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園林建築
園林是建築藝術的重要類型之一,通過山、水、石、建築、植物,以及如道路、室內布置等的有機構成,組成一個富於情趣的飽含藝術意境的美的環境。
中國園林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地位,早在唐宋時即已傳到日本,對日本園林產生過直接影響。
歐洲人了解中國園林大約可上溯到元代的馬可·波羅。中國園林在17世紀被更多地介紹到歐洲,先是英國.然後又在法國和其他國家引起驚奇,被譽為“世界園林之母”。先是欣賞和讚歎,跟之便是模仿。首先從英國開始,然後是法國、意大利、瑞典和其他歐洲國家,僅巴黎一地.就建起了中國式風景園約20處。園中往往還建有一些中國式的塔、亭、拱橋和樓閣,甚至還有孔廟,稱為圖畫式花園。但此後不久,歐洲人就發現要造起一座達到真正中國園林那樣水平的園林是多麼的困難。
蘇格蘭人錢伯斯曾到過中國廣州,晚年曾擔任英國宮廷總建築師,在好幾本書裏都描寫過中國園林。他說:“中國人的花園布局是傑出的,他們在那上麵表現出來的趣味,是英國長期追求而沒有達到的。”錢伯斯反對對中國園林的淺薄模仿,他提醒說:“布置中國式花園的藝術是極其困難的,對於智能平平的人來說幾乎是完全辦不到的……在中國,造園是一種專門的職業,需要廣博的才能;隻有很少的人才能達到此境。”
中國的園林發展甚早,自周初建靈台至晚清有近3000年的曆史且曆代都有各自的園林特色。隨著曆史的發展一點點地進步著,完善著。這種進步的主要方麵不在於物質技術,而是在於人文,在於它更符合人的精神需求。這種完善的主要方麵是在藝術和園林手法上。
我國園林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如下幾個主要階段:
第一個時期是“物之彙聚”的階段。從周文王時代起,至東漢末年,大約是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3世紀。最早的造園就是史書中記載的“靈台”,其形態是置一處地方,將四麵圍起來,裏麵有自然的山水林木,還有動物,供帝王狩獵遊樂。到了秦漢時期,園林有所發展,最有代表性的是皇家宮苑,如上林苑、建章宮等,不但規模大,而且其中景物無奇不有。
第二個時期從三國到南朝的齊梁(約220~479年)。這一時期的園林著重在池山形態的表述上。“永嘉之變”以後,西晉告亡,在江南建立東晉王朝。當時文人顯貴到了江南,發現這裏的自然山水美不勝收,於是就以人工加設,表現自然,形成了以山水為主的園林形態。
第三個時期是從齊梁至晚唐(約479~836年)。這一時期的園林已不純粹模仿自然、起承轉合,開始講究起園林的形式。又由於當時的山水、田園文學及山水畫的發展,園林也漸漸注重於詩情畫意。
第四個時期是晚唐至北宋(約836~1127年)。此期人們不但造園而且還有人專門研究園林。造園之風大盛,如北宋的汴梁,不但有艮嶽、金明池等大型園囿,更有無數的中小型園林。
第五個時期是從南宋至元代(約1127~1368年)。這時的園林,“神理兼備”,曲盡其妙。園林之韻味可與繪畫相比。
第六時期即明清(約1368~1911年)。這時的中國園林發展到了頂峰,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明清園林重在求“意”,“意”比“神”有更高的境界。園林之“意”表達的是人與園或人與自然的內在哲理。此時的園林不僅是大自然的藝術再現,更是人與自然的深層關係上或者是人的自我價值上作演繹。明清時期的江南以私家園林最具代表性。可以說,宮苑或寺廟園林中的許多園林手法,多效法於此。如頤和園中的諧趣園,即師法於無錫的寄暢園。若從“意”的高度來說,則私家園林之“意”是最高而又不可企及的。
中國園林與世界其他園林體係如歐洲或伊斯蘭園林比較,有自己鮮明的民族特色:
1重視自然美。
2追求曲折多變。
3崇尚意境。
中國古代園林大體可分3種主要類型,即私家園林、皇家園林和寺廟園林。
私家園林
所謂私家園林,其實極大多數是宅院。我國古代民居講究人際關係,注重倫理道德,宅舍多以對稱中軸線分進布局;同時也考慮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文化藝術的需求,多在宅舍一旁造園。最具代農性的蘇州園林的園中建築、林木、池山等,往往不對稱,自由布局。這就叫東宅西園或前宅後園。如蘇州的網師園、拙政同、留園等都是如此。而徽州園林則展現出嚴謹精審的布局。與皇家園林相比,私家園林規模較小,一般隻有幾畝至十幾畝,造同家的主要構思是在有限的範圍內運用含蓄、抑揚、曲折、暗示等手法來啟動人的主觀再創造,造成一種似乎深邃不盡的景境,以求小中見大,尺幅萬裏,擴大人們對於實際空間的感受。
