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動感之都:香港3(1 / 3)

第七章動感之都:香港3

九、香港——美食之都

香港還是“美食之都”,在這裏可以品嚐到全世界的美味。你不但能吃到正宗的西餐,也能吃到地道的中餐。當然也有很多餐館提供中西合璧、不倫不類的“混合餐”,雖然怪異,但吃起來也別有一番風味。在香港,法國佳肴美釀最有人氣(曾有笑話說隻要香港2/3人不喝酒,法國2/3的酒商就要關門),當然日菜、韓菜和意大利菜也非常普遍。另外,在香港你也有機會吃到並不多見的地中海菜、尼泊爾菜、北越菜、西班牙菜、阿根廷菜、印度菜、古巴菜和美國菜等。在香港你能感受到世界各地的飲食文化。總之隻要是你能想到的世界上的菜肴,在這裏你都能品嚐到。而中餐在這裏是以粵菜(包括潮州菜、客家菜)為主,當然也少不了川菜、湘菜、京菜和上海菜(包括淮揚菜、安徽菜、無錫菜、寧波菜、蘇州菜和杭州菜)等國內各大菜係的代表。在香港海鮮非常流行,很多菜中都會有海鮮的出現,吃海鮮宴也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據說在香港有的時候就連皮蛋瘦肉粥都要加鮑魚來點綴一下。

香港最著名的餐廳主要集中在市中區、尖沙咀一帶,比較有名氣的有天山閣、新洪長興京菜館等,當然這裏自然是價格不菲,不是一般人能享受的。而一些位於新市鎮的餐廳則比較便宜,如果你想嚐試香港的美味但是經濟承受能力又不是很高的話,可以考慮到那裏一飽口福。同時香港也是廣東“湯文化”的發揚光大者,到處可見當地居民在煲湯。這裏也是中國“茶文化”的開拓創新者,如今在香港的茶餐廳的食物選擇已經非常多元化。在香港,小吃也非常豐富,著名的香港小吃有雲吞麵、欲蛋牛丸、牛雜等。這些小吃大多價格不高,但是卻非常美味。

在香港,對於溫飽型的人來說,米飯麵食三餐都不能缺。然而對於更多的香港人來說,已經脫離了溫飽,除了要吃飽更要吃好。於是我們看到今天的港人不嗜米飯而喜副食。有調查顯示,香港人大米的人均年消耗量從過去的120公斤下降到現在的54.1公斤。而副食的消耗量卻在急劇增加。這反映了香港人飲食結構的改變。香港人要的是那份享受,吃得美,爽口舒適,極力體現生活情趣。從這裏也不難看出為什麼在香港能有多元的飲食文化了。而在香港人吃遍了世界所有的大餐,品嚐了所有有尾沒尾的動物和黃的、紅的、紫的各種蔬菜水果以後,他們更要講究吃的健康了。武俠小說大師金庸作品裏的香香公主吃花,使自己渾身散發出一種香氣,這固然是一種虛構與假設。但是,有美容界人士和醫學界人士說有些花確有美容、養顏以及藥用功能。於是近年來在香港流行起吃各種各樣的鮮花來。並且一下形成了一種熱潮,一種時尚。聽說這還有保健的功效呢。

在香港作為食物的花可以說是數不勝數,菊花、玫瑰、茉莉、桂花、蒲公英等等,還有一些瓜果植物的花都被做成了香港人的盤中餐。為香港人的餐桌添上了一道亮麗的風景。最簡單的吃法就是泡花茶。什麼玫瑰花茶、茉莉花茶等等。當然用花作為原料來製作的菜肴數量也不在少數,比較普遍的做法就是在製作沙拉的時候以花瓣為其中的一種配料。也有人將花瓣磨碎,製成花醬,既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摻入其他的醬中去吃。當然,花瓣的做法也少不了傳統的炒、炸等。但這往往需要特殊的花朵,經過一些特別的工序來處理才行,所以這也不是一般人能掌握的技術了。除了吃花瓣以外,也有人吃花蕾。在香港有一道特色菜,就是將盛開的花朵和含苞待放的花蕾與肉一起燉成肉湯,放在餐桌上,湯中浮現一片片花朵,色、香、味、形俱全,讓人感覺這不僅僅是一種食品,更成了一件藝術品。

