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飲食服飾習俗第四章飲食服飾習俗2
五、杭州時令食俗
在飲食風俗中,我國的歲時節令飲食,最為豐富。從吃年飯開始,到次年年底,每遇歲時節令,必有特殊的食品應口。有的是各地通行的,如春餅、月餅等;有的是某地所特有的,如北方冬至吃餃子,江南立夏吃塌餅等。
杭州是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在時令飲食方麵,也有獨特的風味,同時還有一定的食製。每個到杭州旅遊的中外遊客,在飽覽西湖美景的同時,也許還想了解此中風情。
先說清明狗兒。
舊時的清明節,在杭州人的心目中,是一個鬼節,家家必定在此日前後上墳祭祖,在祭品中必有一碗青白湯團,或青色,或白色,中間以糖為餡。這種食品,叫做清明團子。而清明狗兒,就是糯米粉拌熟青蒿,製成青粉,用這青粉做成狗形的清明團子。從前市場上都有賣的,現在沒有賣了,但一般還在家裏自製。
這清明狗兒,並不在清明節吃,而是把它存起來。有的放在灶山上,有的放在食櫥裏,也有用小籃懸掛,任其幹燥。此物到立夏日,才把它拿出來用薺菜花煮熟了給小兒吃,據說可以不疰夏。其實它已布滿了白花,看上去很不衛生。不過,做青粉的青蒿,則是一種芳香植物,性涼,有消暑、散熱、解毒的作用。其所以做成狗形,是因為俗說“三日貓、四日狗”,貓狗不生病,取其“健而賤”的意思。這恐怕也是一種保存青蒿的妙法。
次說吃夏野飯。
杭州向有立夏吃“夏野飯”的食俗。立夏節這一天,兒童少年(也有青年)成群結隊,向鄰裏各家乞取柴、米、豆、肉,到野地裏去支起石頭、鍋灶自燒自吃,稱為吃“夏野飯”或“立夏飯”。這種風俗,就是自比乞丐,以為這樣可以厭勝而避災禍。
在野地自燒自吃的還有烏米飯,即取野生的烏飯葉榨取其汁,用以煮糯米,據說食之可以延年。至今,凡立夏日農貿市場上還有烏飯葉出售。而從前店鋪中則賣成品烏飯糕。
這日,杭州人還必備十二樣食品。有歌謠這樣唱道:“夏餅江魚烏飯糕,酸梅蠶豆與櫻桃,臘肉燒鵝鹹鴨蛋,海獅莧菜酒釀糟。”莧菜在這時候尚初生,鮮嫩可口,而價格昂貴,店鋪、作場一般都在這一日拿它來燒成一碗菜,讓夥友們吃。如果這一天不燒,則在以後的日子裏,就不能再拿出來當菜了。這是取“嚐新”的意思。俗傳杭州過立夏,有“三燒”、“五臘”、“九時新”。三燒即燒餅(夏餅)、燒雞、燒酒(甜酒釀);五臘即黃魚、臘肉、鹽鴨蛋、海獅、清明狗;九時新即櫻桃、梅子、鰣魚、蠶豆、莧菜、黃豆筍,玫瑰花、烏飯糕、萵苣筍。
再說吃五黃。
舊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五月五,雄黃燒酒過端午”,這是杭州人說的一句諺語。其實,端午吃的食品還不止雄黃燒酒。杭州人稱五月為五黃月,除雄黃外,還有黃魚、黃瓜、鹹鴨蛋中的蛋黃和黃豆。從前杭州人用黃豆瓣裹粽子,粽子作四角形的稱角黍,作圓筒形的稱筒粽。據說是為祀楚愛國詩人屈原五月五日自沉汨羅江的。杭州人說;“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還要凍三凍。”這雖是指氣候而言,但也可見此日食粽子的普遍了。
現在杭州人愛吃一種時新菜,叫“水漫金山”。它選用甲魚、河鰻、蝦、蟹和蛋清等高級原料,經過高超而獨特的烹飪製作而成。看那菜盆中,昂首翹尾的兩條河鰻,猶如白、青二蛇仙對著金山寺憤怒呐喊;四周的雞蛋清,則象洶湧的波濤,好似在為白娘子救許仙出力、助威;而那縮頭不動的甲魚,就如同凶殘的法海。這是由端午節吃雄黃酒、看白蛇傳戲文的習俗演變而來的,據說為“溪中溪”菜館所特製。整盤菜肴構圖奇特,色彩精美,形象逼真,而取名“水漫金山”,則使人在品嚐美味的時候,自然想到動人的神話故事而頻添一番佳趣。
此外,說吃素餛飩。
餛飩在小吃中,可謂大眾化而最受人歡迎。各地大城小鎮,幾乎都有餛飩店,也有餛飩攤。餛飩有“鮮肉餛飩”、“蝦仁餛飩”、“蟹肉餛飩”和“雞肉餛飩”等。而杭州人則在舊曆七月半要吃素餛飩。它以麵粉皮而裹以雪裏蕻及豆腐幹等素菜。
