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一代明君康熙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
後金的創始人姓愛新覺羅,名叫努爾哈赤,滿族人。他統一了女真各個部落,發展了經濟和文化,為清朝的建立打下了基礎。
女真是當時的一個少數民族,就是後來的滿族。清朝是女真族建立的,後金國是它的前身。
努爾哈赤幼年喪母,繼母對他很不好,因此,15歲時他就帶著弟弟出外謀生。他經曆了明朝末年的幾次戰亂,決心要重新振興女真。努爾哈赤勤奮好學,結交了一些漢族知識分子,深受中原文化思想的影響。努爾哈赤早年的身世和閱曆,培養和鍛煉了他堅韌的意誌和開闊的胸懷,使他成為“多智習兵”的出色人才。從政治和軍事才能而論,他都遠遠超過與他同時的其他女真各部首領。憑著他的英勇、用兵的智謀以及對人對事豁達大度的胸懷,努爾哈赤花費了五年多的時間統一了女真各部。
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的過程中,地域不斷擴大。人口日漸增多,這使他迫切感到需要有一套比較完善的統治機構和管理製度,來提高自己的地位和權勢。努爾哈赤先後采取了一係列的政權建設措施:使用鐵器,發展農業;在蒙古字的基礎上創製了滿文,使女真人的文化水平迅速地提高了;他又興築城池,設官理政等。其間,努爾哈赤有了第一座都城——赫圖阿拉城。這是他管轄區內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的中心。
女真人的生產發展了,軍事力量也增強了,原來的組織形式就不適用了。努爾哈赤把人重新編排起來,每7500人算一旗,分別用一種顏色的旗子作為標誌。正黃、正白、正紅、正藍和後來的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合起來共稱八旗。努爾哈赤是八旗的最高統帥。遇到大事,他就召集八旗首領,共同商討,做出決定。八旗製度既是一個紀律嚴格的軍事組織,又是行政和生產組織。它執行上級的命令,又組織生產,辦理相互之間的糾紛和家庭婚喪等事情。後來,八旗越發展越大,女真人都分別屬於八旗,對於後來的滿族人統治全國起了很大作用。
1616年正月,努爾哈赤創立“大金”(曆史上稱“後金”)政權,定都赫圖阿拉城,從此成為與明王朝中央政府相對抗的地方割據政權。該年,努爾哈赤58歲。
建立後金政權後,努爾哈赤把戰略重點從原來統一女真各部轉移到反抗明朝統治者的民族壓迫上來。他宣布了女真對明朝統治者“起釁邊陲、無理扣留使臣、無端辱罵”等“七大恨”,誓師發兵征討明。這“七大恨”順應了滿族人民反抗民族壓迫的趨勢,得到了廣泛的支持和擁護。
努爾哈赤派人刺探明軍的作戰計劃,采用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的戰術,粉碎了明軍的四路進攻,消滅敵軍十餘萬人,取得了著名的薩爾滸之役的勝利,充分顯示了努爾哈赤的軍事才能。
薩爾滸大戰之後,努爾哈赤又打了好幾次勝仗,占領了東北大片地方。後來,他把後金都城遷到沈陽(現在遼寧省),改稱盛京。
1626年,努爾哈赤在與明朝名將袁崇煥的作戰中受了重傷,不久就去世了。他的兒子皇太極當了大汗,後來稱帝,建立了清朝,努爾哈赤被皇太極追尊為清太祖。努爾哈赤是我國的一位少數民族英雄,是中華民族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創立的後金政權,為中國的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王朝——清朝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鄭成功收複台灣
鄭成功,字明儼,號大木,泉州南安(今福建南安東北)人。他是抗擊清朝軍隊、驅逐荷蘭殖民軍、收複我台灣領土的偉大民族英雄。
1624年,鄭成功出生於日本。他自幼聰明好學,勤奮讀書,苦練武藝,後來,又研習兵法,關心天下興亡大事,立誌盡全力報效祖國。1644年,清軍入關,占領了北京城,鄭成功也隨父親鄭芝龍到南京讀書。他對在揚州保衛戰中壯烈犧牲的明朝將領史可法非常欽佩。南京的這段生活,激發了他的愛國情感。
但鄭成功的父親卻是一個心懷鄙薄、唯利是圖的人。清軍入關後,明朝滅亡了。鄭芝龍決定投降清朝,他聽不進鄭成功的勸告,向敵人進了降表。鄭成功非常悲憤,他痛恨父親的行為,毅然與父親決裂。在家鄉的孔廟前,鄭成功焚燒了曾經穿過的儒生服裝,決心棄文從武,效命沙場。從此走上了抗清的武裝鬥爭的道路,這一年他才24歲。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鄭成功,就把他曾經焚燒過青衣、投筆從戎的孔廟改名為“焚衣亭”。
