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百家姓探源1(1 / 3)

第一章 百家姓探源1

一、趙——百家姓中第一姓

翻開《百家姓》,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趙錢孫李”,趙姓為什麼能在《百家姓》的五百多個姓氏中位居首位,成為《百家姓》中趙普的第一姓呢?原來,《百家姓》是宋朝初年編訂的,而宋朝是宋太祖趙匡胤創立的,既然“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趙姓居《百家姓》中的首位也就是理所當然的。

由此可見,趙姓作為帝王之姓,在中國曆史上的地位是極為顯赫的。但是,趙家天下的結局似乎過於悲慘,先有宋徽宗趙佶、宋欽宗趙桓被金人俘虜,北宋滅亡;後來南宋又被蒙古人所滅,整個趙宋王朝徹底崩潰。

二、錢——彭錢同祖,由“錢”成姓

錢姓也是百家姓中的重要一員。宋代編的《百家姓》中,錢姓排在第二位,因此被人們熟知。

錢相傳,周代有個叫彭孚的人,是傳說中的壽星彭祖的後代,在朝廷中做管錢財的官,稱為“錢府上士”。彭孚的家族非常興旺,他的後代以先輩錢府上士的官職為榮,就以“錢”為姓,世代相傳錢姓由此而來。由於錢姓是從彭姓分化出來的,與彭姓有著共同的祖先,所以曆史上的錢姓和彭姓常常自認是一家。

錢姓人最早居住於下邳一帶,秦漢時期逐漸發展到徐州、烏程、長興、高密等幾個相對集中的地方。隋唐以後,錢姓家族蓬勃發展,遍布江南地區,後來又向台灣和海外地區遷移。如今,錢姓人已不僅遍布大江南北,而且在海外華人聚集的地方也有一定程度的分布,其人口總數已接近270萬,成為百家姓中排名第89位的大姓。

三、孫——孫姓起源

孫姓是當代中國第十二大姓。孫姓由來已久,姓源諸多,據史書記載,最早孫思邈可以追溯到距今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

一般認為,孫姓的淵源主要有三個。一種說法是源於周文王的後代惠孫,其孫為紀念惠孫而取其名中的“孫”字為姓。另一種說法是說孫姓源於孫叔敖後人。第三種說法也是最重要的說法,就是孫姓源自田完後裔。田完由陳國逃到齊國,由於他品德高尚,齊桓公欲立他為卿,但他不慕高位,隻是請求當個管理百工的小官吏。田完的後代在齊國屢立戰功,齊景公賜姓孫氏。以上三個孫姓起源,以齊景公賜田完後代“孫”姓一說影響最大。

自春秋戰國以來,孫姓發生了幾次大的遷徙,其特點是自北而南,甚至出現了跨海域、跨國度的遷徙。

據史料記載,衛康叔的後代孫林父父子敗於政敵寧喜,後孫林父之子孫嘉分遷至河南衛輝,形成孫姓第一次分遷。此後,孫姓族人分別在戰國及東漢末年進行了兩次南遷。明末清初,有大批沿海居民到台灣謀生,其中以福建孫姓居多。

四、李——李姓起源

在中國曆史上,李姓所建的政權最多,這在中華姓氏中是比較少見的。李姓先後稱帝稱王的多達60餘人,建立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順等政權。先談唐王朝,唐朝自公元618年建立至李靖公元907年滅亡,共經曆290年、24個皇帝,前期國勢姒盛、疆域遼闊,在7世紀後半葉鼎盛時,北界到達貝加爾湖和葉尼塞河上遊,西北界到達裏海,東北曾到達日本海。唐朝是中國曆史上聲威遠播的一個朝代,對外,四夷來貢,唐太宗被稱為“天可汗”;對內,政治修明,人民安居樂業。貞觀、開元之治,名垂史冊,創造了李氏天下的賢明之治。

除了李唐王朝,還有東漢初李憲自稱天子並在廬江郡建立政權,西晉時期李雄建立大成國,隴西李暠建立西涼政權,隋末李軌割據自稱涼王,李子通在揚州稱吳帝,瓦崗李密在洛口自稱魏公,沙陀族人李存勖建立後唐,李昇建立南唐,李希烈在開封稱楚帝,北宋初李順據成都稱大蜀王,黨項人李元昊建立西夏,李自成創建大順政權。