雖然食用花朵並不能像小說中的香香公主那樣渾身散發香氣,但據了解確有一定的美容功效。且根據中醫理論,不少花瓣有藥用價值。比如菊花可以明目、蒲公英可以消毒等等。看來這些花朵不但好吃,而且有保健功能,實在是食品中的上品。

十、香港——流行語言

一個地區的語言能反映一個地區的文化生活。香港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語言文化和語言時尚。從青年人口中的“爽”和“暈”等一係列流行詞彙到馬路邊一個個“周星馳式”的大笑,這從某種意義上也反映了香港的語言時尚。在這裏很隨便就可以舉出一堆例子:

80年代的中國內地觀眾第一次從港片裏學會了感歎“哇塞”,學會了戴上墨鏡“裝酷”;一言不合就要“擺平”你,或者是要跟你“單挑”。至於酒吧起名叫“蘭桂坊”、“銅鑼灣”更是正常的事情。

而今天,香港文化評論家們常常用大陸的流行語來評價香港的事情。從政治流行語上來看,“與時俱進”,“新三民主義”這些詞彙已經成為了香港報章的常用語。在評價香港新政策時,常常用是否“與時俱進”,是否能夠順應時代要求作為評價標準。甚至連普通的香港人,也經常說自己要擺脫舊觀念“與時俱進”。而“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係,利為民所謀”的政治情懷,是香港媒體對內地政治文明的重新認同。“楊利偉”、“解放軍”則成為了孩子們的流行語。去年,中國第一個進入太空的航天英雄楊利偉訪問香港的時候,在孩子們中間引起了轟動,許多孩子都在香港媒體的采訪中表示,要成為香港第一個“楊利偉”。

當然也不僅僅是用語上的體現,還有很多香港人的生活習慣:看望病人送水果時,忌送西瓜,西瓜同“西天”的“西”同字;送花忌送劍蘭和扶桑,因劍蘭同“見難”(今後難見麵)、扶桑和“服喪”諧音;茉莉花與梅花不宜送人,尤其不能送給商人老板,因茉莉與“沒利”諧音,梅花的“梅”同“倒黴”的“黴”同音;在稱呼方麵,對香港的中老年婦女忌稱“伯母”,因“伯母”與“百無”諧音。香港的飯店夥計最忌首名顧客點選“炒飯”,因為“炒”字的香港話是“解雇”的意思,開灶就“炒”被認為不吉利。香港飲食業還忌“書”字,因為“書”與“輸”諧音。業內人員不準在店內看書。元旦、春節期間,香港人不用“新年快樂”,因“快樂”容易念成“快落”,嫌不吉利。送人禮物時,忌送鍾,“鍾”與“終”諧音。

香港人對數字很迷信,3和8是他們最樂於追求的數字。“3”的廣東話諧音是“生”,代表生氣、生財,生龍活虎;“8”的廣東話諧音是“發”,代表發財、發達。一些商店用幸運號碼做招牌,汽車車牌號碼,也是香港人追求幸運的一個途徑。8字以外,兼及2、3、4、6、7、9幾個數字,按廣東話讀音“2”諧音“而”,“3”諧“生”,“4”諧“世”,“6”諧“祿”“7”諧“實”,“9”諧“久”。由於“幸運車牌”有限,供不應求,有關當局常組織車牌號碼大拍賣。

十一、香港的社會經濟狀況

在人口結構方麵,1999年年底,香港人口估計為694800人。較前一年同期增加2.5%。這是由於出生人數比死亡人數多18600人,以及到港人數較離港人數多150600人。過去十年,人口的平均年增長率為2%。人口持續老化,年齡中位數由1989年的30歲上升至1999年的36歲。同期間,15歲以下人口比例由22%降至17%,65歲或以上人口比例則由8%升至11%。

香港女性以獨身為時尚。調查顯示,香港婦女的社會地位居亞洲國家之冠。香港女性愈來愈遲婚,獨身主義流行,令未婚女性人數亦飆升。港府人口統計顯示,香港女性初婚年齡為27.5歲,比20年前大了4歲。2003年全港逾85萬適婚女性依然獨身,比15年前激增四成。根據統計處發表的2001年男女性別統計數字顯示,香港女性的第一次結婚年齡,由1981年的23.9歲推遲至現時的27.5歲,男性則由27歲推遲至30歲。女性的生育年齡亦比20年前大了4歲。15歲以上的未婚女性則由1986年的62萬人,增至現時85萬人,但男性數字則隻輕微上升8%。20年間離婚數字則激增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