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西周的建立
周人先祖的傳說
周部族的始祖後稷是與堯舜禹同時的人物。後稷,姬姓,名棄,意思就是被丟棄的孩子。棄的母親叫薑嫄,是有邰氏(今在陝西武功西)的女兒。相傳薑嫄一天與同伴們到野外去遊玩,忽然見到路上有一個非常奇怪的大腳印,薑嫄將自己的腳踩到了這個大人的腳印裏,她的腳踩上去後,感到肚子裏有了什麼東西似的,結果懷孕了。孩子生下來以後,薑嫄認為這個沒有父親的小孩會給自己帶來災禍,便將他丟棄,讓他自己慢慢地死去。一開始,她把孩子丟在狹窄的小巷子裏,好讓經過的成群牛馬把他踩死。但是眾多的牛馬穿過小巷子時,都小心地躲開了孩子,沒有一隻牲畜踩他碰他一下。於是薑嫄抱回孩子,又丟到了荒無人煙的深山密林中,正巧遇到密林中來了很多人。薑嫄又將孩子抱出山林,丟在河麵的冰塊上,這一次又從天上飛過來許多鳥落在孩子周圍,用毛茸茸、暖烘烘的翅膀覆蓋在孩子身上,為其驅寒。薑嫄看到孩子大難不死,認為他一定有神保佑,也就改變了初衷,將這個孩子撫養下來。因為曾經想把他丟棄,所以就給他起名字叫做“棄”。
棄從孩提時起,就喜愛種植麻、豆等農作物。他所栽種的麻類、豆類作物長得非常好。棄長大成人之後,能夠分辨土質的優良,能在適合各種不同農作物生長的土地上種植各種不同的莊稼,收獲的時候總能獲得很好的收成。周族的百姓們看到棄特別善於種莊稼,也紛紛學著他的樣子去耕作,都增加了產量。所以周族以善於經營農作而著稱於天下。
棄種植莊稼很有學問這件事就傳開了,後來傳到了堯的耳朵裏。堯便讓人把棄請來,任命他為管理農業的農官,教人民種田耕作,棄便將他種植莊稼的一套好辦法向各地區推廣。舜時,天降大雨,棄又參加協助大禹治理洪水的事業。大水退去後,赤地千裏,顆粒無收,棄又受舜之命幫助百姓種植百穀。剛參加了治水工程的棄,又踏上了廣闊的田野,教百姓耕種莊稼。
棄為管理種植黍稷的農官,所以人們又稱他“後稷”,我國以農立國,後世人們將他作為農神而長期奉祀。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一首專門歌頌後稷的詩《生民》,詩中唱道:
厥初生民,時維薑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後稷。……
《生民》記載了後稷誕生的神異,以及他成長的過程。他也由此成為中國人祭祀的主要神靈之一。
古公遷岐
公劉死後,到第十代時,古公亶父被擁立為姬姓部落的君主。古公亶父依然延襲著後稷公劉重視農業和治理部落的方法。姬姓部落的經濟因此發展較快。古公亶父為人謙和、善良,因而當時的政事穩定,百姓也安居樂業。
臨近的戎狄部落看到姬姓部落的富裕,漸起貪心。熏育戎狄公然對公劉所在的豳地大舉進攻,搶劫姬姓部落的財物,古公不得不把許多財物白白地送給這些“野蠻人”。但是這樣做並沒有換來豳地人民的安寧,反而使熏育人更加變本加利。古公部落的成員得知這些苛刻條件後,個個怒氣衝天,決心要與戎狄部落決一雄雌。他們紛紛到古公麵前請戰,古公麵對部下說:“大家推舉我做君王,為的是讓我能多為你們做些好事。眼前戎狄要發動戰爭,目的是想強占我們部落的土地和人民。你們在我管理下生活與在戎狄那裏生活有別嗎?你們如果決心要與戎狄拚一死活,難道不是為我而戰?你們當中有的人的父親,或兒子會戰死的,他們為我戰死,與我把他們殺死有何區別?我絕不忍心讓你們幹這樣的事。”古公便帶著部落人眾離開了居住多年的豳地。
