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明朝的對外關係
開篇語
明代積極拓展與周邊國家的友好關係,擴大交流。永樂至宣德年間,明朝政府7次派遣鄭和率領龐大艦隊下“西洋”,極大地促進了中國與亞洲、非洲各國的友好往來。嘉靖年間是倭寇在中國東南沿海活動最猖獗的時期。給中國人民造成巨大的災難,抗倭名將戚繼光與其他抗倭誌士一起,清除倭患。公元16世紀末,中國軍民和朝鮮軍民一道英勇擊敗了日本軍閥對朝鮮的侵略。與此同時,隨著新航路的開辟,西方殖民者陸續來到中國沿海,這給中國帶來了機會,使中國有可能融入世界潮流,“走上與西方世界同步發展的軌道”,但也蘊藏著危機。
公元1405年—1430年 鄭和下西洋
鄭和,原是燕王府的一名太監。後隨燕王朱棣南征北戰,立下戰功,很受燕王賞識。朱棣即位,賜他鄭姓。他是一生都受到明成祖重用的地位特殊的內臣。明成祖為向海外宣示明朝的強大,讓海外西洋各國紛來中國朝貢。同時,又進行經濟、文化交流。於是派鄭和於永樂三年(1405年)率龐大的船隊,第一次出使西洋。船隊規模宏大,船種齊全,船員齊備。據載,船隊共有船隻208艘,其中大船62艘,小船146艘。有戰艦,有供應船。船員來自各行各業,有官兵、水手、翻譯、書手、商人、醫生、教師、工匠等五行八作的人,計有27800人。他們所帶的物品,包括糧食、藥品、淡水、鹽醬、茶油、燭柴等,應有盡有。所帶的貨物,包括絲綢、絹緞、瓷器、水銀、麝香、米穀、雨傘、草席、鐵器、銅器等幾十種,一概俱全。同時,還帶了許多稀奇的珍寶。這次航行充滿了艱難險阻,但是他們勝利地完成了任務。船隊最遠抵達印度半島。每到一國,鄭和便宣示明成祖詔書,賞賜金幣。1407年,經兩年多的航行,順利地回到了祖國。自1405年至1433年的28年間,鄭和七次出使西洋。其中,有六次是奉明成祖諭旨成行的。鄭和七次出使西洋,同30多個國家加強了往來,進行了各個方麵的交流,密切了同這些國家的雙邊關係。這種大規模的海外貿易,是中國航海史,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其曆史意義非常深遠。
華僑對南洋地區的開發
明朝海上貿易的發達和航海事業的進步,為人口外流提供了便利條件。更由於當時東南沿海各省土地高度集中,人口密度大,賦稅沉重,破產失業人口很多,所以出現了相當數量的勞動人民出海移居南洋各地,成為海外華僑。到了明代後期,在南洋各地的華僑大約有十萬人以上。這些留居南洋各地的中國人,從祖國各地帶去了許多先進的生產工具,又帶去了栽培茶種和胡椒的技術。他們和當他人民共同開僻山林,采掘錫礦,培育橡膠、咖啡等經濟作物,中國的僑民對南洋的開發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中國人不僅是對南洋地區的農業做出了貢獻,而且也促進了當地手工業的發展。大批中國木匠、成衣匠、製鞋匠僑居南洋各地,製造器物,供給居民日常生活所需。南洋各地還有許多中國人從事商業,從祖國運去各種貨物,滿足當地居民的需要,其中有瓷器、絲綢、鐵器、銅器、金屬貨幣、水果,甚至有墨汁和紙張等;又從南洋運回胡椒、棉花、穀米等。在萬曆時,進口的貨物品種達一百多種,大大地促進了中國與南洋的商業貿易。
中日的友好往來
中日兩國人民有兩千年的深厚友誼,在經濟和文化上一直保持密切的聯係。到了明代,兩國的文化、經濟交流更進了一步。在足利幕府時期,日本的貢使不斷地來到中國,他們從寧被登陸到北京,沿途在杭州、南京等處都進行交易。其中一次日本就售出硫磺三十九萬七千五百廳,銅十五萬四千五百斤,又買進了大量的中國銅錢、瓷器、藥材、絲織品和其他許多工藝品,連中國的詩書、法帖、名畫及古奇器、十三經、二十一史,日本人民也“往往不惜千金”購買。這時,大批的中國商船開到日本的貿易港長崎進行貿易,許多中國商人群集聚居,還形成了“大唐街”。日本畫家雪舟曾在明朝來到中國,在與中國畫家交往中,接受了宋元以及明代浙派畫家的影響。他回國後,創立了雲穀畫派,為日本水墨山水畫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又有一批中國的雕板工匠,如若名的工匠俞良甫、陳孟榮等先後東渡日本,對日本的雕版印刷業起了很大的作用。
沿海倭患與抗倭鬥爭
