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易”的發生及“卦”(1 / 3)

第十五章“易”的發生及“卦”

一、“易”發生的四個階段

一般討論《易經》或《周易》曆史發展,是指《周易》形成後經先秦易、漢易、唐易、宋易及清易的曆史發展。此項《易經》研究是發展《易經》所需要的,它可以作為一個時代文化文物的依據,也可以顯示某一時代學者的思想內涵,對《易經》作為一個係統思想的了解自然有所彰明。事實上,此一易學曆史的研究也可顯示《易經》思想的辨證發展,但也突出了其限製性,更呈顯《易經》係統中發生的問題。我在此處所指出的易的發展不是先秦以後易的發展,而是先秦以前易的發展。此一發展可說是由受精、胚胎、成形,逐漸長成為一新生兒的變化過程。這也是所謂易的發生學的發展過程。在此,我以原始易的係統的形成到《周易》,再到先秦儒家易(即《易經》)——構成了這一發展的過程。

基於我另一論文的分析,我們可以把易的發生分為四個階段:即象、牧(卜)、義(辭)、理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也代表《易經,之成為《易經》的四個層次或四個成份。今本《易經》(以朱子《周易本義》為例)固然是漢、宋、清易學者組合而成,但構成易的思想的原始因素卻是保存在其中的。而其中保存的四個因素也不外此四項。四項中“數”的一項較不明顯,而要借助解釋來說明,但“數”作為解易的一部分,自漢以來即已通行。雖然王弼一掃象數,但“數”仍是解釋易的一個重要環節。即使就程頤的《易傳》而言,“數”對易的解釋仍參與在以理對易的解釋之中。

我所說的四個階段分別代表著:易的經驗的形象化與象征化,這是“象”。易的形象和象征符號的關係化以及在時空位置上的排列化以及應用化與實用化,這是“數”。易象的關係和排列,亦即易象的數的關係中呈顯意義及凝為概念,這便是“義”。易的意義和概念發揮為命題及判斷,並形成係統,這又代表“理”的出現,也就是易象、易數、易義的整體化和思辨化。

我們可以把這四個階段的時代簡單地列舉出來

圖易發生的四個階段

圖中↓表示時間中的發展過程↑→則表示認知和詮釋的豐富過程先就有關“象”的原始性討論:易的經驗必藉象以表達。這是由於人必須先觀象才能認識世界,包括人的生存環境和大宇宙小宇宙,甚至人的自身。故《係辭》有: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係辭下》)

聖人設卦觀象,係辭焉而明吉凶。(《係辭上》)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係辭上》)

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係辭上》)

“象”是先與的,人因經驗和直覺而得“象”。由於對“象”的分類(四象),乃產生八卦。卦(指八卦)即現象的形象化的符號表達。故,卦也就是象。此處值得注意的是“象”,它是天、地、日、月、鳥、獸、人、物。故是宇宙一切萬物。觀象不隻是觀其靜態之物,也是動態的體會過程。包含認知“精氣為物、遊魂為變”的狀態變化,以及領悟“幽明之故,死生之說”。故,“觀象通變”包含了原始反終的整體考察和思辯推理。若“象”不廣,“變”不通,則一個人就無法綜合經驗成為符號而掌握“象”的特征及其關係。最後還需要從“象”的變通中看到,“象”所啟示的人的行為效果及價值,產生了吉凶咎吝的判斷,並以之作為取舍行為的標準。

“八卦”係統的成立可以認為是觀象通變的結果,故八卦即為八種形象符號,而八卦係統即為中國人原始的象與數的宇宙學,表達了一個宇宙圖像,一個宇宙整體與部分的關係網絡,由此,易的象便達成了易的係統的符號了。《係辭》裏說:

(1)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係辭上》)

(2)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支在其中矣。(《係辭下》)

(3)是故分者,象也。象也者,像也。(《係辭下》)

(4)兵有四象,所以示也。係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係辭上》)

(5)聖人士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係辭上,》

此處所指的象就是把天地萬物的象加以象征符號化,也就是八卦以及重卦。故易的八卦係統就是法象係統,“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係辭上》)法象是對宇宙的模擬,但有無此項有三點要說明。其一,《易經》八卦的模擬宇宙是動態的,不是模擬其物的形,而是模擬其形的變,其二,《易經》模擬宇宙是全息的。即,凡是宇宙間萬事、萬物都是息息相關,故每一物象之變化都與別外物象有關,故每一卦必須與另一卦有關;其三,每一事物現象又有內在變化,故每一卦象又包含了內在的變化,此一模擬內在變化的形象定為爻。《係辭》言: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係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係辭上》)

道有變動,故曰支。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文不當,故吉凶生焉。(《係辭下》)

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係辭下》)

爻即動之象,於此可見,“—”與“--”兩個符號在八卦的網絡中可看成表示“動”的情形,“—”為“動以直”,“--”為“靜以專”;“—”是“動之辟”,“--”是“靜之翕”。兩者的意義是直覺得來的感受的一種綜合。從這一直覺的綜合看,“—”代表的是剛、動、陽,也就是剛、動、陽的一種協合力和協合感。同樣,“--”代表柔、靜、陰的協合力和協合感。剛、動、陽是可以體知的,是人對自然的了解。這三者合而為一就叫乾,把柔、靜,陰合而為一,就叫坤。但乾坤也是相對而言的,正如前三者與後三者相對而言一樣。乾坤代表前者與後者的一種關係,乾能創造(大始),坤能順合(成物)。故乾坤的觀念應是同時更生的,一如其它對偶性觀念都是從兩對偶之關係中發展出來的一樣。乾坤的感受是從經驗得來的。故,是綜合不同事物的觀察,並在相對情況中歸納出來的。《說卦》中所舉的第七章至第十一章所指的乾坤等取象,就表明乾坤之象與爻的具體經驗基礎。故,八卦係統是天地宇宙的真實寫照,而為宇宙動態學的緣故即在此。

