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巫術民俗
一、玉女喜神術的傳說
茅山原稱句曲山,在江蘇省句客縣東南,漢時的茅盈和他的兩個弟弟來此居住以後,世人就稱他們做“三茅君”,傳說中的茅山法術的淵源,大概濫觴於此。
考宋人筆記中,頗多記述有關茅山術的事件,大概這種邪術,在當時確是相當的流行。按茅山術也有稱為“玉女喜神術”的,是流傳世俗各種巫術中的一種。據說作起法來,能招致任何一個女人前來就範,任那作法者為所欲為,絕不抗拒。又有人認為茅山術乃張天師五雷正法以外的道家另一支派,亦即是“南法”的一種。這是有關巫術符咒的民俗資料,現舉宋人《夷堅誌》記述的一則:
邵武人黃某任通判,自太平州秩滿後,住在句客縣的一間僧寺裏,那僧寺很接近茅山。
不久,黃某的千金竟然未嫁有孕,父母疑她與人通奸,但女兒日常絕少外出,也沒有男子到過他家裏,母親再三向女密詰,女兒哭著說道:“我實在沒有外遇,可是夜間睡著之後,就覺得似夢非夢,被一個道士迎到一間密室,和他飲宴,並與他做了男女間的燕好,以至有孕。”
黃某認定這是茅山術士所為。乃托故具齋,悉集十裏內道流,教女自帷內偷看,結果真的把那道士認出了,他頎然整容,類有道者。擒而問之,具服,遂縛縣置於法。縣令考女跡狀,曰:某所為者,乃“玉女喜神術”也。
《夷堅誌·補誌》有一則記述得比這個更有趣。因為施術者的手法還未到家,結果竟使自己的老婆遭了殃,這叫做惡有惡報:
樂平白石村董氏子,是個輕薄的阿飛,到茅山密求誘惑婦女之術。終給他得到了一個咒訣,能使婦女自把衣裳脫去。喜而歸家,欲驗那咒訣究竟可靠不可靠。
第一個給他暗中試驗的是他自己的老婆。她起先覺得遍身奇癢,繼即好似蜂蠆入懷,爬搔撮拂,無可奈何,亟脫上衣。一會兒,實履竟無故自脫,她就登床仰臥。這個阿飛驚喜自己所學已成,就拾起衣服使妻著回,不料她那時玉體滑似油脂,衣服無法著體,狼狽竟日,不知所以。原來這個急色鬼,因急於回家試法,竟未問及解法的咒訣,事情到了這地步,他隻好告訴老婆說:“你好好躲在房裏,讓我再去盡求其術。”他行後,他的老婆又羞又憤,自念此事傳出去,還有什麼麵目見人?竟自上吊死了!
據說,民國二十九年間,當地有個巫師張某,擅茅山術,震動遐邇,鄉人們呼他做“小神仙”,但心裏對他卻是又怕又恨,因為不少人每因細故,給他戲弄。而最後他還是害了自己。
原來,那巫師有一次在村邊的一所茅寮和眾人閑話,恰巧遠遠的見有一個女人。他就對眾人說:你們想不想看看我的法術?大家聽到有法術看,自然一致稱好。隻見他口中念念有詞,不久,奇跡真的出現了!那個遠遠的女人竟自動脫光了衣服,赤條條的朝著茅寮這方麵走來。等到她漸漸走近的時候,大家都看得呆住了,尤其是那巫師更覺得羞愧無地,連忙作法使她走回原處拾走衣服裹上來。原來那個被戲弄的女人,竟是他自己的女兒!
二、世界上最恐怖的巫術——放蠱
蠱,相傳是一種人工培養而成的毒蟲。放蠱是我國古代遺傳下來的神秘巫術;過去,在中國的南方鄉村中,曾經鬧得非常厲害,談虎變色,誰也不敢當它是假的。文人學士,交相傳述,筆之翰籍,也儼然以為煞有其事。一部分的醫藥家,也信以為真。於是,就想出許多治蠱或製蠱的名堂。
據說,蠱之種類有十一種:
蛇蠱、金蠶蠱、蔑片蠱、石頭蠱、泥鰍蠱、中害神、疳蠱、腫蠱、癲蠱、陰蛇蠱、生蛇蠱。
過去,有些人專以製蠱來謀財害命。製蠱法:多於端午日製之,乘其陽氣極盛時以製藥,是以能致人於病、死。又多用蛇、蠱、蜈蚣之屬來製,一觸使可殺生。其餘有些特殊的,另為分說如下:
