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曆史文化名城3
遵義
遵義是貴州直轄市,位於貴州北部,川黔渝界處,總麵積30762平方公裏。總人口669萬。
春秋戰國時曾是巴、蜀,夜郎等方國領地。西漢元光五年(前130),於此設犍為郡。唐貞觀十三年(639)建播州,十六竿(642)改播州所轄羅蒙縣為遵義縣,為“遵義”得名之始。唐宣宗大中十三(859),雲南南詔國攻占播州,僖宗乾符三年(876),楊端受命收複插州。自唐末曆五代,兩宋、元、明計725年,播州為楊氏土司世襲統治、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明王朝平息了楊氏土司的叛乩,次年將播州改置遵義軍民府、平越軍民府,消雍正五年(1727)遵義府改屬貴州省,建置疆域基本形成。1949年11月設置遵義市為專署所在地,1997年撒地改為省轄市。現轄1區10縣。
遵義會議舊址遵義楊燦墓內景遵義曆史文化悠久。具有光榮的革命曆史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曆史文化名城。遵義市留有許多古代文化遺存。楊粲墓是國內少見的一座宋代分窒合葬的大型石室墓。建於南宋理宗淳祐年間。墓室共用496塊白砂巨石砌成,無灰砂帖合痕跡,占地麵積50平方米。各類人物雕豫、動物花草和幾何圖案浮雕190塊,藝術價值極高。此外,坯有湖山寺、桃溪寺、普濟橋等曆代文物建築。1935年1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中在此召開的“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紅軍及全黨的領導地位,成為中央曆史上一個轉折點,具有偉大曆史意義,遵義會議會址、紅軍總政治部舊址、毛澤東等住處、紅軍烈士陵園以及四渡赤水紀念塔、婁山關等,即為這段曆史的紀念文物。遵義還以獨特的自然景觀聞名於世,諸如十丈洞瀑布、金鼎山、桫欏自然保護區、赤水河與大烏江風光等,構成豐富的旅遊資源。遵義自清代以來,儒學興盛以著述宏富、人才輩出為特征的沙灘文化獨放異彩,湧現了鄭珍、英友芝、黎庶昌等“西南巨儒”。遵義還是馳名遐邇的中國酒文化之鄉,茅台酒被奉為國酒,董酒、習酒、湄窖等一大批名優酒均飲譽海內外。
在巍山經營4代,曆114年,宋大理國沿襲南詔舊製。蒙古憲宗七年(1257)升為蒙化千戶所。明、清時分別為蒙化州、府。1954年改名為巍山縣。1956年成立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現轄2鎮9鄉。
巍山古街巍山曆史悠久,一千三百多年前曾是蒙氏烏蠻(今彝族先民)在中國西南邊疆建立的南詔國故都,又有典型的明清城池格局和濃鬱的少數民族風情,1994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巍山古緘建於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城方如印,四麵譙樓,東曰“忠武”,南曰“南薰”,西曰“威遠”,北曰“拱辰”,中建“星拱樓”為印柄。作為古城標誌的“拱辰樓”,高234米,長471米;寬246米由28根合抱大柱支撐,四麵出廈,南北兩簷分懸”魁雄六詔”、“萬裏瞻天”兩塊巨匾,體現了南詔王統一六詔的一代雄風。古城內25條街,18條巷,全長十四公裏多。街道為棋盤式格局,城內民房80%以上保留著典型的明清建築風貌,麵積達三十五萬多平方米。
巍山因曆代人文薈萃,早在清乾隆年間就被禦封為“文獻名邦,並建“文獻樓”以紀盛。曆史名人有南詔國第一代王細奴邏、第四代王皮羅閣,第五代王閻羅鳳等。傳統文化中,農曆每年6月25日是各族火民的火把節,始於隋唐、明代傳人巍山井廣泛流傳至今的洞經音樂,以友樂、歌、舞結合的彝族打歌,都久負盛名。把肉餌絲、卜醬豆則是其地方名特食品。
自貢
自貢是四川省省轄市,位於四川放地南部,總麵積14373平方公裏,總人口3310萬。
