為興化令,負責修築泰州的捍海堰。開工不久,一場罕見的大雨從天而降,海上波濤洶湧。當時,兵工和民夫們不知所措,範仲淹和騰宗諒現場督工,穩定局勢。幾經周折,捍海堰終於建成,全長150公裏。

天聖二年(1024年),範仲淹由秘書省校書郎遷任大理寺丞。天聖五年(1027年),王曾擔任宰相,又提舉國史,範仲淹“冒哀上書”長達萬言,書中詳細分析了時局,他希望宰臣們改變現狀,認為隻有這樣才能使天下太平,長治久安。同時,他提出18字方針:“固邦本,厚民力,重名器,備戎狄,杜奸雄,明國聽。”王曾非常重視這篇文章。次年,晏殊從應天府內調,朝廷缺一管職。範仲淹被任為秘閣校理,到了京城。康定元年(1040年),西夏攻延州,範仲淹與韓琦同任陝西經略副使,改革軍製,對鞏固邊防做出了很大貢獻。

慶曆新政,是中國曆史上一次有名的改革。整頓吏治是從選擇州縣官吏開始的。慶曆三年(1043年)十月,朝廷派遣有能力的官吏擔任河北、淮南、京東諸路都轉運按察使,予以全權,考核州軍官吏,提拔有能力得民心的人才。範仲淹時任參知政事,呈上《答於詔條陳十事》,主張建立嚴密的任官製度,注意農商,整頓武備,推行法製,減輕徭役。因為保守派的反對,範仲淹的主張沒有被實現。他隨即罷去執政,出任陝西四路宣撫使。後在赴潁州途中病死。範仲淹所領導的“慶曆新政”,又稱“慶曆革新”運動,成為後來王安石“熙寧變法”的前奏。他對軍事製度的改革和戰略設施的改善,為長期穩定西線邊防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他所提倡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是中華文明史上值得繼承和發揚的寶貴精神財富。

範仲淹工於詩詞散文,風格豪放,語言簡練。其所作文章富於政治內容,傳世詞作僅五首,風格較為明健,善寫塞上風光,為世傳誦。著有《範文正公集》。《範文正公集》有詩歌268首,部分詩歌內容反映了勞動人民生活疾苦的真實場景,如《江上漁父》。集中還有165篇雜文,其內容有豐富的政治內涵。如慶曆四年(1044年),好友騰宗諒重建嶽陽樓,請範仲淹寫了一篇《嶽陽樓記》,其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句,抒發了作者的濟世抱負,為古今傳誦。

鐵麵無私的清官——包拯

包拯,字希仁,廬州(今安徽合肥)人。北宋著名司法、監察官吏。官至樞密副使,“以法提衡天下”是包拯以法治國思想的集中反映。包拯一生清正廉潔,執法不徇私情,堪稱“清官”之典範。

包拯原先在端州(今廣東肇慶)做過官。端州出產的硯台,是當地的特產。皇宮規定,端州官員每年要進貢一批端硯到內廷去。在端州做官的人往往借進貢的機會,向百姓大肆搜刮端硯,去討好那些權貴大臣,私下貪汙一批。搜刮去的端硯比進貢的要多出幾十倍。包拯到了端州後,向民間征收端硯時,除了進貢朝廷的以外,連一塊都不增加。直到他離開端州,從沒有私自要過一塊端硯。

包拯後來他又做過天長縣(今安徽天長)的縣令。有一次,縣裏發生一件案子,有個農民夜裏把耕牛拴在牛棚裏,早上起來,發現牛躺倒在地上,嘴裏淌著血,掰開牛嘴一看,原來牛的舌頭被人割掉了。這個農民又氣又心痛,就趕到縣衙門告狀,要求包拯為他查究割牛舌的人。這個無頭案該往哪裏去查呢?包拯想了,一下,就跟告狀的農民說:“你先別聲張,回去把你家的牛宰了再說。”按當時的法律,耕牛是不能私自屠宰的。但是縣官叫他宰牛,也就用不著怕犯法。那農民回家後,果真把耕牛殺掉了。第二天,縣衙門裏就有人來告發那農民私宰耕牛。包拯問明情況後,立刻沉下臉,吆喝一聲說:“好大膽的家夥,你把人家的牛割了舌頭,反倒來告人私宰耕牛?”那個家夥一聽就呆了,伏在地上直磕頭,老老實實供認是他幹的。原來,割牛舌的人跟那個農民有冤仇,所以先割了牛舌,後又去告那人私自宰牛。打那以後,包拯審案的名聲就傳開了。

河南開封包公祠包拯做了幾任地方官,每到一個地方,都取消了一些苛捐雜稅,清理了一些冤案。後來,他被調到京城做諫官,也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議。那時,宋仁宗正想整頓開封的秩序,就把包拯調任開封府知府。

開封是皇親國戚、豪門權貴集中的地方。以前,按照宋朝的規矩,誰要到衙門告狀,先得托人寫狀子,還得通過衙門小吏傳遞給知府。一些訟師惡棍,就趁機敲詐勒索。包拯決心整頓這種腐敗作風,就破了這條規矩,老百姓要訴冤告狀,可以到府衙門前擊鼓。鼓聲一響,府衙門就大開正門,讓百姓直接上堂控告。這樣一來,衙門的小吏要想做手腳也不敢了。

有一年,開封發大水,當地惠民河的河道阻塞,水排不出去。包拯經過調查發現,河道阻塞是有些宦官、權貴侵占了河道,在河道上修築花園、亭台。包拯立刻下命令,要這些園主把河道上的建築全部拆掉。有個權貴不肯拆除,硬說那塊地是他的產業。包拯詳細檢查,發現地契是那個權貴自己偽造的。包拯勒令人拆掉花園,還寫了一份奏章向宋仁宗揭發。那權貴一看事情鬧大,隻好乖乖地把花園拆了。權貴豪強見包拯廉潔奉公、執法嚴明,都嚇得不敢為非作歹。

從此以後,開封府的男女老少,沒有人不知道包拯是個大清官。民間流傳著兩句歌謠:“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包拯不但執法嚴明,對親戚朋友也從不徇私。日子一久,親戚朋友知道他的脾氣,也不敢再為私人的事情去找他了。宋仁宗很器重包拯,提升他為樞密副使。包拯做了大官,家裏的生活照樣十分樸素,跟普通百姓一樣。留下了一份遺囑:後代子孫做了官,如果犯了貪汙罪,不許回老家;死了以後,也不許葬在包家的墳地上。由於包拯一生做官清廉,不但生前得到人們的讚揚,在他死後,人們也把他當作清官的典型,尊稱他“包公”。包拯得過天章閣待製、龍圖閣直學士的官銜,所以人們又叫他“包待製”、“包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