癲蠱。傳說多是壯族人所為,把蛇埋土中,取菌以毒人。
疳蠱:又謂之“放蛋”,更有謂之“放疳”、“放蜂”的。據說,兩粵的人,多善為此。方法是:端午日,取蜈蚣和小蛇,螞蟻、蟬、蚯蚓、蚰蠱、頭發等研末為粉,置於房內或箱內所刻的五瘟神像前,供奉久之,便成為毒藥了。
泥鰍蠱:用竹葉和蠱藥放水中浸之,即變為毒的泥鰍。
石頭蠱:用隨便的石頭,施以蠱藥而成的。
蔑片蠱:將竹片施以蠱藥後便成。
金蠶蠱:據說這種蠱不畏火槍,最難除滅;而且金蠶蠱還能以金銀等物嫁之別人。
《嶺南衛生方》雲:製蠱之法,是將百蟲置器密封之,使它們自相殘食,經年後,視其獨存的,便可為蠱害人。
金蠶的害人能使人中毒,胸腹攪痛,腫脹如甕,七孔流血而死。
據說,蔑片蠱害人,是將竹蔑一片,長約四五寸,悄消的把它放在路上,行人過之,蔑跳上行人腳腿,使人痛得很厲害。久而久之,蔑又跳入膝蓋去,由是腳小如鶴膝,其人不出四五年,便會一命嗚呼。
石頭蠱的害人:將石頭一塊,放在路上,結茅標為記,但不要給他人知道。行人過之,石跳上人身或肚內,初則硬實。三四月後,更能夠行動、鳴啼,人漸大便秘結而瘦弱,又能飛入兩手兩腳,不出三五年,其人必死。
泥鰍蠱的害人:煮泥鰍與客吃,食罷,肚內似有泥鰍三五個在走動,有時衝上喉頭,有時走下肛門。如不知治,必死無疑。
中害神的害人:中毒後,額焦、口腥、神昏、性躁、目見邪鬼形、耳聞邪鬼聲、如犯大罪、如遇惡敵,有時便會產生自盡的念頭。
疳蠱的害人:將蛇蟲末放肉、菜、酒、飯內,給人吃。亦有放在路上,踏著即入人身。入身後,藥末粘腸髒之上,弄出肚脹、叫、痛、欲瀉、上下衝動的症狀來。
腫蠱的害人:壯族舊俗謂之放“腫”,中毒後,腹大、肚鳴、大便秘結,甚者,一耳常塞。
癲蠱的害人:取菌毒人後,人心昏、頭眩、笑罵無常,飲酒時,藥毒輒發,忿怒凶狠,儼如癲子。
陰蛇蠱的害人:中毒的,不出三十日,必死。初則吐、瀉,繼則肚脹、減食、口腥、額熱、麵紅。重的麵上、耳、鼻、肚有蠱行動翻轉作聲,大便秘結。加上癲腫藥,更是沒有治好的希望。
生蛇蠱的害人:中毒的情況,與陰蛇蠱害人相似,但也有些異點。即腫起物,長二三寸,能跳動,吃肉則止,蠱入則成形,或為蛇、或為肉鱉,在身內各處亂咬,頭也很痛,夜間更甚;又有外蛇隨風入毛孔裏來咬,內外交攻,真是無法求治。
蠱或有形或無形,中毒極易,但辨認之法,是應該萬分注意的。中毒後的辨認法:①以生黃豆(黑豆也可以)食之,入口不聞腥臭,是中毒。②以灸甘草一寸嚼之,咽汁隨之吐出的,是中毒。③插銀針於一已熟的鴨蛋內,含入口內,一小時後取出視之,如蛋白俱黑者,是中毒。
蠱毒非常厲害,能使人惹病喪生,雖有方法醫治,也不應輕易去嚐試。據說預防之法有:①凡房屋整潔,無塵灰蛛網的,是藏蠱之家,切勿與之往來。②凡食茶、水、菜、飯等物之先,須用筷子向杯碗上敲動的,是在施毒,急須向主人問道:“食內,莫非有毒嗎?”一經問破,可免受毒。③攜同大蒜頭出行,每飯,先食大蒜頭,有蠱必吐,不吐則死,主人怕受累,當然不敢下蠱。④大荸薺,不拘多少,切片曬幹為末,每早空心白滾湯送下(以二錢為度),縱入蠱家,也可以免害。⑤蠱之由飯酒中毒的,分外難治,故出外宜以不飲酒為原則。
解除毒蠱的方法,最普通的,是用雄黃、蒜子、菖蒲三味用開水吞服,使之瀉去惡毒。金蠶,最畏頭嘴似鼠、身有刺毛似蠔豬箭的刺蝟,故刺蝟是專治金蠶蠱的特殊藥品。他如蜈蚣、蚯蚓,每每也可以治蠱。
1漳州龍溪蠱的傳說
金蠶是什麼東西?它是什麼樣子呢?