鄭成功高舉義旗,得到了各地百姓的擁護,他禮賢下士,在各地招納賢才。1659年,鄭成功又與另一著名抗清將領張煌言的部隊聯合,在作了充分準備之後,率17萬水陸大軍,從舟山出發,攻克長江的重要門戶鎮江,圍困了南京。但後來他卻因中了清軍的詐降詭計,驕兵輕敵,延誤戰機達兩個月之久。清軍趁鄭成功意誌鬆弛之際,突然攻城,打得鄭成功措手不及,戰機轉勝為敗,鄭成功被迫退回福建海上。清軍難以渡海作戰,於是封鎖海疆,發布了“遷界令”,命令從山東到廣東沿海居民內遷三十裏,這樣就給鄭成功的義軍造成了極大的困難。這時,清朝在北方已經形成統一的局麵,南方的抗倭鬥爭已經轉入低潮,而此時的台灣正被荷蘭殖民者霸占著,台灣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於是鄭成功便醞釀收複海島台灣,作為積蓄力量、繼續抗清的基地。
1661年4月。鄭成功命兒子鄭經留守金門、廈門,自己率領350多艘戰船、二萬五千大軍向台灣進發。鄭成功的船隊渡過了險要的台灣海峽,來到鹿耳門港外。在台灣人民的協助下,鄭成功的軍隊很快就包圍了荷蘭人盤踞的赤嵌城。荷蘭殖民者非常驚慌,倉皇帶兵迎戰。中國軍隊鬥誌旺盛,奮不顧身,用長槍、大刀與敵人展開了肉搏戰,荷蘭軍隊死傷慘重。荷蘭守軍見孤城無援,無法再守,被迫投降。
接著,鄭成功又指揮部隊圍攻台灣城。荷蘭總督見赤嵌城已經失守,就派人與鄭成功議和,要求他放棄台灣,他們願意年年進貢,並送十萬兩白銀,作為撤兵之用。鄭成功義正詞嚴地回絕道:“台灣一向屬於中國,收複台灣是理所當然的事。荷蘭人必須離開台灣,如果繼續霸占,我們就堅決進攻,把你們驅逐出去。”圍城八個月後,鄭成功下令向台灣城發起進攻,荷蘭總督見大勢已去,終於掛起了白旗。1666年2月,荷蘭總督在投降書上簽了字。從此,被荷蘭殖民者統治了38年之久的台灣,終於又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鄭成功收複台灣後,設置府立機構,製定法律,安定社會秩序;他又派士兵墾荒,向當地居民傳授先進的耕作技術,實行“寓兵於農”的政策。在他的治理下,台灣社會安定,人民安居樂業。
但是,在收複台灣後不久,由於積勞成疾,鄭成功於1662年5月病逝。逝世前夕,他還登上將台,拿著望遠鏡,隔江遙望他無限熱愛的祖國大陸。
一代明君康熙
清聖祖康熙,名玄燁,姓愛新覺羅。他8歲即位,在位61年,年號康熙。康熙是我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被後人稱為“既是守成之君,又是開創之主”。
康熙即位時隻有8歲,14歲親政,很想在政治上有番作為。但當時的朝政大權掌握在四位輔政大臣手中;其他三人都老病無能,隻有鼇拜狂妄跋扈,獨斷朝政,根本不把康熙放在眼裏。康熙不甘心當傀儡,決心除掉鼇拜,奪回政權。於是他精心策劃,暗置親信掌握京師兵權。表麵上不問政事,整天與一批經過精心挑選的少年侍衛在宮中演練摔跤遊戲。鼇拜認為康熙年幼可欺,於是不加戒備。一次鼇拜單身入朝,康熙抓住機會,指揮這些侍衛一擁而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鼇拜擒住,隨即宣布了他的三十條罪狀,將他永遠拘禁,並清除其黨羽。從此康熙主政,迅速扭轉了局勢。
清除內患後,康熙麵臨的問題就是鎮守南部邊疆的明末降將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的反叛。他們獲得清廷封王,各自擁有重兵,自己任命官吏,設置稅收機關,不聽中央的指揮,被稱為“三藩”。三藩中,吳三桂首先舉兵反清複明,耿、尚繼而響應,一時戰火燃遍長江以南半個中國。麵對這種緊張局勢,20歲的康熙從容不迫,果斷地決定征討三藩。他親自布置作戰方案,以各地軍事力量相配合,平息了這次震動朝野的南疆叛亂。由此。不僅鞏固了清朝的統治,也為康熙以後製定重大決策並付諸實施奠定了基礎,顯示了他卓越的政治手腕和軍事才能。
平定三藩之亂後,康熙又積極爭取台灣歸附大陸。台灣自鄭成功死後,由其子鄭經統治,他要求康熙用對待外國的禮儀對待台灣,企圖將台灣分裂出去。康熙任用熟悉海戰的姚啟聖、施琅進攻台灣,很快將台灣及澎湖列島統一於清廷之下,又下令在台灣設立一府三縣,隸屬福建省,使台灣重新歸屬到清政府的管轄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