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西周時的周邊各族3
望門投止
“望門投止”這個成語出自《後漢書·張儉傳》。張儉是東漢山陽高平(今山東鄒縣西南)人,因為上書漢桓帝,告發侯覽的罪行,而被朝廷通緝。張儉不肯束手就擒,隻好匆匆逃之,看到誰家可以避難,就投在誰家門下,暫時安身。張儉與孔褒有舊交,前去投奔,正值孔褒不在家,隻有孔褒年僅16的弟弟孔融在家。張儉見孔融年少,不肯向他吐露真情。孔融見張儉麵有難色,便自作主張收留了張儉。不久,事情泄露。地方官員派人到孔家捉拿張儉,張儉走脫,孔氏兄弟被捕。孔融表示,窩藏張儉的是自己,哥哥並不知道,應該由自己坐罪。孔褒卻說,張儉是來投奔他的,並不是弟弟的過錯,應當自己坐罪。官吏問他們的母親如何辦,孔母說,家中發生了事情,責任在家長,與兒子無關,應該由自己坐罪。三人爭著承擔罪名,地方官不能決斷,便上報朝廷。結果,朝廷詔命孔褒坐罪。由於大家全力保護,官府始終沒有抓住張儉。直到184年爆發了黃巾起義,漢靈帝下令解除“黨錮,這時張儉才結束了逃亡生活。
大將軍竇武謀誅宦官
竇武,字遊平,東漢桓帝竇皇後的父親。扶風平陵(今陝西成陽市東北)人。生年不詳,卒於建寧元年(168年)。竇武出身於官僚世家,是西漢文帝竇皇後弟竇廣國之後裔。五世祖竇融為東漢光武帝時開國功臣,因功受封安豐代侯,官至大司空。父親竇奉官至定襄太守。竇武自少就以通曉經書而著稱。他滿腹經綸,不問政事,“常教授於大澤中”,並有不少學子相隨。在關西一帶以儒學名顯,頗有名望。
桓帝延熹八年(165年),竇武的長女被選入宮,立為貴人,隨即竇武被拜為郎中。這一偶然的機遇,使竇武邁入了東漢政治舞台。同年冬,桓帝欲立采女田聖為皇後,大臣們極力反對,認為田氏出身微賤,不足以為天下之母。太尉陳蕃力主冊立世家舊戚名門出身的竇貴人為皇後。眾議難違,恒帝無可奈何,隻得依從群臣之意,立竇皇後。從此,竇武隨女顯貴,又遷為越騎校尉,並受封槐裏侯,食邑五千戶。次年冬,竇武又因功升遷為城門校尉。
竇武在位“多辟名士,清身疾惡,禮略不通,妻子衣食裁充足而已”。他為官多年,不貪榮祿,不好權勢,平素喜歡廣交地方名士及太學生。生活上素來潔身自好,從不私下收受賄賂,為家隻求妻兒吃飽穿暖為足,始終保持了士大夫的遺風。他不僅自家能舉家克儉,還能體恤百姓之疾苦。當時西部邊境,羌人強悍,不服節製,經常侵擾東漢邊關,使得西北邊境極不安寧。加之又遇災荒,百姓饑窮流亡,苦不堪言。而竇武得到的則是兩宮豐厚的賞賜。他見到太學生們衣食無溫飽,便把賞賜分送給他們。當他看到百姓遇災,紛紛逃亡的慘狀,他又把家中的糧食或其他食物,裝載滿車,置於道旁,施舍救濟無家可歸的貧民百姓。
東漢宦官專政自和帝時起迄於靈帝,長達近百年。黨錮之禍殃及朝野,綿延二十餘載,對東漢後期的政治影響極大。太尉陳蕃、外戚竇武都接連上疏為“黨人”辯白。
陳蕃,字仲舉,汝南平輿(今河南平輿縣北)人。他方峻不阿,曾多次上疏桓帝,言朝廷侈泰,吏治腐敗。與李膺等反對宦官專權,犯顏極諫,為士大夫所推崇,時稱“不畏強禦的陳仲舉”。李膺被捕後,他上疏桓帝極諫道:“伏見前司隸校尉李膺、太仆杜密、太尉掾範滂等,正身無玷,死心社稷。以忠忤旨,橫加考案,或禁錮閉隔,或死徙非所。杜塞天下之口,聾盲一世之人,與秦焚書坑儒,何以為異?”桓帝覽奏疏後大為惱怒,竟借故將陳蕃免官。
又過了一年黨人尚未赦免。竇武身為桓帝嶽父,不忍坐視,為營救黨人,上疏桓帝直言相諫說:“陛下初即位,天下都期待國家中興,你自即位以來,未見善政。梁冀、鄧萬代諸惡雖被誅滅,而宦官之禍又續浸延,他們欺罔陛下,玩耍詭詐伎倆,自設製度,胡亂封官許願,可謂朝政日衰,奸勢日盛。昔日西京曾放縱王氏,佞臣執掌朝政,終於喪失天下。今不吸取前人過失,仍循覆車之軌,我怕秦二世之災難亦要降臨,趙高政變,或早或晚,亦會發生。近日奸臣牢修,製造黨議冤案,把前司隸校尉李膺、太仆杜密、禦史中丞陳翔、太尉掾範滂等逮捕入獄,牽連數百人。自去年關押至今,仍無證據。