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五四運動與馬克思主義5
公元1940年 百團大戰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在華北地區對日本侵略軍進行的一次大規模的戰略性進攻戰役。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八路軍為打擊日寇對敵後根據地實施的“囚籠政策”,從戰略上配合正麵戰場的作戰,在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等指揮下,先後集中了105個團約40萬人的兵力,在人民群眾的配合下,向正太、同蒲等主要交通線上的日軍及沿線兩側據地發動攻擊,並反擊敵人對各根據地的瘋狂報複“掃蕩”。整個戰役,前後曆時3個半月,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8月20日到9月l0日,是交通破襲戰。參戰部隊、遊擊隊、民兵同時向日、偽軍發起攻擊,破壞正太、同蒲、平漢、石德、寧綏、北寧、津浦、白晉等鐵路交通線,殲滅了大量口、偽軍,一度攻占了日軍堅固設防的天險娘子關。日、偽軍猝不及防,倉皇應戰,顧此失彼,損失嚴重。9月20日,延安各界召開百團大戰勝利大會,並致電八路軍,鼓勵他們“再接再勵,繼續奮戰”。
第二階段,從9月22日到10月上旬,繼續襲擊交通線兩側的日、偽軍。摧毀深入根據地內的日軍據點,並發動榆社、遼縣、淶源、靈丘等地區的攻城戰鬥。由於日軍已有準備,八路軍在連續作戰中過於疲勞,犧牲較大,除榆社一度攻占外,都未攻占,沒有達到預期的拔除據點的目的。從l0月上旬起,日軍調集華北境內所有能夠調遣的兵力2萬多人,加上大批偽軍,對抗日根據地進行了瘋狂的報複性“掃蕩”,根據地軍民展開了英勇的反“掃蕩”作戰。
百團大戰中,八路軍指戰員奮勇作戰,到12月初,共進行大小戰鬥1824次,斃傷日、偽軍2.5萬多人,俘日軍280多人、偽軍1.8萬人,繳獲一批槍炮和軍用物資,八路軍傷亡1.7萬人。百團大戰給日軍企圖分割各抗日根據地軍民的“囚籠政策”以沉重打擊,鉗製了日軍大量兵力,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百團大戰鍛煉了人民軍隊,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又在抗戰局麵比較低沉時振奮了全國民心。
公元1940年 楊靖宇犧牲
楊靖宇,東北抗日聯軍傑出的將領,原名馬尚德,又名順清,字驥生,河南確山縣人。早年參加五四運動,在河南省立第一甲種工業學校讀書時,參加聲援“五卅”運動的罷課鬥爭,1926年參加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7年2月,被選為確山縣農協會長,為配合北伐軍進軍河南,曾和張家鐸等領導確山農民暴動,建立革命政權,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大革命失敗後,參加領導以確山劉家店為中心的秋收起義,創建了鄂豫皖邊區工農民主政府和農民革命軍(後政為豫南工農紅軍遊擊隊),任總指揮。1928年秋,調中共河南省委工作,任豫南特委書記。1929年春,受黨派遣到東北工作。“九·一八”事變後,任東北反日救國會總會會長,積極領導抗日運動。1932年,任中共哈爾濱市委書記。自1933年起,曆任磐石遊擊隊政委、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獨立師師長兼政委、第一軍軍長兼政委、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軍長兼政委、第一路軍(包括第一、二軍)總指揮兼政委和中共南滿省委書記等職。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中,長期堅持抗戰,被稱為“不怕困苦艱難奮鬥之模範”。1940年2月,在吉林蒙江縣(今靖寧縣)西排子屯與日軍作戰中壯烈犧牲。殘暴的日本侵略者剖開了他的遺體,看到他胃裏一粒糧食都沒有,隻有野草、樹皮和棉絮。
