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乾隆的統治(1 / 3)

第七章 乾隆的統治

開篇語

愛新覺羅·弘曆(1711-1799年),雍正皇帝第四子,生於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敕封寶親王。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一月先皇崩逝,啟緘封秘密立儲之遺詔繼位,時年25歲。次年改元乾隆。乾隆在位六十年,在祖父康熙,父皇雍正兩朝的基礎上,奮發有為,勤於政事,政治上,繼續平定國內叛亂,抗擊外來侵略,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加強民族團結並大力整頓吏治。在經濟上,減免賦稅,興修水利,屯田墾荒。在文化上提倡漢學,編纂大量圖書。在其統治期間,我國是一個疆域遼闊、國力強盛、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把“康乾盛世”時期推向了頂峰。

公元1751—1784年 乾隆南巡

乾隆帝仿效其祖父康熙,於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1751年、1757年、1762年、1765年、1780年、1784年)先後六次南巡,以粉飾太平。每次南巡,自北京至杭州,往返四五個月,選經近6000裏,用船千餘艘、馬6000匹、騾馬車400輛、駱駝800頭。除了沿途興建了許多華麗的行宮外,各地方官為了投其所好,在他所到之處,造龍舟、建戲台、搭彩棚、鋪地毯,無不精心設計,爭奇鬥豔。而且互相攀比,一地比一地豪華,一次比一次鋪張,搞得地方上民窮財盡,怨聲載道。乾隆南巡在政治上維係民心,有利於鞏固國家的統一和加強滿漢的聯合,在經濟上推動了對河工、海塘工程的治理,文化思想上提倡了漢學並優容選拔了一批著名的文人學者。這是乾隆南巡主要目的和主要貢獻。

公元1757年 擊潰阿睦爾撒納

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被康熙擊敗後,他的侄子策布阿拉布坦在西北仍擁有很大的勢力,控製了新疆、西藏、青海等地,煽動這些地區的少數民族與清廷為敵。策布阿拉布坦死後,其子噶爾丹策零繼續統領其眾。乾隆十年(1745年),策零卒,準噶爾貴族爭奪汗位激烈,策零外孫阿睦爾撒納在清廷幫助下奪取汗位,不久又舉兵反清。二十二年(1757年),清軍分西、北兩路進剿,擊潰阿睦爾撒納。阿睦爾撒納外逃,病死於俄國境內。清廷派遣將軍、參讚大臣、領隊大臣率兵分駐伊犁等地,鞏固了對天山北路蒙古等族聚居地區的統治。原來隸屬於準噶爾的蒙古唐努烏梁海地區,也在這時並入清朝的版圖之內。清康、雍、乾三代平定準噶爾叛亂的鬥爭,維護了祖國的統一,挫敗了沙俄對我國西北領土的擴張野心。

公元1759年 平定大小和卓叛亂

和卓是波斯語的譯音,本是穆斯林對伊斯蘭教始祖穆罕默德後裔和伊斯蘭教學者的尊稱。新疆伊斯蘭教封建上層人物也自稱“和卓”。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大小和卓誘殺清朝將領,小和卓自立為巴圖爾汗,發動了反對清朝中央政府的叛亂。大小和卓指天山南路維吾爾族封建主瑪罕木特的兩個兒子布那敦和霍集占。他們號召各城起兵反清,一時協從的有幾十萬人,叛軍控製了天山南路的大部分地方。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乾隆帝派清軍進入南疆(天山南路)平叛。起初,清軍出師不利。但由於大小和卓殘酷地壓迫維吾爾族人民,“兵餉、徭役繁興,供給稍遲,家立破;及出亡,又盡其貲以行,民脂殆竭。”人民不堪其苦,紛紛逃亡,小和卓親自屠殺逃亡的士卒,也不能禁。清軍攻克庫車後,叛軍逃到阿克蘇,守城維吾爾族人閉門不納,小和卓隻得逃到烏什,同樣為烏什維族人所拒,又逃到喀什噶爾。大小和卓相約各守一城,大和卓守喀什噶爾,小和卓守葉爾羌。第二年,清軍兩路會師猛攻葉爾羌,大小和卓兵敗西逃。他們的部眾樹起大旗呐喊呼降,“降者蔽山而下,聲如奔雷。”霍集占兄弟帶著妻奴和殘兵三、四百人敗奔巴達克山區(今阿富汗東部)。清軍派人與巴達克當地部族交涉,不久,當地部族將他們殺死,屍首送歸清朝。在南疆人民的支持下,清軍終於粉碎了這次叛亂,清朝重新統一了新疆地區。不久,清政府設置伊犁將,管轄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鞏固了對西北地區的統治。