像李膺等忠心耿耿為國憂慮的人,就像曆史上輔佐君王的良臣,他們都受到奸臣賊子的誣枉,使天下寒心,海內失望。請陛下留神澄省,即時明白事理,明辨是非”。在奏疏中,竇武還規勸桓帝說:“臣聞古之名君,必須以賢臣輔佐朝政,才能使國家興旺,今朝內近臣尚書令陳蕃,仆射胡廣,尚書朱寓、荀緄、劉祐、魏朗、尹勳等,皆是國家的忠貞之士,朝廷的賢良輔佐。尚書郎張陵、媯皓、苑康、揚喬、邊韶、戴恢等人,文質彬彬,通曉國家典章。可謂京城內外,群才並列。而陛下卻重用那些貪婪小人,並委任他們為朝內心腹和州郡官員。這些人應貶斥罷黜,並立案追究,還應剝奪宦官們騙取的封號,追查他們無端誣諂他人之罪,平反冤獄,信任忠良,大樹正氣,製裁邪惡,使忠奸各得其所”。竇武將疏奏上後,又托病交出印綬,自願辭官,桓帝不許。由於竇武力諫,桓帝不得已才下令釋放“黨人”,遣歸田裏,但仍然將李膺、杜密等禁錮終身,不得為官。
竇武身為外戚,在營救“黨人”的過程中,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因此,在士大夫中享有極高的聲譽。人們為了盛讚那些不畏強暴的正直官僚士大夫的崇高氣節,分別為之加上三君、八俊、八顧、八及、八廚等美稱。竇武、陳蕃、劉淑被譽為三君。竇武為三君之首。從此,他的聲望在社會上愈來愈高。
永康元年(167年)冬,桓帝死,無嗣繼位。東漢自和帝時,就連續三代無嗣,安帝以肅宗之孫入立。衝帝、質帝皆為短命皇帝。桓帝為肅宗曾孫。桓帝在位二十年,曾三次立皇後,最後一位為竇皇後,三後竟無一嫡嗣。此外貴人數十,宮女百千,亦無一子。桓帝去世後,國中無主,竇皇後性急失措,隻好與父親竇武商議立嗣大事。竇武急召侍禦史劉倏,探詢宗室諸王中哪位最賢,劉倏回答:“肅宗玄孫解瀆亭候劉宏”這正隱合竇皇後之意。竇皇後當即下詔令,派劉倏持節偕同中常侍曹節與中黃門、虎賁、羽林兵千人,星夜馳往河間迎宏進宮,立為靈帝。靈帝此時年僅十二,竇太後臨朝,以其父竇武為大將軍,前太尉陳蕃為太傅,兩人與司徒胡廣共錄尚書事,掌理朝政。
竇武、陳蕃同心輔政,誌在除奸。但他們執政不久,權勢遠不如宦官集團,宦官勢力在宮內盤根錯節,根基極深。他們利用皇帝幼弱,左右朝政。宦官本是為後宮生活服務的人,在秦漢之前,不曾幹預政事。自西漢中期,武帝以中書宦官處理政務,從此開始了宦官參與政事的先例。西漢元帝時的宦官弘恭、石顯倍受皇上寵信,參與朝政,饞害忠直大臣。到東漢“中興之初,宦官悉用閹人,不複雜調他士”,出現了中常侍、小黃門等負責傳宣旨意的宦官職位,從此進一步擴大了宦官參政的範圍。東漢後期宦官逐漸形成了足以左右朝政的集團。竇太後雖臨朝,但日常生活一刻也離不開宦官。中常侍曹節精通宮內事務,素善逢迎,探得太後寵信,被封為長安鄉侯。靈帝有乳母趙嬈,曾隨帝入宮,宮中號為趙夫人,她性情狡黠,善揣人意,整日裏侍奉太後,語長論短,也贏得了太後歡心。還有宮內一班女尚書,也頗受趙嬈籠絡,她們常常複諂事太後,太後反皆視她們為好人。她們有所請求,無不允許,因此屢出內旨,封拜多人。漸漸竇太後有事也不與竇武、陳蕃商量,便即授命。大宦官曹節、王甫等趁機與趙嬈暗地串通一氣,朋比為奸,日夕營私,迷惑太後,控製年幼無知的小皇帝。他們暗中積蓄力量,向朝廷內外伸出一個個觸角,上勾下連,在宮內形成了一股邪惡的政治勢力。
為了剪除宦官勢力、振興朝政,竇武與陳蕃竭誠合作,他們“常有誅剪宦官之意,太傅陳著亦素有謀。”一次在朝堂上,陳蕃對竇武私語說:“中常侍曹節、王甫等,自先帝時操弄國權,濁亂海內,百姓匈匈,歸咎於此。……今不誅節等,後必難圖。”竇武頗為讚同,陳蕃當即以手推席而起,決心與竇武攜手鏟除宦官集團。他們征辟天下名人及黨人李膺、杜密、尹勳、劉瑜等人列於朝廷,與之“共定計策”。以竇武、陳蕃為首的新興政治集團,迅速崛起,使“天下之士,莫不延頸,想望太平”。一場重大的政治較量,在竇武與陳蕃的積極籌劃下,日益臨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