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2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則徐,字少穆,號竢村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我國近代史上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傑出的民族英雄。鴉片戰爭時期主張嚴禁鴉片、抵抗侵略的愛國政治家。史學界稱他為“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則徐嘉慶九年(1804年)中舉,嘉慶十六年中進士。曾與龔自珍、魏源、黃爵滋等提倡經世致用之學。嘉慶二十五年起,先後外任浙江杭嘉湖道、鹽運使,江蘇按察使、江寧布政使。任上整頓鹽務、興辦河工、籌劃海運,采用勸平糶、禁囤積、放賑濟貧等措施救災撫民。後升任河東河道總督,親自實地查驗山東運河、河南黃河沿岸工程,提出改黃河由山東利津入海以根治水患的治河方案,道光十二年(1832年)授江蘇巡撫。江蘇旱澇災情嚴重,他上奏力陳民間疾苦,堅請緩征受災州縣徭賦;致力興修水利工程。為克服銀荒和利於貨幣流通,他反對一概禁用洋錢,提出自鑄銀幣的主張,為中國近代幣製改革的先驅。
道光十七年(1837年)初,他擔任湖廣總督,嚴禁走私鴉片,設立禁煙局,收繳煙土煙槍,命令吸食鴉片的人定期戒煙,卓有成效。第二年,他上奏道光帝,力主禁煙。他指出,如果聽任鴉片大量輸入中國,那麼,在數十年後,中國不僅“幾無可以禦敵之兵”,而且“無可以充餉之銀”。不久,林則徐被任命為欽差大臣,前往廣州查禁鴉片。
1839年3月,林則徐到達廣州,在兩廣總督鄧廷楨和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的協助下,緝拿煙販,懲處受賄官吏,倡辦義勇,整頓海防。他命外國商人必須交出鴉片,並寫下“永不夾帶鴉片,如有帶來,一經查出,貨盡沒官,人即正法”的保證書。林則徐還采取停止中英貿易、派兵封鎖英國商館、撤回外商雇傭的中國職工等措施,迫使英美等國不法商人交出鴉片共110多萬千克。6月3日,他將收繳來的鴉片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這是近代中國人民反侵略鬥爭的一大壯舉。
1840年初,林則徐被任命為兩廣總督。在任期間,他多次擊敗英國侵略軍的挑釁和進犯。為了了解西方情況,林則徐設立譯館,組織翻譯外文書報,編成《四洲誌》一書,較係統地介紹了外國的曆史和地理,由此形成了近代研究西方的風氣,被譽為“開眼看世界第一人”。
1840年10月,林則徐遭到投降派的誣陷,流放到新疆。他在新疆興辦水利,開墾了大量農田。1845年,林則徐被重新啟用,先後任陝甘總督、陝西巡撫、雲貴總督等職。1850年,他被任命為欽差大臣,到廣西鎮壓農民起義,在途中病逝。
中興名臣曾國藩
曾國藩,字伯涵,號滌生。湖南湘鄉人。他是“同治中興”時期的重要人物,在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各個方麵產生了令人矚目的影響。作為清末湘軍領袖,他與李鴻章共同鎮壓了太平天國革命,是中國曆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
曾國藩於1811年出生於湖南省雙峰縣的一個豪門地主家庭。祖輩以務農為主,生活較為寬裕。祖父曾玉屏雖少文化,但閱曆豐富。父親曾麟書身為塾師秀才,滿腹經綸。作為長子長孫的曾國藩,自然得到二位長輩的愛撫,他們望子成龍心切,便早早地對曾國藩進行封建倫理教育。曾國藩6歲時入塾讀書,8歲能讀八股文誦《五經》,14歲時能讀《周禮》、《史記》文選,並在童子試中,成績俱佳,列為優等。他自幼天資聰明,勤奮好學。至1832年考取了秀才,並與歐陽滄溟之女成婚,踏上了人生的新台階。
曾國藩剛28歲便考中了進土,此後,他一步一步地踏上仕途之路,並成為軍機大臣穆彰阿的得力門生。在京城十多年間,他沿著仕途之道,步步升遷到二品官位。從文才上看,曾國藩的仕途暢通與他的勤奮好學有關,他學習孜孜不倦。日夜苦讀不息,幾乎是“日以讀書為業”。曾國藩不僅博覽史書,重視理學,還讀了大量的詩詞古文,才華橫溢,滿腹經綸。官吏中如此勤奮好學者實在不多見。
曾國藩博覽群書,涉獵文獻,在政治上他有自己的獨特觀點。他提出統治者應該“內聖外王”,要自如地運用儒家思想治理天下。他推崇程朱理學,認為程朱理學是正統的孔孟之道,後世的君臣都應該效法。他從理論乃至實踐上都極力標榜封建倫理道德,來維護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並且提出了治理天下的辦法,涉及吏治與廉潔、選才與用才、物質與財用、兵力與兵法等。
作為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曾國藩對“乾嘉盛世”後清王朝的腐敗衰落洞若觀火。在受到兩次鴉片戰爭衝擊之後,曾國藩對中西邦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方麵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國,認為“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並反對借助外國勢力鎮壓太平天國;另一方麵他又不盲目排外,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