太平洋戰爭對戰局的影響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7月2日,日本召開禦前會議,決定加緊“南進”,不惜對英美一戰。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該港的美國太平洋艦隊幾乎全軍覆滅。隨後日本又襲擊英國在太平洋的戰略要地,侵占了新加坡、緬甸、新幾內亞和所羅門群島等地。美、英、法等國在這一地區的島嶼的殖民地,幾乎全部淪為日本人之手。12月8日,美、英、法、荷蘭、加拿大等國被迫對日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太平洋戰爭的爆發,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東方戰局發生了變化。中、美、英並肩對日作戰,不僅增強了抗日的力量,而且調動了美、英援助中國抗戰的積極性。
在軍事方麵,首先,為了加強中國的空軍力量,美國除了在美國本土訓練中國飛行員外,還由陳納德組織一批誌願飛行員,於1941年8月成立“飛虎隊”,擔負起中國西南部的空防任務。這支空軍的番號曆經改編,但積極對日作戰,屢建戰功。其次,成立中國戰區,包括中國、越南、泰國、緬甸北部。1942年初,美國總統羅斯福確定蔣介石為中國戰區最高統帥,並派出以史迪威為首的軍事代表團援華。史迪威擔任中國戰區統帥部參謀長,對華租借物質統製人和中緬印戰區司令,形成中美聯合作戰局麵。再次,建立對日作戰的情報機構。
在經濟方麵,美英加強了對中國國民政府的援助。1942年2月,美國與中國國民政府訂立了中美5億美元的借貸協定。同時,英國與中國國民政府訂立了中英5000萬英鎊的借貸協定。同年6月,中國國民政府與美國在華盛頓簽訂《中美抵抗侵略互助協定》。這樣,美國一躍成為對中國抗戰援助最多的國家。
在外交方麵,美英為了與中國合作抗日,決定放棄在華特權。經過談判,1943年1月11日,簽訂了中美、中英新約。此外,挪威、巴西、荷蘭、比利時等國,分別與中國簽訂了友好條約,宣布交還各國在華租界,取消領事裁判權,海關監督權,沿海貿易、內河航行、通商口岸特權,以及辛醜條約駐軍權,使館特權。這是繼1917年蘇俄宣布放棄不平等條約後的又一件大事。它符合中國全民族的利益,使我國國際地位空前提高,對爭取抗戰勝利有積極意義。但是,港澳問題未得到解決。
與此同時,美國政府十分重視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1944年7月和8月,駐華美軍總司令部派遣美軍觀察組成員到延安進行考察。他們在延安期間,毛澤東、周恩來、朱德、葉劍英都親自同他們談話,表達了中國共產黨願與盟軍合作、共同抗日的願望。中國共產黨還幫助美軍觀察組部分成員赴晉察冀和晉綏抗日根據地考察。美軍觀察組成員向美國政府作了50多次書麵報告,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中國共產黨的方針和抗日根據地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麵的情況。他們積極主張並向美國政府建議與中國共產黨合作抗日。
公元1941年 皖南事變
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軍軍部及其所屬部隊9000餘人,從涇縣雲嶺出發繞道北上。6日,當行至茂林地區時,突然遭到國民黨軍隊的堵截,並隨即陷入上官雲相指揮的7個師8萬餘人的重重包圍。新四軍被圍部隊頑強抵抗七晝夜,終因寡不敵眾,除2000餘人突圍外,大部犧牲,一部被俘。軍長葉挺為保全抗日部隊,前往國民黨軍隊談判,即被扣押;政治部主任袁國平犧牲;副軍長項英、參謀長周子昆突圍之後被叛徒殺害。1月17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發表通電和談話,誣稱新四軍“抗命叛變”,宣布取消新四軍番號,將軍長葉挺“交軍法審判”。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
公元1942年 浙贛戰役
1942年4月18日,美國艦載飛機首次轟炸東京、橫濱等地,然後飛往中國浙江空軍基地降落。美機轟炸使日本受到很大震動。為了摧毀浙江的美國空軍基地,解除對日本本土空襲的威脅,日軍發動了浙贛戰役。5月15日,浙東日軍向西南方向進攻,經過同中國軍隊的激戰,於5月底和6月中下旬先後占領了金華、蘭溪、衢州、玉山、麗水等地。7月1日,東、西兩路日軍在橫峰會合,打通了浙贛鐵路。隨後,日軍按原計劃徹底破壞了衢州、玉山、麗水等地的飛機場,並搶走鐵路沿線的大量物資。8月上旬,日軍開始撤退,中國軍隊乘勢跟 進,收複失地。至9月上旬,雙方在贛東恢複戰前態勢,在浙東則對峙於金華、蘭溪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