元末明初,日本沿海地區一些失意封建主,糾集浪人、海盜等,武裝騷擾中國和朝鮮沿海,殺人放火,搶劫財物,史稱“倭亂”。太祖洪武八年(1357年)四月,設立金州衛。從此以後,金州成了明政權在遼東半島南端的軍政中心。明初至中葉,中國東部和北部沿海屢遭倭寇襲擾,其“來若本狼,去若驚鳥,燒傷殲淫,戒掠財務,無惡不作”。望海堝地處遼東重鎮金州腹地,位於金州城東30公裏的金頂山,山下便是金皮大道(金州至九連城幹線)。這裏山勢平緩,登上高處可東望鹽大澳長山列島,南望青雲河口常江澳,是古時沿海通往內地的必由之路,可謂咽喉要塞,故名“望海堝”。劉江巡海時見望海堝地勢險要,旁可駐兵千人,宜於設堡。於是,劉江奏明朝廷,於望海堝壘堡築城,置煙墩了望,以防倭寇。永樂十七年(公元1419年)6月3日晚,望海堝煙墩上的“斥侯”發現東海王家山島火光衝天,送來倭寇來犯的信號。次日拂曉,倭寇分乘31艘大船闖入青雲河口常江澳,船泊馬雄島登岸。倭寇排成長蛇陣,手執火把直奔望海堝殺來。劉江命指揮使徐剛率步軍埋伏在望海堝山下,命另一指揮使錢真率馬隊隱於叢林,又命百戶薑隆率壯士潛入倭寇登岸處焚燒賊船,做全殲之計。當倭寇排成長蛇陣,竄至望海堝山下時,天已大亮。劉江披發仗劍,舉旗鳴炮,伏兵四起,輪番截殺,賊眾大敗,“死者橫臥草莽”。殘餘倭寇見勢不妙,有鼠竄至山下櫻桃園的城堡中,劉江采取“圍師必缺的戰術”,三麵圍堡,單空西門,倭寇如決堤之水爭向西門突圍,被馬隊一陣追殺,死傷大半。此時,倭船已被薑隆率隊全數焚毀,斷了倭寇歸路,未死者均被生擒,無一漏網。此次戰鬥曆時一晝夜,共殲敵1599名,史稱望海堝大捷。望海堝大捷是明代軍事史上的重大勝利。此後百餘年,倭寇不敢再犯遼東。
公元1561年 戚繼光抗倭
明初,由於日本國內形勢的變化,釀成了倭寇侵擾中國沿海地區的倭患。明朝中期以後,國勢日益衰落,尤其到嘉靖時,海防廢壞,倭寇“剽掠輒得誌,益無所忌”,倭患日益嚴重。嘉靖四十年(1561年)五月,倭寇集結船隻數百艘,人員萬餘,竄犯寧海、奉化、桃諸等浙江沿海縣城,並企圖攻占台州府城。戚繼光運用“大創盡殲”的滅倭戰策,集中水陸軍先至寧海,而後依次剿除,九戰皆捷,擒斬倭寇1400餘,焚死、溺死倭寇4000餘,史稱“台州大捷”,浙江倭患基本解除。次年,倭寇大舉竄犯福建,沿海城鎮受到倭寇荼毒,戚繼光率軍馳援一舉搗毀倭寇在橫嶼(今福建寧德城外海中)的老巢,取得首戰勝利。隨後連續發動攻勢,掃平倭寇據點多處,殺傷倭寇無數,擊退了倭寇的進襲,轉年,倭寇又糾集殘部,擄掠邊城,戚繼光再援福建,與巡撫譚綸、總兵俞大猷和廣東總兵劉顯通力合作,平定了閩、粵沿海的倭患。戚繼光,出身將門,自幼喜讀兵書,勤奮習武,立誌效國。戚繼光注重練兵,尤善育將,嚴明軍紀,賞罰分明。抗倭作戰中,創立攻守兼備的鴛鴦陣,靈活巧妙地打擊倭寇。
兩次抗倭援朝
明朝萬曆年間,日本的國內形勢發生重大變化,時任關白(丞相)的將軍豐臣秀吉以武力統一了日本,結束了封建割據狀態,封建經濟得到恢複和發展。萬曆十九年(1591年),豐臣秀吉致書朝鮮國王,要求朝鮮做先導,和日本聯合起來進攻明朝。朝鮮和明朝的關係一直很融洽,於是一麵拒絕日本的無理要求,一麵向明朝通報。二十年,惱羞成怒的豐臣秀吉下令進攻朝鮮,十五萬日軍從釜山登陸,接著就攻陷王京(今漢城),占領開城、平壤,朝鮮國王逃到鴨綠江邊的義州,並向明朝緊急求援。當年,明政府任命宋應昌為經略、李如鬆為東征將軍,率兵入朝作戰。在朝鮮軍民的密切配合下,於次年收複平壤、開城,日軍被迫放棄王京,退據釜山,並要求進行和平淡判。明軍撤退回國。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豐臣秀吉再次調集十四萬大軍侵略朝鮮,明政府再派大軍援救。在中朝兩國軍民的聯合打擊下,日軍第二次退回釜山。次年,豐臣秀吉病亡,日本軍心不穩,明軍乘機發動攻勢。老將鄧子龍與朝鮮海軍將領李舜臣率領海軍在朝鮮海麵與日軍進行決戰。戰鬥異常激烈,擁有500艘戰船的日本海軍全軍覆沒,鄧子龍、李舜臣也在戰鬥中壯烈犧牲。日本陸軍失去海軍支援,隻好逃回日本。至此,日本第二次侵略朝鮮以徹底失效而告終。這是中朝軍民聯合抗擊日本侵略的偉大勝利,也是中朝友誼的曆史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