古公一行爬山涉水,翻山越嶺。渡過了漆水和沮水(今陝西麟遊縣),爬過了梁山(今陝西麟遊縣東南一帶),來到岐山(今陝西岐山縣東北)下的平原,在這裏安營紮寨。岐山之陽自古就是一片水美土肥的地方。人們稱這裏為“周原”,傳說連苦菜生長在這裏也是甜的。古公向上帝和祖先舉行占卜,得到的是好兆頭。於是就在這裏建起房子定居了。從此,姬姓部落的人就被稱為“周人”。
古公亶父在周原上帶領人民開墾荒地,修築溝渠。古公亶父還命令官吏修建起一座座宗廟和宮殿。在宗廟和宮殿的外圍又壘起堅固的城牆。古公亶父廢除了戎狄的一些習俗,設立了司徒、司馬、司空、司土、司寇等官位。這樣,周人向階級社會大大邁進了一步,而古公亶父便成了這個新生國家的君主。
由於古公亶父遷到周原,使這個原來野獸出沒,到處荊棘叢生的荒野,變為人口興旺,土地肥沃,莊稼豐碩的美好樂園。周部族也日益強大。所以《詩經·大雅·綿》說古公之後,周人強盛,“虞芮質,厥成,文王蹶厥生。予曰有疏附,予曰有先後。予曰有奔奏,予曰有禦侮”,從而形成西方一支強大的力量。
文王求賢
周族日趨強盛,引起了商王朝的恐懼。以致商王文丁借故將周部族首領季曆殺死,季曆的兒子姬昌繼承了王位。姬昌被封為西方諸侯的首領“西伯”,後人又稱文王。周與商王之間是一種隸屬關係。文王一方麵繼承後稷、公劉的治理方針,努力發展農業;一方麵按照古公亶父、季曆的辦法,努力把周國治理強大,以報商王朝的殺父之仇。在治理朝政時,牢記古公亶父的遺訓,廣為招賢納才,對有真才實學的人倍加敬重,甚至中午飯都來不及吃好,一沐而三握發,一飯而三吐哺,也要招待“賢才”。不少的人聽到周文王廣求“賢才”的消息都紛紛跑到周國歸屬於他。
這時,商王朝的大臣崇侯虎把周人聚集人力、物力準備反商的情況報告了商紂王。商紂王聽後十分惱怒,馬上把周文王抓來,關在羑裏(今河南湯陰縣北)。周文王手下想出了一條妙計,把美女、好馬和大量的財寶奉獻於紂王,以示周國對商朝的忠誠順從。貪婪的商紂王果然中計,釋放了文王,還賜給他弓、矢、斧、鉞等儀仗,授與文王對小國有自行征伐的權力。文王出來後,對商紂王更加仇恨,加強了早日複仇的信念。他為了能找到輔佐周國討伐商紂王的人才,不惜餘力。
一次,文王出去打獵,在渭水的南岸看到一個垂釣的老者。他與這個白發蒼蒼兩鬢斑白的老人交談,愈談愈投機。那老人滔滔不絕地談論治國安邦的精辟見地,使文王意識到他正是自己需要的賢才。周文王興奮地對老人說:“像你這樣有本領的人,我們老太公望盼好久了!”自此後,把這個老者稱為“太公望”。周文王把他請上了車子,與他一同回到王宮,封他為專理軍事的太師。這位老人姓薑,名尚,字牙,又叫薑子牙。他老家住在東方,祖先在舜時當過大官,曾與禹一起治水,立過大功,被封在呂,所以又姓呂。到夏朝後,呂姓子孫逐漸分化,很多成為窮人,呂尚家裏也很窮。他年輕時,為了維持生活,在商都朝歌宰牛賣肉,後又到孟津開酒鋪。在商朝徒有才華,沒有施展之地。轉眼已成為七十多歲的老人,但還存有一線希望,想找到用武的機會。當聽說西方的周文王廣求賢德,便每天在岐山西南渭水支流的一條小河釣魚,等待著能碰見周文王。自周文王得到呂尚後,事事與他商量,用各種計謀動搖商朝的統治基礎。周文王不僅加強本國的治理,還與周圍各小國聯盟,使虞、芮等小國都歸屬了周朝。同時又對西麵的一些少數民族大舉征伐,吞滅了犬戎和密須(今甘肅靈台),消除了周國的後患。緊接著東渡黃河,滅了黎國(今山西長治西南),又攻占了邢(今河南沁陽),從邢又回師滅掉了商西部重要的同盟國崇,抓到大批俘虜。在不斷的對外戰爭中,周國不斷強大,經濟上也有很大發展,並在灃水西岸修建了豐京(今陝西長安西北)。從此後,天下三分,周文王占其二,政治、經濟、軍事等力量大大地超過了商王朝,一步步向商都朝歌逼進。
文王衍《周易》