曾國藩教育子女也非常成功。他認為持家教子主要應注意以下十件事:一、勤理家事,嚴明家規。二、盡孝悌,除驕逸。三、“以習勞苦為第一要義”。四、居家之道,不可有餘財。五、聯姻“不必定富室名門”。六、家事忌奢華,尚儉。七、治家八字:考、寶、早、掃、書、疏、魚、豬。八、親戚交往宜重情輕物。九、不可厭倦家常瑣事。十、擇良師以求教。
1851年,太平天國起義爆發,聲勢浩大,掀起了一場全國性的反抗清朝統治的運動。清政府的建製八旗軍,綠營軍先後被打得潰不成軍。曾國藩此時奉旨辦理團練。鑒於八旗軍和綠營軍已經積重難返,很難治理,他別樹一幟,仿效明朝戚繼光的“戚家軍”,編練了一支以募兵製為特色,以湖南人為主體的新的地方武裝軍隊——湘軍。
曾國藩早年研究儒家經世之學,可以說是“書生從戎”。他在治軍上和戰略方針的製定上有獨到之處。他的軍事思想內涵極其豐富,有過人之處。他認為,兵不在多而在於精,他購買洋槍、洋炮、洋船,推進中國軍隊武器的近代化。曾國藩治軍以嚴明軍紀為先,同時著意培養將士同心。另一方麵,他特別重視精神灌輸的作用。他強調“訓”重於練,把對士兵的思想教育放在首位。這種精神灌輸,使湘軍上下自覺以維護封建統治為己任,打起仗來十分凶悍。曾國藩以編練湘軍起家,書生治國,鎮壓了中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
曾國藩曾被人推許為孔子、朱子以後,再度複興儒學的聖哲,清朝鹹同中興的第一名臣。然而,對曆史人物的評價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近百年來,對曾國藩褒揚者有之,斥罵者也不乏其人。早在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時,即有人責其殺人過多,送其綽號“曾剃頭”,也有人罵他是民賊、元凶、漢奸、民族罪人等。
但毛澤東卻對曾國藩欽佩之至,現藏韶山紀念館的光緒年間版《曾國藩家書》中,數卷扉頁上都有毛澤東手書的“詠之珍藏”。毛澤東曾說:曾國藩建立的功業和文章思想都可以為後世取法。他認為曾國藩編纂的《經史百家雜鈔》是國學的入門書。曾國藩治軍最重視精神教育,主張“愛民為治兵第一要義”,毛澤東的一生也很重視這一點,建立紅軍之初便製定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曾國藩在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各個方麵產生的影響。不僅僅作用於當時,而且一直延至今日,從而使之成為近代中國最顯赫和最富有爭議的曆史人物之一。
太平天國洪秀全
洪秀全名仁坤,自號秀全。祖籍廣東嘉應(今梅州),出生在花縣(今花都市)。在他2歲時其家又移居花縣官祿布。洪秀全發動和領導了中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即太平天國起義,並建立了太平天國。
洪秀全從小就生長在農村,他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在他十二三歲的時候,已經“經史詩文無不博覽”。15歲那年,即1827年,他第一次參加清朝政府主辦的科舉考試,但沒有考取。雖然第一次科舉失敗了,但是洪秀全不是一個輕易屈服的人,他抱著“十年磨一劍”的宏願,於1836和1837年兩次去省城廣州參加科舉考試,但是天意弄人,這兩次考試又沒有成功。洪秀全是一個極富反抗精神的人,三次科舉的經曆讓他產生推翻清朝政府的願望。1843年,他抱著對清朝政府的最後一點希望去廣州,參加第四次應試,結果又告失敗,終於下定決心要推翻清朝政府,他發誓“不考清朝試,不穿清朝衣,要自己開科取士”。
當時,在西方國家堅船利炮的幫助下,西方的基督教也跟著傳入中國,其影響在中國南方和西南方比較大,洪秀全在他四次科舉的過程中接受了西方基督教的某些思想,但是,他沒有完全接受耶穌的思想,而是很聰明地把基督教的天父思想與中國的國情和傳統的儒家思想相結合,於1843年與馮雲山、李敬芳、洪仁軒三人一起創立“拜上帝會”。他希望通過“拜上帝會”這個宗教組織發動群眾。1845—1847年,他寫下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訓》和《原道覺世訓》三本書,提出政治平等、經濟平等、男女平等的思想,宣傳“天下一家共太平”的理想,為他發動太平天國起義奠定了思想基礎。
1847年,洪秀全到達廣西桂平紫荊山區,和他的戰友馮雲山會合。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廣西金田村發動起義,正式舉起反清的大旗。由於洪秀全宣傳的宗教是希望大家都能夠共同享受太平幸福的生活,所以他的起義軍就稱為太平軍。起義初期,太平軍就遭到清朝地方軍隊的圍剿,洪秀全率領部隊轉戰各縣,在運動中尋找機會消滅清軍。同年3月,在廣西武宣東鄉,洪秀全被部下擁戴為天王。攻占永安(今廣西蒙山縣)後,洪秀全加封太平軍的五位主要將領為東、西、南、北、翼五王,並讓東王楊秀清節製諸王,從而建立起一支堅強的領導核心。第二年6月,根據東王楊秀清的意見,洪秀全製定了“專意金陵”的方針,決定把南京作為太平軍的進攻目標。由於軍事戰略很正確,洪秀全的軍隊勢如破竹,很快在1853年的3月就占領了南京。於是南京被定為太平天國的都城,改稱天京。洪秀全正式建立起太平天國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