福建龍溪縣有這樣的傳說:南靖頂一帶地方,養金蠶的人很多。金蠶是一種會聽不會看的無形的東西;它能替人做事:譬如你要插秧,你先插一根給它看,它便把整畝的秧插好。它勤於灑掃,養金蠶的屋子是很幹淨的,你進一家屋子用腳在門限上一踢,回頭看見門限上的沙土忽然沒有,你便可知道這家養著金蠶。製金蠶的方法是:用十二種蟲類(如蜈蚣蛇等)埋在十字路,經過若幹日取出奉在香爐中,這就是金蠶了。金蠶喜吃人,若幹年定要吃一個人。年終歲暮時,主人須和它算帳,若有贏餘便須買人給它吃。因此算帳時,主人打破一個碗要假說打破二十個,對它說生息虧本,限明年買人飼它。主人如不願養它,可把它“嫁”出去,嫁時包一包銀子、一包花粉、一包香灰(即金蠶)放在路上,要養金蠶的人可連銀子取去。不知道情形的人誤取銀包,金蠶也會跟他去。金蠶喜睡釜中,現時人家煮完了飯要擱些水在釜中,就是怕金蠶來睡的緣故。
但福建南靖人說的金蠶,也大同小異;
養金蠶有的說養桃生,養桃生的人很怕人知道;他把養金蠶的香火袋,放在尿缸邊或沒人到的地方。金蠶的形有時是一條蛇、或是一隻蛙、或是一個在屋上跳走的穿紅褲一尺高的小孩。養金蠶的家很少疾病,養牛羊易長大,沒有死亡之患;數年後他可成為富翁,但如果被人知道,人家都不願和他來往。因為人一吃他家的食物,便會肚脹而亡,必須偷此家用物煮水飲或以針挑耳根才不會死。養金蠶的家可以看出:他家屋角幹淨,沒有蛛絲;又他吃飯時必將手中筷子的末端擊桌子一下。在這種人家裏吃飯,你把第一口吐於地上便無妨;或食時用手爪在鬢上爬一下,金蠶怕穢也就跑了。每年年底主人須在門後和金蠶算帳,對它說今年打破碗匙若幹、虧本若幹;若你說今年得利,家中的人就漸漸死亡。養金蠶的人都沒好結果,這叫做“金蠶食尾”。
書籍記載金蠶的事,也有好幾處,茲錄於下:
《汀州府誌》:賴子俊廖高蒲皆上杭人,翁婿也。子俊傳其婦翁張德之術,於每年端午提取百蟲封貯瓦罐,令自相殘食;逾年啟視,獨有一蟲,形如蠶色,用金三四片和楓葉養之;擇日占斷,一年當用幾次,依占取出蟲糞秘置飲食中,使人腹痛,死後魂魄為之力作,坐是致富。翁婿遞相承受,逢朔望日,夫婦赤身拜祝雲:“金蠶公、金蠶娘,我家沒衣裳”等語。萬曆三十一年,本鄉曾蓮峰、廖永祥等連遭斃命,事發到官驗屍,黑蟲群飛;搜其室,金蠶在罐,用炭火燒絕。二惡並服上刑。大凡畜蠱之家,久必為禍,須以銀物伴送密封或置道旁,謂之“嫁金蠶”。萬曆四十六年,歸化楊興、嚴孝孫、馮昆山、溫三元、鄧苟先等互相傳授,鄉民羅守仁、羅瑞等遭之慘斃,臨葬棺內如水動,及開視,屍皆成血水,骨節有蟲眼。事發供吐,請神咒稱:“茅山一郎、茅山二郎、金花小姐、梅香小娘,早到爐前留形跡”等語,其被害魂魄,或午後或夜間,有冷風一陣,即能見形,令其耕田插秧,無往不可。解法:用茶子殼煎湯飲,瀉毒盡愈。
《粵東筆記》:粵東之賈往贅西粵土州之婦人,寡者曰“鬼妻”,人弗取也。賈欲歸則必與要約。三年返,則其婦下三年之蠱;五年,則下五年之蠱,謂之定年藥。愆期,則蠱發膨脹而死;如期返,其婦以藥解之,輒得無恙。土州之婦蓋以得粵東夫婿為榮,故其諺曰:“廣西有一留人洞,廣東有一望夫山。”以蠱留人,人亦以蠱而留。粵東諸山縣,人雜瑤蠻,亦往往下蠱。有挑生鬼者,能於權量間出則使輕而少,入則使重而多,以害商旅,蠱主必敬事之。投宿者視其屋宇潔淨,無流塵蛛網,斯則挑生鬼所為。飲食先嚼甘草,毒中則吐,複以甘草薑煎水飲之乃無患。入蠻村不可不常攜甘草也。挑生鬼亦蠱之屬,蓋鬼而蠱者也。凡下蠱皆出於壯,出於壯之婦,若瑤民則不能下蠱,蠱有鬼名曰“藥鬼”。藥鬼之所附。壯婦恒不得自由,代代相傳,必使其蠱不絕以為神。其中於人得解者,或吐出生魚、生蝦、生鴨子之屬,皆藥鬼之為之。
《說郛·幕府燕閑錄》:南方人畜金蠶,蠶金色,食以蜀錦,取其遺糞置飲食中以毒人。人死,蠶能致他財使人暴富,而遣之極難,水火兵刃所不能害。必多以金銀置蠶其中,投之路隅,人或收之,蠶隨以往,謂之“嫁金蠶”。
《西溪叢話》:泉州一僧能治金蠶毒:中毒者,先以白礬末令嚐,不澀覺味甘,次食黑豆不腥,乃中毒也。即濃煎石榴根皮汁飲之下,即吐出,有蟲皆死,無不愈者。李晦之雲:凡中毒以白礬、牙茶搗為末,冷水飲之。
由是知養金蠶的風俗,曆宋至今,流傳甚久,而分布及於福建廣東。養蠱、放蠱可能是南方古民族的遺俗,所以書籍記載的,都是南方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