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曆史悠久的中國戲曲2
二、元代雜劇
元雜劇是中國戲曲史上的一個黃金時期,也是世界戲劇史上僅有的幾個戲劇黃金時期之一。
1元雜劇的形成與特色
就像十月懷胎,一朝分娩,戲曲度過了它漫長而艱難的孕育期,迅猛地躋身於中國文化藝術行列之中,而且居於顯赫地位。它是那樣的快捷,快捷到我們幾乎難以詳察它的走向和成熟的足跡;它是那樣的豔麗,豔麗到幾乎使我們忘卻了它孕育的艱難坎坷。
當南戲活躍在南中國的桑間陌上和臨安等大中小城市之時,在北中國元雜劇問世了,它為成熟的戲曲開拓出一片新天地。
元雜劇又稱北雜劇、北曲、元曲。在中國文學史上與唐詩、宋詞並列。元曲包括元雜劇和元代散曲兩部分,不少雜劇作家也是散曲作家。它是在金院本的基礎上孕育發展而形成的。正當南戲盛行之際,北雜劇開始走向成熟。它的成熟與社會環境、政治因素、觀眾心理、文化形態等諸多因素密不可分。元朝統治者對漢族文人的蔑視可以說是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他們從職業上把人分成十等,末三等為“八娼九儒十丐”,知識分子被打入到社會最底層,比娼妓的地位還低,僅僅高於乞丐。科舉製度廢止了七八十年,“學而優則仕”的路走不通了。鬱悶的心緒,對前朝的留戀,走投無路的落寞惆悵,使他們懶於染指唐宋詩詞,於是不得意的知識分子尋找寄情所在,他們走進了瓦舍勾欄,把法製之夢、團圓之夢、緬懷之夢和滿腔的憂鬱、憤懣,心底翻滾的萬鈞雷霆訴於筆端,盡情縱橫揮灑。他們反對時政的黑暗,揭露貪官汙吏的醜行,反正統思想,歌頌離經叛道,同時也憧憬著美好的未來。憤怒出詩人,憤怒的戲劇家寫出的戲曲又何嚐不是詩?他們用筆點化出真實生活,從根本上扭轉了戲曲以嬉戲娛樂為主旨的傾向。戲曲藝術得名家學子如此青睞這還是第一次,元雜劇所取得的成就與知識分子這種全身心的投入是分不開的。
應該說,作家的愛憎褒貶是與人民的善惡好壞標準相一致的,因此,他們成了群眾的代言人,他們的作品反映了一個時代,因此,元雜劇為群眾所喜愛、所歡迎。文人走進瓦舍勾欄,他們與藝人交往,自己也能粉墨登場,串演其中的角色,因此他們熟悉舞台,懂得觀眾,他們的作品大抵是可以搬演的場上之作,這也是元雜劇興盛的原因之一。
元雜劇在北方嶄露頭角後,隨著統一的元王朝的建立,元雜劇的足跡就遍布中華大地了。13世紀後半期是元雜劇雄踞劇壇最繁盛的時期。由於蒙古人、色目人居於統治地位,出現了中國曆史上又一個民族大融合時期。這種民族融合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作為元代最活躍、最有光彩的元雜劇,自然而然地染上了剽駻、雄渾、剛勁的色彩,具有一種陽剛之美。
提起元雜劇就會想到四折一楔子的結構形式,它確實是元雜劇非常顯著的特色之一。四折就是劇本的四個段落,既是劇情段落又是音樂段落,由此可見戲劇與音樂結合的緊密程度。它是把劇情的起、承、轉、合與音樂布局作為一個完整的藝術總體來考慮,而後呈現於舞台。每一折可以表現幾個不同的時間、場景,以戲劇發生、發展、高潮、結局等內在結構劃分。“楔子”是借用名詞,就是木工結榫頭時使用的那種上厚下薄的木片。元雜劇的“楔子”是戲劇展開前一段簡明的劇情介紹或是必要的交待,以使全劇貫通。這種結構形態是較為完整的,是元雜劇作為成熟戲劇的顯著標誌之一。
