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產業巨子1(1 / 3)

第一章產業巨子1

一、勇於探索的經濟學家——於光遠

於光遠,我國當代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對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都有較深的造詣。

於光遠於光遠1915年生於上海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一生正直、愛國,不肯向權勢和金錢低頭,但又找不到別的出路,一直處於落拓潦倒之中。童年在“大雜院”中度過的於光遠由此對舊社會的種種不平、災難和罪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喚起了他對舊製度、舊社會的憎恨,同時也養成了一種觀察社會生活的習慣。5歲的時候,於光遠開始讀書,後又進入了江蘇省立師範附小。學校老師的教育啟發,再加上目睹了震驚中外的“五卅”運動,於光遠的愛國情感與日俱增。1926年,於光遠舉家遷往北京,第二年進入現北京三中。強烈的求知欲驅使他在學習上更加用功,初中時靠課餘自修高等代數、解析幾何並學習了微積分的初步知識,為日後進入經濟領域打下了堅實的數學基礎。1930年於光遠全家又回到了南方。1931年他在上海插班進入大同附屬中學學習。1932年夏天,於光遠順利考入了大同大學理科。1934年又考取了清華大學並獲得了一筆獎學金。

於光遠的大學生活經曆很豐富。在上海讀大學的兩年間,他一麵幫助維持家裏的生計,一麵刻苦地讀書。他曾先後在兩個中學兼課,當三個人的家庭教師,同時還在一個小化工廠擔任技師。雖然這些工作占用時間很多,但他在校內學習成績卻一直很優秀,被同學們公認為是一個有學問的人。1934年轉到清華大學,於光遠有誌於成為一名物理學家,他學習了理論物理和數學,寫作了關於廣義相對論的論文。在這期間,他也開始鑽研馬列主義原著,閱讀一些斯大林和布哈林的著作。這使於光遠提高了對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並逐步樹立了無產階級的世界觀。

1998年,於光遠生日之日與夫人孟蘇(左一)、秘書胡冀燕(右—)合影從清華大學畢業後,於光遠曾到廣州嶺南大學短暫任教,並於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他到達了延安。在解放區工作的那幾年,他轉向政治經濟的研究並逐步成為一個經濟學家。他一邊閱讀馬列主義經濟學著作,一邊研究邊區的經濟問題,寫了不少經濟調查報告和專題論著。抗戰勝利到解放前夕,他曾擔任《解放》、《解放日報》的編輯工作。解放後,他在宣傳普及馬列主義思想,編寫大中學校的政治、經濟教材方麵做了大量工作。1954年,於光遠被評為學部委員。由於當時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從這年起,他以很大一部分精力從事社會主義經濟問題和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部分的研究。“文革”時期,於光遠遭到了四人幫的迫害,被戴上“反革命修正主義分子”的帽子。“文革”後,他被重新起用,任國務院研究室的負責人之一。在這幾年裏,他在社會科學領域,特別是經濟學領域所做的工作十分引人注目。80年代,他多次以著名學者的身份出國講學。

作為經濟學家,於光遠的研究活動涉及的方麵很多。首先,經於光遠建議,我國經濟學界接受了其把研究社會主義社會經濟形態的政治經濟學稱作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部分,並使之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在研究社會主義經濟的過程中,於光遠提出把社會主義經濟製度和社會主義經濟體製兩個概念加以區別,並對這兩個概念做了正確闡釋。早在50年代,於光遠就撰文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在於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在1957年的文章中,他提出不讚成把國民經濟有計劃的發展看成機械地執行計劃,並提到計劃與自由的問題即計劃與市場的關係,主張重視和發揮市場的積極作用。

在其他很多方麵,於光遠在探索社會主義經濟理論上都提出過很多獨到的重要見解。他善於提出新問題,研究新問題,一直處於我國經濟理論的前沿領域。

二、經營之神——王永慶

王永慶,1917年1月18日出生於台灣省台北縣新店鎮。白手起家的他被譽為“塑膠大王”,更被日本人尊為“經營之神”,頗具傳奇色彩。他對台灣省的經濟有著無與倫比的影響力。