我認為,此宇宙形象動態學,最早可推之於新石器時期,即紀元前一千年至三千年之前。對此,最好的證明見之於最近幾年來中國華東、華北地區發掘出的考古文物——琮。

琮是《周禮·大宗伯》章提到的禮器。它是與璧一起用來禮拜天地的:“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琮的特征是外方裏圓。上下貫通並圓如筒且突出上下端。玉琮早在清末就有出土,近來在江浙一帶出土更多。這是屬於良諸文化的要件。其實山西龍山文化和安徽薛家崗文化、廣東石峽文化,都有玉琮出土。可見,玉琮是廣泛地存在於中國古代文化中。玉琮的存在,最早可斷定在公元前三千年,甚至可推至新石器時代。

玉琮的存在所顯示的意義為何?顯然,玉琮是男女陰陽配合的表征,也突出了天“圓”地“方”,天地合一的觀念。由於玉琮外形上雕刻了易四象八卦,可見玉琮是有表現天地貫通為一體的意義。這是一種天地、陰陽可以分別而又可以交合的象征。天圓地方的觀念見於《說卦》中也有“乾為天,為圓”的說法。《周髀算經》則有雲:“方屬地中,圓屬天,天圓地方。”故,我們可以假設取象自然的象征性意識,在新石器的時代就巳萌芽,而其象征的內容,則是天地的關連和貫通,故是以易的經驗為主的。甚至,更早的仰韶文化裏也有用鳥紋來象征天地的媒介、生死的溝通以及人神的溝通,這種溝通就是易的經驗的一部分。可以說,在從石器過渡到青銅器的玉器時代,即有易的形象的象征符號的發展了。基於此一形象經驗,易的發展可從象走向數了。《易》從形象符號走向數,是基於兩種需要:一是理論的需要。為了掌握象與象的關係以及象內元素的關係,不能不用數來表達。象與象的關係以及象內元素間的關係可以是靜態的,也可以是動態的。事實上,靜態隻是暫時性靜態而巳,動態的關係涉及的變化可以是量的改變,也可以是基於量的質的改變,或是元素間化合的變化。故《係辭》有言:

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係辭上》)

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係辭上》)

此處所指之數,自然指的是自然數(integers),是由數(count)眾多個別事物的多少而來,《左傳·僖公五年》有言“龜,象也;筮,數也。物生而後有象,象而後有滋,滋而後有數。”

《說卦》中又說:“參天兩地而倚數。”

要表達變化及關係需要數,要預測變化及關係自然更需要數。也就是要把一個道理或真理顯示出來,數就是事象中的內在關係或內在變化關係。變化後的關係自然可以用新的數以表達,在此意義下,數為實際測知或表達新的變化關係所需要,但此需要仍是表達新關係、新意義,不是完全為計算某一數值。無論是卜或筮,其目標皆在就解釋一新的現象征兆或符號,以說明新的現象的性質,以定吉凶。《係辭》言:

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文不當,故吉凶生焉,(《係辭下》)

爻動的結果構成文或象的當與不當,是由形成的外在關係或內在關係來決定的,這種內在關係或外在關係就是一種數。故卜與筮必須用數,但其用法及目的乃是尋求關係、形象、意義、價值以及因之而引起的決定。在此我們可以看出易數之發生,是與實用的目的有關係的,而卜與筮就是為了實用。故易數必然是卜的一部分。隻要易象走向卜或易筮,就會有易數發生。

易象必然要走向易卜與易筮嗎?回答此問題並非是必然與否的問題,而是自然與否的問題。上已陳述,易象係統可以是一個宇宙圖象、一套現象的呈現,但此一宇宙圖象與現象呈現,除作為認識觀察的對象外,自然也可以用來作為行為取舍的根據和變象的參考係統如果一個人僅僅通過觀象或查看圖象就能判斷其重大行為的取舍,則此人必是有神賦的透視能力,否則便僅是推測和冒險而已。科學的決策方法是從過去經驗測知未來,如經濟發展之預測等皆是把統計法則當作引導的。古代的人並沒有發展成現代科學的預測方法,加之卜與占筮的情況往往是最單一和獨特的,故必須依靠個人智慧來決定。易卜或易筮就是一種創造解釋機會及解釋資料和解釋根據的方法。

其占卜成立的條件是:

1它無法用過去事例來投射(principle of ignorance)。

2問事者的處境為明顯的不定(principle Of uncertaintn)。

3處境選擇的充分獨立與獨一,常為價值意義的重大選擇(principle of uniqueness)。

4個人選擇與行為將影響事件的發生(principle of co—determination)。

5必須在短期內作出選擇和決定(principle of urgency)。

易卜和易筮即針對這些情況發展而來,故占卜乃是在不確定的處境下所作的基於解釋的自由決擇。要做此一占卜,自然仍以具備一般對世界的認識為最佳。易象即提出此一世界景觀(world—scenario)。故易卜與易筮即為相對此一世界景觀的,亦可看作易象的宇宙圖象所作的決策方法。從這一角度看,卜筮並非迷信,而是理性思維的產物。其成為迷信,乃是科學發展後,相對科學和經驗已有的成效和方法而言。今人許多事不必用占卜,因為可用科學認識來推測、預料。但並非所有的價值決策都可以用科學作選擇,在此情況下,卜筮仍有極高的重要性。再者,任何一種卜筮方法並非完美的,也不可能完美。因為,若真有完美的卜筮方法,卜筮就成為萬靈的決策方法了。然而,方法完美與否,完全取決於未來的成果。若真有完美的辦法,就等於把不定的未來加以固定了。此即有違《易》之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