“一人主唱”是元雜劇的又一顯著特點。“唱”在元雜劇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它的唱雖然已是第一人稱的代言體,但還殘存著從說唱藝術過渡而來的殘痕,一折戲隻能有一個人開唱,次要角色是不能唱的,所以有旦本和末本之分,末本是男主角唱,女主角不能開口唱,旦本則是女主角唱,男主角不能唱,因此元雜劇的唱與說白緊密相連,二者並重,有“曲白相生”之說。
元雜劇還有一些特點,如劇本注重舞台性,角色分工類型化,漠視生活外部形態真實,以類型化、象征化的手法,表現劇作的內在情緒,作家流逸的情思與本質性的真實生活相結合等等。總而言之,出現在我們麵前的元雜劇,完全具備了戲曲的本質特征,它走完了戲曲的綜合曆程,是嚴謹、完整、統一的,又是個性鮮明的戲曲藝術。
2.群星閃爍的戲曲時代
元雜劇時代,是作家如群星閃爍,作品如霞,流光溢彩的時代。以公案戲形式出現的有關漢卿的《竇娥冤》、《蝴蝶夢》、李潛夫的《灰欄記》,無名氏的《合同文字》、《陳州糶米》等。這些戲書寫了人民心中太多太多的不平、社會的黑暗、官府的草菅人命、比比皆是的冤獄。人民從心底發出呼喊,希望包拯這樣的清官早早降臨人間,為民請命,為民伸冤。為了充填心靈的缺憾,為了彌補人間的遺恨,因此舞台上出現了許許多多公正的法庭,使正義得以伸張,邪惡受到懲處,正常的社會秩序在這方狹小的天地中得以建立,因此它受到了群眾的歡迎。這類戲在元雜劇中數量最多。
馬致遠的《漢宮秋》、白樸的《梧桐雨》等寫的似乎是帝王與後妃之間哀婉纏綿的戀情,但透過幽夢孤雁、黑水波濤,讓人感覺到的卻是政治陰影籠罩下的愛情悲劇,抒發的是一種故國之思。紀君祥的《趙氏孤兒》是以濃稠的熱血書寫忠烈之士,為保住那剛剛降臨人世的趙氏孤兒,老臣弱女慨然赴難,從而呼喚鐵石般的意誌和火一般熾烈的複仇精神。康進之的《李逵負荊》用色彩斑斕的筆墨描繪出農民起義軍的可愛形象,歌頌他們樹起的“替天行道救生民”的大旗,以英雄的誤會反襯英雄業績的偉大。作家的主旨是在歌頌暗無天日中的反叛與戰鬥。通過這些作品,我們感到在元統治者的高壓下,雖然是冰封大地,卻有滾滾的岩漿始終在地心翻滾不息。
王實甫的《西廂記》,關漢卿的《望江亭》、《救風塵》,李好古的《張羽煮海》,尚仲賢的《柳毅傳書》,白樸的《牆頭馬上》等是又一種類型的作品。戲劇家寫了形形色色的愛情故事,這其中有重重高牆內的相府千金,有流落紅塵的妓女,有再嫁的寡婦,還有神話的龍君之女……現實生活中的婦女被條條繩索束縛著,她們實在是太可憐了。作家賦予了她們勇毅堅貞的愛情追求,並給了她們美滿的結局。作家暗示人們,幸福是在不屈不撓的抗爭中獲得的。濃重的黑暗壓在心頭,人們需要桃紅的色彩、甜蜜的笑容,幸福的憧憬……
是時代鍛冶鑄造出一批優秀的劇作家,一批傑出的作品裝點著一個時代,它們猶如夏夜空中閃爍的繁星。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白樸、鄭光祖……是元代戲劇作家中的佼佼者,從他們的部分作品中可窺列元雜劇之一斑。
(1)關漢卿與感天動地的《竇娥冤》
關漢卿是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的一位偉大戲劇家。對於關漢卿,我們知之甚少,隻知道他大約生於1230年左右,號已齋,大都(今北京市)人,也有說是祁州(今河北省安國縣)人,或是解州(今山西省運城縣)人,做過太醫院尹。元熊自得在《析津誌·名宦傳》中介紹說,關漢卿生性風流倜儻,極有才氣,學識淵博,文章寫得精妙。他富於幽默感,極為聰明,是元代很有影響的作家。鍾嗣成《錄鬼簿》記載,關漢卿著有元雜劇67部,有15部曲白俱全,《西蜀夢》等三部曲文完整,科白殘缺,《孟良盜骨》等三部存殘曲,此外還留下一些散曲和小令。從他所寫的殘曲中,我們還知道關漢卿與女演員朱簾秀等友情篤深。他還擅長歌舞,精通音律,能粉墨登場,參加演出。
