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風情小鎮3(1 / 3)

第七章 風情小鎮3

朱仙鎮——中原名鎮

從開封向西南,驅車也就20多千米的車程,就到了朱仙鎮。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名作《俠客行》中,有“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贏”詩句。詩中的朱亥就是戰國時深受信陵君信任的俠士,他協助信陵君奪取軍權,完成抗秦救趙的壯舉。後世就把他居住的地方命名為朱仙鎮。

曆史上的朱仙鎮,既是商業重鎮,又是有名的古戰場。如今,鼓角爭鳴與刀光劍影都早已遠去,由河南布政使吳節、知府張岫主建的嶽廟,卻如古鎮的守護神一樣,靜靜地佇立鎮西北隅。

提起民族英雄嶽飛,總是讓人熱血沸騰,步入占地12320平方米、坐北向南、三進院落的嶽廟時,這種心情更是不可言喻。

建於明成化十四年(1478)的嶽廟內殿堂巍峨,碑刻林立,塑鑄雕繪,依然壯觀如昨。但一進廟門,明代鑄造的“五奸跪忠”鐵像,就率先映入你的眼簾。

國人向來對奸臣恨之入骨,對於五奸也同樣如此。也許正因為充滿了恨意,人們眼中的他們就應該是蓬頭垢麵、袒胸露臍、雙手反縛、兩腿屈膝於英雄麵前,一跪千古,並永受鞭笞和風吹日曬之苦。

英雄則永遠是氣宇軒昂的。大殿正中端坐的嶽飛彩繪塑像,便是如此。嶽飛塑像高43米,神態凝重,一身帥盔金甲,充滿著浩然正氣,讓人不由心生敬意。塑像上方懸掛的嶽飛手書的“還我河山”複製匾,更是金光閃閃、氣勢不凡。

嶽飛彩繪塑像兩邊,分立著嶽雲、狄雷、何元慶、嚴成方四員小將,他們是嶽飛的愛將,正是他們揮動八柄大錘,將金兵打得落花流水,並留下“八錘大鬧朱仙鎮”的故事。

大殿左右楹柱上是一副對聯,上聯“一笑十牌憑浩氣”,下聯“常思三字仰精忠”。穿過拜殿院,可見立於其間的幾通古碑,十分珍貴的《滿江紅》及《送紫崖張先生北伐》兩通碑,是國內目前僅存的嶽飛手跡石刻。

撫摸著對聯、手跡石刻,吟誦著“怒發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的詩句,不禁對嶽飛精忠報國的英雄氣節肅然起敬。

古時的朱仙鎮廟宇眾多。據說,凡天上有的神仙,在朱仙鎮都能找到其廟宇,人稱“七十二廟”,故朱仙鎮又稱“聚仙鎮”。清真寺是當年嶽飛駐軍的地方,也是河南省現存規模較大、較完整的伊斯蘭教古建築群之一。由前山門、南北廂房及大拜殿、碑樓組成,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

最醒目的是前山門前的那一對氣勢威嚴的大石獅子。山門的兩邊是極具特色的八字山牆,覆鑲綠色琉璃瓦與寶瓶的單簷山頂,更顯玲瓏有致,山門前後起支撐作用的柱子很多人都喜歡摸幾下,因其上麵的花鳥蟲魚雕刻得過於精致而如活物一樣。

雄偉高大,莊嚴肅穆的大拜殿是清真寺的主殿,由前中後三殿組成。大殿上懸掛有皇帝禦批字樣,行走在大拜殿,相思槐、大型木刻古蘭經、未雨先知石、古文碑、鳳凰亭等一一呈現於眼前。

朱仙鎮古廟的飛簷疊起,氣勢雄偉,然而更吸引人的是它的木版年畫。朱仙鎮的木版年畫產生在唐代,盛行於明清,如今享譽國內外。據說,生產年畫的作坊在極盛時達300餘家。魯迅先生生前曾給朱仙鎮木版年畫以很高評價,俄羅斯亞曆山大三世博物館收藏的一幅《四美圖》年畫也是金代時朱仙鎮所產,價值連城。

嶽廟東側的關帝廟,是現在朱仙鎮年畫的社址,徜徉其內,如步入一個藝術的殿堂。門畫、灶畫、中堂、桌裙、門頭、影壁、鬥方、對聯等琳琅滿目,其內容更是豐富多彩,大多取材於人們熟悉和喜聞樂見的題材,從曆史戲劇、演義小說到神話故事、民間傳說應有盡有,最為著名的是長阪坡、銅錘換禦帶、撞山、嶽飛大破金兀術、祭塔、哪吒鬧海、羅煥跪樓等。這些故事,構圖飽滿、對稱,線條粗獷、簡練,多用美好雅致的吉慶圖案點綴,而且色彩豔麗深沉、莊重渾厚、經久耐曬,為古鎮獨有。

貫穿朱仙鎮南北的賈魯河,當地人稱為東京運糧河。如今的賈魯河水極淺,卻水色如墨,河上的大石橋和二板橋把全鎮連成一體,與古色古香的舊民居、高大氣派的新式樓房,共同組成了一個幽雅、玲瓏、別致的古鎮,極具南方水城的神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