公元1771年 土爾扈特部回國

明末,土爾扈特部因與準噶爾部不和,被迫西遷額濟勒河(伏爾加河)下遊地區,後受沙俄控製,但他們始終不忘祖國。清初,積極和清廷進行密切聯係。從順治年間起,他們不斷派人到中國“奉表入貢”。康熙年間,清朝政府也曾派圖理琛等人,花了三年多時間,前往伏爾加河下遊看望這些遠在西方的同胞。由於不堪忍受沙俄的壓迫和奴役,土爾扈特人民於1761年發動了抗俄起義,遭到沙俄軍隊的鎮壓。到十八世紀六十年代土俄戰爭時,沙俄企圖把十六歲以上的土爾扈特人全部征兵。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一月,在其傑出領袖二十六歲的渥巴錫汗領導下,開始了返回祖國的鬥爭。他們長途跋涉,曆時半年,克服了惡劣的自然條件,戰勝了沙俄軍隊的尾追攔截,終於在六月末到達中國境內。乾隆帝在避暑山莊接見渥巴錫,舉行盛大宴會表示熱烈歡迎。對渥巴錫等土爾扈特首領給予不同的封爵,並將其部眾安置在準噶爾盆地一帶,歸伊犁將軍管轄。現在,承德“普陀宗乘之廟”中,豎有清高宗弘曆於公元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撰寫的兩個石碑——《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和《優恤土爾扈特部眾記》,就是當年留下的遺跡。渥巴錫組織土部人民重返祖國的壯舉,是正義的鬥爭,表現了堅忍不拔的愛國主義精神,其重返祖國對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做出了貢獻,渥巴錫不愧是一位民族英雄。

公元1774年 下達毀書令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清廷開設四庫全書館,訪求民間遺書以備采摘。次年即令:明末野史甚多,“必有抵觸本朝之語,正當及此一番查辦,盡行銷毀”。此後,多次嚴令各省督撫切實查辦違禁書籍,送繳北京。禁書的範圍亦漸擴大,不但明末野史筆記、文集、奏議中觸犯忌諱者俱被列為禁書,就連宋明人論遼、金、元事的著述,其“議論偏謬”者亦不免於查禁。各省查獲的違禁書以及四庫全書館從采進本中查出的“悖謬”之書,俱由翰林院逐部詳加審查,標明其中違礙字句,然後進呈皇帝,分別處理。有全部銷毀者,有部分銷毀者,有加以篡改者,亦有禁止刊行者。其中全毀之書不下三幹餘種,六七萬卷,其數量與四庫全書所收錄者幾乎相等。乾隆毀書之令遂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場浩劫。

公元1777—1783年 文字獄

在中國封建專製主義社會裏,專製統治者往往借“疑似影響之詞”,羅列罪狀,濫殺無辜,以達到消除異端,箝製思想,維護專製統治的目的。清代的文字獄,始於康熙,發展於雍正,到乾隆時期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乾隆時期,不僅文字獄定罪的範圍超過了康熙、雍正時期,而且案件數量也增至康雍兩朝合計次數的數倍。特別是乾隆查繳禁書期間,各類文字獄層出不窮,數量急增。從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到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在短短的7年中,見於記載的文字獄多達五十幾起。這是清代文字獄,乃至中國古代文字獄的空前高峰。清朝文字獄之盛是因為清先世曾臣服於明朝,入主中原之後,清廷對此段史事諱莫如深,因此,不僅將舊有史籍刊削、禁毀,而且對凡繼續編寫乃至收藏者,則以“大逆”之罪濫加誅戮。另一方麵,清初反清思想盛行,尤其是漢族士大夫,宣揚“夷夏之防”一類思想,對鞏固清廷統治極為不利。為了強化滿洲貴族的封建專製統治,對反清思想就勢必要用暴力加以打擊。文字獄的冤濫,遏製言論,禁錮思想,造成了“萬馬齊喑”的嚴重曆史後果;它極大地桎梏了學術思想的發展,助長了阿諛奉承、誣告陷害之風,是曆史發展中的濁流。