這種食俗的來源,考《老學庵筆記》,知為北宋汴京之俗:“故都殘暑,不過七月中旬,俗以望日具素饌祀先。”南渡以後,這個七月半以素饌祀祖先的習俗就帶到了杭州。因為大多用了葷菜,故以餛飩一味,表示素饌之意。而這素餛飩,原是當時汴京的有名食品。今天,則盛行“十味餛飩”,一碗餛飩十種餡心,十樣滋味,有的設攤而售,而據說以黃龍洞“杏花居”所出為佳,顧客聞名而光顧者,絡繹不絕。
最後,說吃桂花鮮栗羹。
這是最具杭州地方特色的傳統名點,尤為中秋佳節的美味食品。因為古時杭州就以“三秋桂子,十裏荷花”的美景著稱於世。這桂花鮮栗羹正是用西湖藕粉作羹,調入糖燒鮮栗片,然後撒以桂花,不但色彩悅目,而且芳香清甜。
這桂花鮮栗羹的製作,據說有這樣一個故事:唐明皇時,有一年中秋之夜,月光分外皎潔。嫦娥在廣寒宮中,不免憑欄凝望人間,隻見杭州的風景煞是好看,於是觸動鄉情,禁不住翩翩起舞。而吳剛為嫦娥的舞姿所陶醉,便敲著桂樹打拍子,直敲得桂樹抖動,“天香桂子落紛紛”。嫦娥見此暗自思量: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何不把掉下來的桂子傳給杭州,讓月中桂花也在這人間天堂飄香。於是她便上前拾了起來,將它擲往杭州。而正好這時靈隱寺的掌勺大師傅半夜起來燒栗子粥,聞得桂花香味,見有花瓣飄落,舍不得丟棄,就拾起來放在粥裏。這樣,眾僧就吃得奇香滿口,從此也便有了這道名點。
六、紹興的女兒酒及其他
紹興,是我國有名的酒鄉。“越酒甲天下,遊人醉不歸。”這裏的酒,不僅曆史悠久,名聞中外,而且酒和紹興人民結下了不解之緣。在紹興人的生活中,時時刻刻離不開酒,並且經過曆代傳承,至今還保留了許多有趣的飲酒習俗。
紹興有句俗語說:“老酒糯米做,福人飲福水。”所以這裏的男女老少,幾乎都會喝上一盅半盞,倒是不會喝酒的人,被看作是“出於情理之外”。小孩自幼被“培養”喝酒。在嬰兒時,父母親就用筷子蘸一滴酒在他口中,慢慢使他適應。有些三,四歲的孩子,已會“浮一大白”了。
舊時的紹興,城鄉內外,酒肆如林。格局大致相仿,都是曲尺形櫃台,板桌長凳,店麵簡樸,風格獨特。店麵粉壁上總寫著鬥大的“酒”字,屋簷下也有掛酒牌的,十分醒目。店堂內櫃台正中上方豎著一塊長形的青龍匾,上書“太白遺風”、“聞香下馬”、“劉伶停車”、“杜康佳釀”等字眼,以招徠顧客。有些店鋪,內設“雅座”,還都懸掛著山水、人物的畫卷和書法條幅,內容不外乎與酒有關。其盛酒器皿,有用錫製的酒壺或用白鐵皮做的串筒。當天氣寒冷時,可以放在熱水中加溫,那滾燙的老酒,喝起來更加芬香醇口,特別醉人。
紹興人喝酒,習慣於慢呷緩飲,不善於“幹杯”式的一飲而盡,所以是真正的“品酒”。如狀元紅的酒色橙黃,透明發亮,味甘爽微苦;加飯酒的酒色則是黃中帶紅,味帶甜鮮;善釀酒的酒色深黃,其香芳鬱,質地特濃等等。如果你是一人小酌,則半斤加飯酒,一碟茴香更或花生米,可以喝上個把小時。三五人小聚,則燙上三、五斤酒,擺上七、八碟下酒菜(紹興人叫“過酒配”),什麼蘭花豆、鹹煮筍、茶葉蛋、豆腐幹、豬頭肉、白斬雞、熏魚、醬鴨等等。在大飯館中請酒,則可炒幾個熱菜下酒。在紹興,愛喝酒的人到處都可找得到酒店,行路人在鄉間村落的小店中,還可立在櫃台外,舀一碗酒,買一點下酒菜,樂滋滋地呷著,呷完了再趕路。
紹興的各種習俗,幾乎都離不開酒,包括四時八節、婚喪喜慶、往來應酬、親朋聚會,真是“無酒不動”。單就飲酒的名目而論,則多達三四十種,如生孩子,要吃“剃頭酒”、“滿月酒”、“周歲酒”;結婚要吃“喜酒”、“會親酒”、“三朝酒”、“回門酒”;祝壽要吃“壽酒”;造新房要吃“上梁酒”、“進屋酒”;各種節時要吃“年節酒”、“散福酒”、“元宵酒”、“端午酒”、“七月半酒”、“中秋酒”、“重陽酒”、“夏至酒”、“冬至酒”等;其他如“插秧酒”、“豐收酒”、“利市酒”、“開業酒”、“分紅酒”、“行會酒”、“接風酒”、“餞行酒”、“洗塵酒”等等;平時還有互相邀請的“日常灑”。因此,有些人家,一年要吃幾百斤酒。平常人們在街上可以看到麵孔紅通通的大人小孩,這就是飲酒的標誌。紹興,真不愧是道道地地的酒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