1蘇州園林
若論我國古代的私家園林,則要數蘇州的“文人園”境界最高。這種園林的布局以及構園原則有四:
一是“小中見大”,劃分景區,每區皆構圖完整,各有特點;
二是疊山理水,都有章法,其原則是“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假山立峰,皆取其真意;池水則做出“來龍去脈”的活水,並且遵循“大池有汪洋之感,小池則有不盡之意”的原則;
三是林木,原則為“取其自然,順其自然”,不矯揉造作;
四是建築物,其原則是與山水林木有機結合,形成變化而又和諧。堂、廳、軒、宅、亭、台、樓、閣以及牆垣、石舫、橋梁等,各不相同,形式多樣,但風格統一。
文人追求園林意境。構園的主題思想就在於求得人與自然的理想關係,所謂“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的環境。這裏的建築物,除實用性外,還在於表現人的理想生活。建築空間通透,與自然聯成一體,室內可以操琴弈棋,吟詩作畫,怡然自得。文人構園重在情態,情態來自生活的再現。“小橋流水人家”,時有山石、小徑、亭舍,是江南水鄉的田園牧歌式的境界。園勝過畫,人在畫中;園勝過詩,更具形象化。因此,造園者須有詩情畫意的修養。優秀的文人園景不但有畫意,而且有詩情。清高風雅,淡素脫俗。
(1)獅子林
獅子林坐落在蘇州市東北,距拙政園很近。始建於元代至正二年(1350年)。當初是個小園,因為佛陀講經說法叫“獅子吼”,其座叫獅子座,放同名獅子林。園中的假山,形如巨獅,其餘散石,又如小獅,或跳或臥,形態生動。後來多有興廢,明代變為私家園林,寺廢後園林擴大。但其中的宗教意境卻沒柯完全消失。獅子林與畫家倪瓚有關,他不但作《獅子林圖卷》,還參與設計規劃。全園結構合理,布局得當。南部多山石,西北多水麵,東部多建築,長廊四麵貫通,高下曲折,層次豐富。
園內的假山最有特色,山石多峰,石洞高低曲折,連綿不斷,入洞如到迷宮。另外,此園中還有一處小院式的建築,叫“立雪堂”。成語“程門立雪”源於此。
(2)拙政園
位於蘇州市。始建於明正德四年(1509年),現存同貌形成於清末(19世紀未)。全園分東、中、西三部,以中部為主,中部約呈橫向矩形,水麵較多,水內堆出東、西二座山島,又用小橋和堤把水麵分成數塊。岸線彎曲自然。南岸留出較多陸地,建築主要集中於此。
入園後以一座假山擋住視線,不得一覽無遺,謂之“障景”。繞過假山到達主體建築遠香堂才豁然開朗,欲揚先抑,更為含蓄多趣。由”小滄浪”北望,透過“小飛虹”,水景深遠,層次豐富。“小飛虹”以北的水中形如小船名為香洲的建築造型極好,既有“舟”的意味,又不違建築規律。由水起名“別有洞天”的半亭東望,透達縱深水麵遙見東岸方亭,南岸建築迭起,北麵樹石隱映,形成景色對比,水中的荷風四麵亭和低近水麵的折橋更增加了景觀層次,渭之“隔景”。由半亭順折廊北去可至見一座二層樓,偏處西北角,體量不大,以免對水麵形成壓抑。二橋一堤相彙的交點上有荷風四麵亭,不但是環顧四望景色的佳處,也是周圍各景點近觀的對象和遠觀的襯托,既能得景又複成景。為了襯托山勢,它和東島上的北山亭體量都很小。西島山體較大,山上的雪香雲蔚亭是遠香堂的主要對景,所以體量較大。二島南岸以石為主,石磯低臨水麵,組合豐富;北岸以土為主,植葦樹柳。有村郊野趣。水東有梧竹幽居亭,西望可遙見園外的報恩寺塔,將塔景引入園內,稱為“借景”。
園西部自別有洞天半亭進,也有曲水回抱。此水東岸緊接中園西牆,在此置南北向跨水折廊,下承石墩,水麵深入廊下,感到幽曲無盡。廊平麵隨牆而行,微有曲折,豎向也自然起伏。廊、牆之間更突出一角小院,有幾點怪石、數竿細竹、一枝芭蕉,映襯在白粉牆上,畫意無盡。
拙政園自然曲折、變化有致,具有較高的藝術成就。在設計思想和藝術手法方麵,因地製宜,順其自然,對應構圖,主題突出,善於借景,巧於理水,創造出如薛如畫的空間序列環境。
(3)網師園
網師園位於蘇州市內東南隅。此園不大,但品位極高。園與宅形成一體,東宅西園。宅的部分中軸線對稱,多進式布局,符合中國傳統的居住文化;而園的部分則完全是自由布局,是人生的自我演繹,是人與自然的理想和諧。
網師園現存同貌大半成於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布局精妙,是蘇州小型園林的上乘之作。園東鄰園主住宅.主要園門開在東南角。
入門四行為一短廊,西接一廳,廳北為假山,擋住北向視線,隻有從廳西折廊迤邐向北,通至輕靈小巧的濯纓水鬧,才水光瀲灩、頓覺開朗。與拙政園入口的處理原則一樣,是中國園林慣用的欲揚先抑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