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李斯諫逐客1
田單大擺“火牛陣”
田單大擺“火牛陣”是戰國後期一次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爭故事。
燕昭王為了滅亡齊國,聯合趙、魏、韓、楚等國共同攻打齊國。昭王派樂毅為將,帶兵長驅直入,很快攻占了齊國的國都臨淄。齊湣王被迫退走至莒(今山東莒縣),樂毅相繼攻占齊國的大片領土,齊國隻剩下莒和即墨兩個地方,齊國已到千鈞一發之際了。
這時,田單被推舉擔任保衛齊國的重任。戰爭前,田單在臨淄作過小官,並不出名。燕軍攻占臨淄時,田單改造了車子結構,在撤退時損失很小,全家逃到即墨城。他參加了即墨的防守工作。即墨守城長官戰死,大家認為他有才能,推舉他出來指揮戰爭。保衛即墨,保衛齊國。
田單作了將領,加強了城防的守備。同時,又派人去燕國偵探敵方的情況。他聽說燕昭王死了,由兒子惠王繼位。惠王和樂毅有矛盾,相互很不信任。田單認為有了可乘之機,於是他便派間諜到燕國去,散布謠言說:“齊王已經死了,齊國隻有兩個城未攻下。樂毅現在以伐齊為名,其實想和南方的諸侯國聯盟而在齊國稱王,所以遲遲不攻下這兩個城,留在齊國,以等待時機。齊國人倒不怕樂毅,隻怕燕國派別的將領來,即墨城就要遭殃了。”燕惠王聽了信以為真,果然派騎劫去代替樂毅作將領。樂毅多謀善戰,士卒聽說他被去職,都憤憤不平。對燕軍很為不利。
田單有意利用“神”來號召,他利用城中人祭祀先祖時飛鳥都飛下來取食,散布說這是神來教導他。又命令城中人說;“我的隊伍裏有神師。”於是他讓一個機靈的士卒假裝是“神師”,以後每逢下令,總是說出於天神的命令。這對鼓舞齊軍的士氣起了很大的作用,燕軍以為齊國得到“天神”的保佑,感到驚奇,十分害怕。
田單乘機說:“我們別的不怕,隻怕燕軍俘虜了我們的士卒割去他們的鼻子,把他們放在隊伍的前麵,來和我們作戰。即墨人看了害怕,即墨就再也不能守了。”騎劫是一個昏庸的將領,聽了這樣的話,以為這樣能夠打下即墨,就那樣去做。結果激怒了即墨人,見到被俘的齊軍都被割去了鼻子,十分憤慨,更加決心堅守。
於是田單又散布說:“我們別的不怕,就擔心燕軍挖我們祖先的墳墓,毀壞我們祖先的屍骨,那即墨城裏的人會很寒心,很悲慟,無心守城。”騎劫聽到後,又上當受騙,果然下令燕軍盡挖齊人的祖墳,燒毀齊人祖先的屍骨。即墨人從城上看見這種情景,都十分悲慟,號啕大哭,紛紛要求出城決一死戰。
田單看到士氣這樣高漲,知道可以動員出戰。他把自己的妻妾和親人都編入隊伍之中,把自己的糧餉分給部下,命令精壯的士兵埋伏起來,故意用老弱婦女在城上防守。他派使者出城假意投降,騎劫深信不疑,燕軍以為齊軍真正投降,都高呼“萬歲”。燕軍解除了戰備思想。田單又以重金作為禮物,送給燕軍將領,說;“即墨很快就要投降了,希望能夠保全即墨人的家小。”燕軍將領個個歡喜,滿口答應。燕軍完全放鬆戰鬥準備,盲目樂觀,等待接受田單的投降。
田單用各種辦法麻痹了敵軍,自己卻積極作戰鬥的準備,謀劃用“火牛陣”徹底打敗騎劫。他征集了一千多頭牛,牛身上穿上五彩龍文的紅綢衣服,兩隻角上綁上鋒利的快刀,尾巴紮上浸透油的蘆葦,同時在城牆根挖了幾十個洞口,把牛埋伏在裏麵。他又挑選了五千名壯士,全副武裝跟在牛的後麵。一切都準備妥當了,這天夜晚,田單下令全麵出擊。牛尾巴上的蘆葦燒著了,一千多條被火燒著尾巴的牛拚命的怒吼著向前飛奔,直衝燕軍兵營。燕軍十分驚慌,這時一片火光,燕軍看到五彩龍文十分懼怕。五千名緊跟在牛後麵的壯士奮勇殺擊,城中使勁猛敲各種銅器,聲震天地,齊軍聲威大振。燕軍慌亂一團,紛紛奪路逃跑,潰不成軍,死傷遍地。燕軍主將騎劫在潰戰中被齊軍殺死。齊軍勢如破竹,乘勝追擊敗逃的燕軍,被占領的齊國地區的人民紛紛起來響應,配合田單攔擊燕軍。齊軍取得了輝煌的勝利,把敵人全部驅逐出國境,收複了失去的國土。
在這次戰爭中,田單不愧為一名優秀的軍事家,他作到知己知彼,善於利用敵人的矛盾和錯誤調動敵人,一步一步削弱敵人,壯大自己,最後用“火牛陣”這一出奇製勝的辦法徹底打敗了敵人。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
戰國時期,秦國勢力逐漸強大,經常想欺侮別的國家。
趙國惠文王得到世上稀有的寶玉——楚國和氏璧。秦昭王寫信給趙王,說是願意拿十五座城交換這塊璧。趙王同大臣們商議,都感到很為難,若是答應,怕上秦國的當,若不答應,又怕秦國攻打。也沒商量出結果。這時,宦官(太監)繆賢說:“我家門客藺相如,他又勇敢又有智謀,可以和他商議。”
於是趙王把藺相如召來,問他有什麼辦法?他說:“秦國說用城換璧,趙國不答應,趙國理虧;趙國給秦國璧,秦國不給趙國城,秦國理虧。這兩種作法哪種好呢?我看還是把璧給秦國。如果沒有人去,我願意帶著璧去,如果秦國真願意拿城交換,我就把璧給秦,不拿城交換,我就完整的把璧帶回趙國。”
趙王覺得藺相如的辦法好,於是就派他帶著璧去秦國。
秦王在王宮召見藺相如,藺相如把璧獻給秦王。秦王一接到璧,非常喜愛,十分高興,還把璧傳給左右大臣和美女們看。大家也十分稱讚,齊聲向秦王祝賀,高呼“萬歲”!