關漢卿在《竇娥冤》中塑造了一位古代中國婦女的典型形象。竇娥的一生是極其悲慘的,她幼年喪母,7歲被父親賣到蔡家做了童養媳。17歲結婚,婚後三年便成了寡婦,竇娥守寡三年,淡泊度日。沒想到張驢兒父子闖進她的生活之中,一對潑皮父子要強占竇娥婆媳,竇娥不從,張驢兒設計,使竇娥蒙受不白之冤,被判斬刑。屈死的竇娥,冤魂不散,她給做了官的父親托夢,始得昭雪伸冤。
關漢卿用了很大的氣力塑造了竇娥這樣一個平凡的奇女人,對生活她沒有任何奢望,作為寡婦,她和那個放高利貸的婆婆廝守著,和睦相處。她沒有再嫁的欲念,也沒有什麼反叛的意識,從來沒想到要改變這枯井般的生活。然而就是這麼一個平和的女人,社會卻向她張開了血盆大口,把她吞噬了。麵對死亡,她發出憤怒的詛咒,她呼喊:
[正宮端正好]沒來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憲,叫聲屈動地驚天。頃刻間遊魂先赴森羅殿,怎不將天地也生埋怨。
[滾繡球]有日月朝暮懸,有鬼神掌著生死權,天地也,隻合把清濁分辨,可怎麼糊塗了盜蹠顏淵,為善的受貧窮命更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天地也,做得個怕硬欺軟,卻原來也這般順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為天!哎,隻落得兩淚漣漣。
竇娥罵過天地,便是指責人:“這都是官吏們無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難言。”為表明自己是冤枉的,她發了三樁荒誕離奇而又殘酷的誓願:六月飛雪,大旱三年,一腔熱血濺白練。一個柔弱的女子簡直變成了憤怒的女神。這聲音發自一個與世無爭的小婦人之口,越發顯得震撼人心。這是一個怎樣的世道啊!真是逼得啞巴也說話了。
《竇娥冤》中還塑造了幾個壞人,除桃杌縣令帶有政治色彩外,其他幾個人不過是潑皮無賴而已。《竇娥冤》沒有重寫政治鬥爭,也沒涉及統治階級上層人物,但從張驢兒、賽盧醫這些潑皮肆無忌憚,橫行鄉裏,顛倒黑白,陷害善良無辜為殺人凶犯,而且能夠得逞來看,關漢卿分明是寫一個社會整體性的衰敗,而不是寫某一個社會問題。流氓無賴所以猖獗是因為社會為他們的生長生存提供了土壤,因而這是個黑暗得不能再黑暗的社會。那個桃杌縣令的可惡還不僅僅在於他是個貪官、糊塗官,他簡直就是個穿著官服的張驢兒、賽盧醫,是個帶著無賴氣息的官,他視告狀的如衣食父母,見到告狀的先下位,拜他的衣食父母,這不是個無賴又是什麼?關漢卿的筆實在是很老辣的,桃杌縣令這樣的無賴能成之為父母官,民不聊生、冤獄重重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作家以極其嚴肅的態度書寫現實的荒誕不經,在這種貌似合理的荒唐鋪排中,顯示了社會整體性的荒唐變態。《竇娥冤》這出悲劇的深刻性也正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