自貢為自流井和貢井兩地名之合稱,兩地相距公5公裏,但卻長期分屬於富順縣和榮縣。公元前316年秦滅巴蜀二縣成為秦置巴、蜀二郡屬地。自東漢章帝時起,陸續開附成功批鹽井。隨後兩地名稱及隸屬關係屢變。1939年9月l日,自流井和貢井地區正式從兩縣劃出,合並成立省轄自貢市。1978年和1983年,先後將榮縣和富順縣劃歸自貢市管轄。現在市轄2縣4區。
自貢恐龍博物館展出之大型恐龍化石自貢市自古以生產井鹽著稱,被譽為中國的鹽都,近年又以“恐龍之鄉”聞名於世。由於鹽業遺址和文物眾多,恐龍化石豐富,1986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其著名勝跡也大都與井鹽和恐龍有關。自貢保存了眾多的古代、近代鹽業遺址和文物,如位於東嶽廟內的北周武帝時著名鹽井大公井遺址,就是自貢地區鹽業生產和城市形成的發祥地;位於大安區的桑海井, 在清道光十五年即已鑿至1001米,是世界上第一口超過千米的深井;位於大安區的發源井,則是中國第一口岩鹽生產井。這三口井,均具有裏程碑的曆史價值。而位於大安區的大山捕恐龍比石群,自1915年以來,在已發掘的2800平方米範圍內,各類中侏羅紀恐龍及其伴生物化石重疊堆積,數以百計,有長達20米的亞洲第二長龍,食檀性長頸椎蜥腳類恐龍,凶猛的食肉性恐龍,身軀嬌小的鳥龍和極珍貴的原始劍龍,科學價值極高,填補了恐龍演化史在中侏羅紀的一段空白。自貢其他勝跡還有富順文廟、榮縣大佛、西秦會館、王爺廟,革命家盧德銘故居、吳玉章故居以及桫鑼自然保護區、尖山——農團風景區。
自貢的傑出人物主要有戊戌變法“六君子”之一的劉光第,近代改良主義思想家宋育仁,無產階級革命家吳玉章,現代學者、厚黑學創立者李宗吾,革命烈士、秋收起義部隊總指揮盧德銘、革命烈士江竹筠、電影表演藝術家陳戈等。
自貢傳統文化,一是川劇四大流派之一的資陽河流派創立於此,二是憤世嫉俗的傑作《厚黑學》,三是源於唐宋曆久不衰的自貢燈會,而“火邊子牛肉”和“牛佛燒肘”則為自貢獨有的傳統美食。
樂山
樂山峨眉飛來殿樂山淩雲寺大佛樂山宋代白塔樂山是四川省省轄市。地處四川中南部,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交彙處,總麵積12826平方公裏,總人口34244萬。樂山城始建於2700年前的春秋時代,曾是蜀王開明故治。秦滅蜀後設南安縣,屬蜀郡,漢屬犍為郡,南北朝後置嘉州,南宋後為嘉定府,雍正十二年置樂山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相繼設樂山專區和樂山地區,1978年樂山縣改為縣級樂山市,1987年改為省轄市,其中眉山地區一度並入樂山地區,1997年又劃出獨立。現轄4區6縣。
樂山是曆史悠久的山水城市,1994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全市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其中峨眉山和樂山大佛1996年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峨眉山以“如螓首蛾眉,細而長,美而豔”得名,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方圓約六十公裏,包括萬年寺(內有全國重點保護文物普賢銅像)、清香閣、洪椿坪、詵象池、金頂等10處主要景點,素有“峨眉天下秀”之說。樂山大佛則以規模宏偉、年代久遠而著稱,開鑿工程斷續達90年之久。主像為彌勒佛,通高6212米,為世界現存第一大佛。其臨江雄姿,令人歎為觀止。樂山有四大崖墓群而位於淩雲山南的麻浩崖墓最為珍貴,也最為典型,共有崖墓330座,規模宏大,雕刻精美,其摩崖畫像“荊軻刺秦王”、“挽馬”、“秘戲”、“琵琶樂伎”等;均為罕見精品。樂山沙灣鎮還有我國一代文史巨擘郭沫若的舊居,郭氏不但誕生於此,並在此度過了少年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