藺相如看到這種情景,知道秦王根本沒有拿城交換的意思,他就走上前去對秦王說:“這塊玉上麵有個小黑疵,我來指給大王看。”秦王信以為真,把璧遞給了藺相如。
藺相如接過璧,退到柱子旁邊,怒氣衝衝的對秦王說:“大王想得到這塊璧,寫信給趙王。趙王和群臣商議,大家說秦國貪婪,想倚仗他的勢力來要璧,說用城換璧是假的。我說平民百姓的交往還要講個信用,何況秦國是大國,就更要講信用,再說也不要傷了兩國的和氣。所以趙王才派我送璧來。可是大王今天對我很傲慢,把璧隨隨便便的傳著看,我看大王根本沒有誠意拿城交換。現在璧已在我手中了,如果大王一定要威逼強奪,那我就拚著頭顱和這璧一同碰碎在柱子上。”說著,就舉起璧,準備要往柱子上猛撞!
秦王十分驚慌,唯恐砸壞了璧,連忙製止,表示道歉。並且命令人把地圖拿來,指給藺相如看,告訴他從這裏到那裏,一共十五座城,都劃給趙國。
藺相如看出這也是秦王的欺騙手段,就說:“和氏璧是天下稀有的珍奇寶物。送璧時,趙王齋戒了五日,今天大王要接受這塊璧,也應齋戒五日。”秦王知道不能強要,隻得答應下來。
藺相如料定秦王不會遵守諾言,就叫同他來的隨員化裝成平民,藏著璧抄近便小路送回趙國。
五天以後,秦王按照禮節在王宮接見藺相如,想接受寶物。藺相如來了,他義正詞嚴的對秦王說:“秦國自從繆公以來,從來沒有講過信義。這次我也怕受你的欺騙,所以派人把璧送回趙國去了。秦國是強國,趙國是弱國,隻要秦王你有誠意用十五座城來交換和氏璧,派一個使臣去趙國,趙王不會不答應。我知道我現在這樣作得罪了大王,請大王治我的罪吧!”
秦王氣得發抖,但是也沒有什麼辦法,隻得放了藺相如回去。結果,秦國也沒有給趙國城,趙國也沒有給秦國璧。
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完璧歸趙”的故事,藺相如不畏強暴,機智勇敢,出色地完成了出使秦國的使命。
幾年後,秦王又派使臣去趙國。約會趙王在澠池(今河南澠池縣境內)見麵。表麵上說是秦趙修好,暗地裏是想對趙王進行暗算。趙王很害怕,想拒絕不去。藺相如和趙國的大將廉頗認為不去是表示趙國懦弱和膽怯,應該去。趙王接受了這個意見,決定去澠池赴會,藺相如隨行。廉頗在國內作了布置,以防發生意外。
公元前279年,秦王和趙王相會於澠池。在筵席上,秦王酒興正濃的時候,輕蔑地對趙王說:“我聽說趙王愛好音樂,請鼓瑟讓我聽聽。”趙王忍氣鼓瑟。這時,秦國的史官急忙上前寫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與趙王赴會飲宴,令趙王鼓瑟。”藺相如認為這是對趙國的莫大侮辱,十分憤慨,立即走上前對秦王說:“趙王聽說秦王擅長秦國音樂,請秦王敲敲瓦缶,以使大家高興。”秦王大怒,厲色拒絕。這時藺相如再走向前,跪在秦王麵前,捧著瓦缶請秦王敲擊。秦王還是不肯。藺相如憤怒地說:“就在這五步之內,我就可以用頸血飛濺到大王的身上!”秦王左右的侍衛都拔出刀來,要殺藺相如。藺相如瞪眼大聲喝斥,嚇得那些侍衛一個個不敢動手。這時,秦王感到害怕了,勉強敲了一敲瓦缶。藺相如也叫趙國的史官把這事記下來:“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為趙王擊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