王永慶王永慶出身貧寒。祖父王添泉以教書為業,父親王長俠靠著耕作貧瘠的茶田,賣茶葉為生,母親則親自種菜。家裏經常吃稀飯,餓肚子,隻有逢年過節才有米飯和一點豬肉可吃。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王永慶學齡前就開始跟著母親勞動。7歲到新店園小學就讀時,每天早上天剛亮就要起來,先到附近的水井提十幾桶水,把家中的大水缸填滿,然後再步行十公裏到學校。自然,王永慶的成績很差,總在倒數十名之列。他對書本不感興趣,這使他更王永慶早腳踏實地地開始找工作,更吃苦耐勞而不依靠別人。

1931年,王永慶15歲時,終於棄學,由叔叔王永源介紹到嘉義一家米店當小工。一個經常餓肚子的孩子終於能日日與大米為伍,王永慶滿懷熱情地幹著這份工作。一年之後,他已大致掌握了米店經營的方法,便開始自立,在嘉義開了一間小米店,兩個弟弟都來幫忙。這時王永慶已逐步開始展現他的經營才華。起初他的米賣不出去,但王永慶決定在品質與服務方麵努力。他把米裏的米糧、砂石、雜物撿幹淨,使米更好看。每當顧客上門時,他就主動要求把米送到客人家去。這樣,客戶不但吃到好米,服務又周到,王永慶的生意逐漸好起來了。

王永慶事業真正的成就應從他涉足塑膠世界算起。機會源於1953年,台灣省設立“經濟安全委員會”,擬定了玻璃、紡織、塑膠原料、水泥等建設計劃,並統籌運用工業美援資金。王永慶剛著手時對塑膠並沒有太多了解,事情也並不一帆風順。1957年3月塑膠原料廠建廠完成,正式開工生產,每月產PVC塑膠粉100噸。但從3月到12月止,生產的PVC粉一噸也賣不出去。這時又是王永慶的經營理念起了作用,他認為隻有往前衝才有活命的希望。他決定:一是再擴大產量,使價格下降以求外銷;二是籌組二次加工廠,為PVC粉另找出路。這一招果然奏效。不久,王永慶與美國人卡林在台灣省設立了二次加工廠,生產雨衣等製品,台灣省塑膠工業形成蓬勃發展的局麵。而此時的王永慶正雄心勃勃,觸角已伸向多個領域和多個地區。

值得一提的是,王永慶一直有著良好的生活習慣:每天早晨轎車輪胎成型機4點不到就起床,遊泳、做早操、跑步、讀書。9點上班,下午五六點下班,晚上仍然宴客。王永慶更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麵對越來越惡化的生活環境,王永慶不止一次地大聲疾呼。尤其是對垃圾問題,這個問題處理不好就會使台灣省變成垃圾場。王永慶表示將對垃圾處理及資源回收產業投資,他甚至把這當成了一個新興產業,表現出一個優秀企業家長遠的戰略眼光。

王永慶作為白手起家、創業成功的楷模,其經營理念、管理模式以及戰略眼光都對台灣省經濟的發展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三、航運巨子——包玉剛

包玉剛,生於浙江寧波。在短短十餘年中,他由一個隻有幾千噸貨輪的船主,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大航運業巨子之一。

1976年,包玉剛以嘉賓身份參觀美航空母艦包玉剛的父親包兆龍是一個商人,曾經營紙廠。抗日戰爭期間,包玉剛沒有讀完大學,便在衡陽的一家銀行當職員。銀行金融業的工作經曆為其日後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1949年,包玉剛偕同家屬遷居香港,經營小買賣,效益並不好。後為,父親經營地產,包玉剛卻選擇了航運業。他認為地產是死的,而航運是世界性的業務,其資產可以隨時轉到別的國家去。因此,包玉剛不顧家屬和親友的勸阻,1955年毅然決定轉營航運業,成立了環球航運有限公司。他花了77萬美元買下了一艘已經使用27年的8000多噸的燒煤貨船,專門經營把煤炭從印度運到日本的業務。環球有限公司的早期絕大部分船隻都是由日本的航運公司租用的,日本經濟的發展直接促進了環球有限公司船隊的迅速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