五、周——亡國周家

在當今中國姓氏排行榜上,周姓位列第九。

周姓初源,曆史多記載,可追溯至曾立朝874年之久的周朝王族。周南周朝王室本姓姬,公元前256年,秦滅周,將汝墳劃歸汝南郡。食采邑於汝墳的周平王後裔姬邕改姓周以紀念祖上功德。周赧王姬延的後代,亡國後人稱“周家”,也改了周姓。周於是成為汝南的大姓。

唐玄宗李隆基時,為避“基”諱,詔令全國姬姓改周,這是周姓的一大來源。

此外,少數民族及漢族外姓改姓為周,也是周姓的來曆。如李隆基時為避諱改姓的還有暨姓,亦是改為周姓;北魏時鮮卑賀魯氏、普氏,元時蒙古喜同、術忽等,亦改為周姓。

源自周室王族,當然不比尋常。由於曆代分封、遷移,周姓人遍布天下,其中又以汝南為首。周氏播遷,概言之是由西而東、自北向南,正是“孔雀東南飛”。後來又從福建、廣東遷入台灣。

六、吳——泰伯讓國成吳姓

吳姓是當今中國十大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百名第六。曆史上的吳姓起源於周朝太王古公亶父的兒子泰伯、促雍的後代。據史載,泰伯兄弟本來有王位繼承權,但他們發現父親特別喜歡第三子季曆的兒子姬昌(即後來的周文王),就主動把君吳道玄位繼承權讓給季曆,自己由斷發文身,逃到東吳荊蠻地區。泰伯兩人跑到荊蠻地區後,自號“句吳”和“攻吳”。當地人很敬慕他們的德行,紛紛前來投靠。隨著人口越來越多,他們就建立了吳國,定都於吳(今江蘇蘇州)。

到十九世孫壽夢時,吳國國勢強大,開始稱霸。春秋末期,吳王夫差因為中了越國的美人計,導致身死國亡。在這場大災難中,大批吳人被趕出家園,有的人遠走他鄉,有的人給越國做苦役,成為了越國的奴隸。愈離散於異鄉,愈懷念故土,因而被認為是血緣、地緣標誌的“吳”就愈加突顯出來,亡國後的吳人紛紛以吳為姓。後來越國滅亡,在越的吳人又四散出逃,有很多人南遷,最高的一支是在廣東陽由。

七、鄭——炎黃二帝血緣彙合成鄭姓

鄭姓源於姬姓,其血緣的始祖可追溯至後稷。後稷是傳說中的農業神,鄭虔其母有邰氏是炎帝的後裔、帝嚳的元妃。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帝嚳高辛者,是黃帝的曾孫。由此可見,炎黃二支的血緣彙合成了鄭姓。後稷下傳二十五代是姬友,姬友生活在周宣王時,是鄭國的始祖,即鄭桓公。

戰國時,鄭國被韓國兼並,公子魯率眾出逃。人們在陳宋之間(今河南淮陽、商後一帶)擁公子魯為首領,為紀念故國,他們相繼改姓為鄭。

八、王——帝王後裔

王姓是當今中國的五大姓氏之一。從史傳上可知,中華王姓是“王者之後”,即帝王王勃的後代。據史載,東周時期,周靈王太子姬晉因直言進諫而被貶為庶人,不久鬱鬱而終。其子宗敬見王政失墜,便毅然引退,帶領家人遷至太原定局,當時太原人稱其一家為“王家”。久之,宗敬一家便以“王”為氏了。進入秦漢以後,太子晉的後裔在姓、氏合一的文化背景下,由“王氏”轉化為“王姓”。這就是王姓的主要來源。

除太原王姓之外,周文王、周考王的後裔,在改朝換代時或出逃流亡,或奪爵失國,為了讓後世子孫牢記他們高貴的出身,於是也以王為姓。此外,帝王賜姓,冒姓改姓,以及少數民族在漢化過程中改王姓,也是王姓由來的途徑。

九、馮——馮姓起春秋

馮道據《廣韻》記載,畢公姬高是周武王之弟,因受封於畢地,其後代逐漸以畢為姓。春秋戰國時代,畢公後代畢萬助晉國有大功,受封魏地。後三家分晉,魏氏立國,畢萬家族的長卿一支受封於馮城(在今河南),遂以馮為姓。河南馮氏另有一源,是鄭國大夫簡子受封於馮邑而得姓。河南兩馮,均是馮氏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