乾隆開棺戮屍

清代徐述夔康熙年間中舉,乾隆初年去世。他的《一柱樓詩》中有“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及“舉杯忽見明天子,且把壺兒拋半邊”等句,有人檢舉他說,“清風”指大清朝,“壺兒”指胡兒、滿人,有反清複明之意。乾隆大怒,下令開棺戮屍,徐述夔的兒子也被株連斬殺。禮部尚書沈德潛曾為述夔作傳,被奪去“文愨”的謐號,毀除禦賜祭葬碑,從賢良祠撤出牌位。後來乾隆又得知有人知道沈德潛代自己作過詩,由此更加恨之入骨。乾隆令人檢索沈德潛遺稿,《詠黑牡丹》一詩中有“奪朱非正色,異種也稱王”的句子,以為是罵清朝滿人為異種,奪去了朱明王朝,於是下令開棺戮屍。

公元1792年 英國公使來華

遲至十七世紀上半葉,英國第一艘商船才到中國,但由於它完成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最早,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最快,又控製了印度等廣大殖民地,所以在各國的貿易中已躍居首位,所以它急待打開中國的大門。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英國政府在其他資本主義國家支持下,首次派使臣馬戛爾尼以給乾隆祝壽為名來華,次年,乾隆在熱河行宮接見了馬戛爾尼。馬戛爾尼秉承主子旨意,提出了一係列的無禮要求,其中主要有:要中國增開舟山、天津等口岸,減低進口稅,給英商種種通商特權;要中國允許英使進駐北京,照管本國商務;要中國允許西方傳教士在各省自由傳教;甚至要求中國給其一片土地以囤集貨物,隻保留中國名義上的主權。這些要求,當即遭到中國政府的嚴厲拒絕。1816年(嘉慶二十一年),英國又派使臣阿美土德來華,再次交涉,結果這裏帝都未見到,便被趕出國境。

公元1793年 頒布《欽定西藏章程》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廓爾喀(尼泊爾)軍隊在西藏大農奴主舍瑪爾巴的勾引並在英國殖民者的指使下侵入後藏,攻日喀則,大掠紮什倫布寺。清廷立即發兵入藏,擊敗廓爾喀軍隊,五十八年,清廷頒布《欽定西藏章程》,再次對西藏的政治、經濟、軍事實施了重大的改革。章程規定“駐藏大臣辦藏內事務”,其地位“與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平等”;各級地方官及管事喇嘛,都歸駐藏大臣管轄,“事無大小,均應稟命駐藏大臣辦理”,他們的任命也“統歸駐藏大臣會同達賴喇嘛揀送,分別奏補揀放”;達賴、班禪和各呼圖克圖的靈童轉世時的“金本巴瓶掣簽”儀式,也要在駐藏大臣的監視下進行,然後再呈請欽定批準。此外還整該減兵組織,加強防務,並實施一些減輕賦役的措施。從此,西藏與中央政府的關係更加密切,社會秩序更加穩定。

公元1796年 乾隆內禪

乾隆帝繼位之初,曾經焚香告天,若得在位60年,即當傳位嗣子。為了此夙願,乃於乾隆六十年(1795年)集王公百官於勤政殿,諸公一同取出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之立儲密緘,宣示以皇十五子嘉親王永琰(立太子後改名顒琰)為太子,決定明年改元,並禪位於太子。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舉行內禪大典,於是顒琰即帝位。乾隆帝做了大上皇後依然操縱朝政。嘉慶四年正月,乾隆帝死,政歸嘉慶帝。乾隆實際掌權統治中國達六十三年四個月,不僅是曆代封建帝王執政時間最長的一位,也是歲數最大的一位,卒年八十九歲。但乾隆好大喜功,為人重奢靡,鋪張浪費,並自稱為“十全老人”。他在位後期任用和坤二十年。和坤是中國曆史上最大的貪官,致使這二十年間貪汙成風,政治腐敗,各地農民起義頻繁。清王朝開始從強盛走向衰敗。

社會生活

開篇語

社會生活包含的內容很廣泛,它涉及到與生產力水平相一致的諸多方麵,如飲食、服飾、住宅、交通、娛樂、宗教、節日等。透過某一時代社會生活的了解,可以補充、加深對曆史的理解,使曆史變得更生動。西周的社會生活上承夏商傳統,下啟東周秦漢,在繼承中有新的發展。

飲食

中國人自古就認為“民以食為天”。中國傳統的飲食及飲食習俗在周代尚處於形成之中。周以農業立國,農業生產盡管較前代有很大發展,但總的水平仍較低下,畜牧、園藝也欠發達,因此食物種類不算豐富,飲食的方式重於禮儀。周代的主食為黍稷稻粱,這些也是祭祀神靈的供品。稻粱則在貴族的宴席上才有,是比較珍貴的美食。後代人們熟悉的麥麻菽豆尚不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