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元朝的科學技術(1 / 3)

第一章 元朝的科學技術

開篇語

元代國家統一,版圖遼闊,東至東海,南抵雲貴,西極阿母河,北達北冰洋,運河、海運、驛道有利於國內各族、各地區之間經濟、文化聯係。在科學技術方麵,元朝也有許多發明創造。國家的統一為天文、地理、農學、醫學等發展創造了條件,另外,元代在印刷術、火炮技術、造船術、航海術、水利工程技術等方麵也有許多成就。13、14世紀的歐洲尚處在“黑暗時代”,而元代的天文學、數學和醫學居於當時世界先進地位。

金元四大家

金元四大家是指金、元時期醫學上的四大學派,即以劉完素(守真)、張從正(於和)、李杲(東垣)、朱震亨(丹溪)四個著名醫學家所代表的寒涼、攻下、補上和滋陰四大醫學流派。劉完素認為疾病多因火熱而起,倡“六氣皆從火化”之說,治療多用寒涼藥,世稱“寒涼派”,張從正主張治病應著重驅邪,“邪去正安,不可畏攻而養病”,治病善用汗、吐、下三法,世稱“攻下派”;李杲認為“人以胃氣為本”,長於溫補脾胃之法,世稱“補土泥”;朱震亨認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治病多用滋陰降火的方法,世稱“養陰派”。他們的學術主張在當時及後世都有很大的影響。

外科的發展

在外科方麵,著名的外科醫生危亦林在麻醉和骨折複位手術上有很大貢獻。危亦林,字達齋,南豐(今江西南豐)人,他集五代祖傳醫方,著《世醫得效方》十九卷。其中關於麻醉藥物的使用記錄,是世界上最早的全身麻醉的記載,所用麻藥草烏散等,是以洋金花(曼陀羅花)烏頭等藥為主配成的。他在治療骨折、脫臼,特別是脊柱骨折方麵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他的懸吊複位法和運大桑樹皮固定等方法,與現代的整複手術和石膏固定法基本原理是一致的。齊德之的《外科精義》,綜合了當時十多家外科著作的成就,反映了元代中醫外科方麵的成就。

醫學分科

隨著醫學的發展,元代醫學分科比前代更細,計有十三科:大方脈科、雜醫科、小方脈科、風科、產科兼婦人雜病科、眼科、口齒兼咽喉科、正骨兼金鏃科、瘡腫科、針灸科、祝由科。而金代隻分十科。在針灸學方麵,則以滑壽最著名。滑壽,字伯仁,號櫻寧生,祖籍襄城(今河南襄城),曾就學於東平高洞陽。著《十四經發揮》三卷,對十四經穴循行部位、所主病症和奇經八脈均作了專題論述。元代回回的醫藥術是很受人們歡迎的。太醫院廣惠司專管回回藥物,大都和上都專門設置過回回藥物院,並譯出《回回藥方》等醫藥專文,以推廣回回醫術。回回人聶隻兒、畏兀兒人答裏麻,就是官設回回藥院裏任過職的,畏兀兒人貫雲石、回回人丁鶴年曾在民間行過醫。

營養學

回回人忽思慧自延祐中任飲膳太醫,天曆三年(1330年)編成《飲膳正要》一書,該書對飲食衛生、育嬰妊娠、食品營養、疾病治療、植物品種等很有研究。如飲食衛生方麵,他主張“先饑而而食,食勿令飽;先渴而飲,飲勿令過;食欲數而少,不欲頓而多。益飽中饑,饑中飽;飽則傷風,饑則傷氣;若食飽不得便臥,即生百病”是很符合科學道理的。食品營養方麵也很講究,他吸收了漢、蒙、回回、女真等族人民的飲食經驗,總結出了許多菜譜。書中還介紹了許多植物品種,對於我們了解元代植物栽培情況和來自中亞、西域的植物品種在中國傳布情況很有幫助。所以,《飲膳正要》對研究中國古代的植物學、營養學、飲食史,是一本很有價值的書。

火炮技術

早在一千多年就我國就已經發明了火藥。火炮技術的改進不僅是兵器技術的進步,也是人們對火藥性質認識不斷提高的標誌。火藥爆炸是一種威力很大的殺傷武器。宋代時,中國已有了拋石機,即運用杠杆原理將火藥包拋射出去;還有用竹筒裝火藥和子窠的突火槍,這是管形火器的開始。到了元代,這種形式的火器都有了發展。西域人亦思馬因所獻的“回回炮”,其原理與拋石機相同,不過威力更大。回回炮在襄樊戰役中發揮了巨大威力後,忽必烈更加重視火炮技術的改進。至元十六年(1279年),來自南北各地和各民族的造炮工匠都被召集到京師,終於研製成為火銃這種新式武器。火銃的發明,則是世界上第一次出現的金屬管火炮。

火銃

現存世界上最早的兩尊火銃,一尊是至順三年(1332年)所造,銅質,銃口直徑10.5厘米,銃身較粗,可以發射大型炮彈,適合於攻城破堅;另一尊是至正十一年(1351年)所造,銃身長443.5厘米,銃口直徑3厘米,這是一種遠程炮,用的彈丸較小。這兩尊銅火銃製作精細,冶鑄要求高,用途各不相同,所用彈丸有大有小,說明當時已能根據不同需要製作不同型號的火銃,也能根據不同的要求配製大小不等的彈丸。

公元1281年 頒行《授時曆》

元初沿用金曆法,因年久月深,誤差極大,且境內南北曆法不統一,造成諸多不便。忽必烈因下令於至元十三年(1276)成立太史局,負責新曆法的編製工作。王恂、郭守敬等在研究出一批更精確科學的天文觀測儀器基礎上,派員在元朝遼闊版圖內,開展了費時一年的“四海觀測”工作,最北的測點是鐵勒(在今西伯利亞的葉尼塞河流域),最南的測點在南海(在今西沙群島上),選派了14個監候官員分別到各地進行觀測。四海觀測為製定新曆法提供了寶貴的數據。新曆編算過程中,王恂、郭守敬等人遍考自漢代以來曆書40餘家,創垛疊招差法(即三次等間距內插法)和近似球麵三角的簡化公式,經數年精心計算,終於十七年(1280)六月完成新曆編製工作。至元十八年(1281),《授時曆》頒行天下。《授時曆》是中國古代創製的最精密的曆法。授時曆自元及明行用了360餘年,它作為我國古代傳統曆法發展的高峰,同時也是終結而載入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