《周易》也稱《易》,漢代人通稱為《易經》,是一部有關古人卜筮的書籍。它是中國儒家典籍,被稱為六經之一。“易”字,一說為“簡易”之義;另一說為“變易”之義;而“周”字,有人認為,它是指周代人的筮法,也有人認為它是指周遍之易,即探求普遍的變易法則。漢代人所說的《周易》包括經傳兩部分,傳是對經的解釋。關於《周易》的成書,過去傳說伏羲畫八卦,周文王將八卦推衍為六十四卦。現在比較流行的說法認為,《周易》是古代卜筮長官長期積累的卜筮記錄,它成書的時間大約在周代初期。《易經》的具體內容,是由八卦推衍為六十四卦的兆象符號(即卦圖)部分和六十四卦卦名、卦辭,以及384爻和爻辭語言部分所組成。卦圖的結構,主要由稱作陽爻和稱作陰爻兩個基本符號組成,三行一組排列而成八個“經卦”,即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又由八個經卦兩相重疊組合成六十四個“重卦”,如乾卦、坤卦、屯卦等。這些卦象是用來占卜,判斷吉凶的主要依據,它們各有卦辭、爻辭加以說明。卦辭和爻辭的內容大致可分成三類:一類涉及自然現象的變化,一類是講人事的得失,另一類則是判斷吉凶的辭句。《易經》雖屬卜筮之書,但在其神秘的形式之中蘊含著一些合理而深刻的思維和觀念。八卦的製作,原是自然界物質現象概括的象征。現在易學學者普遍認為,易卦中的陽爻和陰爻兩種基本符號的最初含義是來源於一、六、七、八等幾個數字。中國曆史上最早反映陰陽的觀念,就是通過《易經》的卦爻所表現。八卦象征著由陰陽構成宇宙物質世界的八種基本成分,而萬物都是由它們衍生而來的。可見,《易經》中蘊涵了樸素唯物論和無神論世界觀的萌芽。《易經》的六十四卦由三十二個對立卦組成,這反映了古人從對自然與社會矛盾運動的長期觀察中,萌生了對立統一的思想,體現了中國古代辯證法思想的萌芽。因此,《周易》在中國哲學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殷紂王的暴虐
商朝帝乙的長子叫啟,由於他不是王後所生,因而不能立他為太子,隻能稱庶子。帝乙的小兒子叫受,為王後所生,稱為嫡子。帝乙原打算立啟為太子,但朝中太史官極力反對,說這是“嫡庶”不分。帝乙隻好立受為太子。封長子啟於微(今山西潞城東北),後人稱他為“微子啟”或“微子”。
古時,受、紂二字同音,所以稱受為紂王,又稱商紂王或殷紂王。紂長得又高又大,聰穎多才,勇智超群,能赤手與猛獸搏鬥。且善辯能言,因此他恃才傲物,從不聽臣僚們的勸諫。帝乙兩次率兵征伐人方,雖然沒有徹底打敗人方,但使商朝的東南部得到暫時的安寧。由於征服了盂方,又使東部地區的矛盾大大緩解。紂繼位後,貪圖享樂,揮霍無度,整日與美女在一起,常常徹夜嗜酒尋歡。王室中的貴族都紛紛效仿,也隨之恣意奢靡。有的諛臣為了討紂的歡心,還時常向紂提出各種玩樂的方式。紂嫌商都(今河南安陽小屯村一帶)遊樂的地方少,被曆代祖先的宗廟和自盤庚後代各王的陵墓所占,再加之每年中都要有不少祭祀活動,於是紂下令在商都朝歌以南(今河北南淇縣)建起離宮別館。在商都以北的邯鄲(今河北邯鄲市)沙丘(今河北平鄉東北)修建了南北長二百多裏的林苑亭台。在沙丘又營建一個很大的苑囿,裏麵飼養了禽獸,種植下果木,供他打獵圍捕。
紂王性情殘暴,不僅反對他的人,就是向他提出善意勸諫的親信臣僚,也要一律施以重刑。輕者終生殘疾,重者全家喪命。東夷部落由於不願忍耐紂的暴行,便起來反叛商朝,紂王大怒,決定征伐東夷。大量的軍事費用,使百姓的生活更悲慘。對鄰近的一些諸侯國,紂王采取威逼的政策,從糧食、牛、羊五畜,到珠寶玉器,無所不取。在商王朝沁陽(即依)田獵區旁有個小屬國有蘇(今河南武陟東),因地小人稀、物產也不豐富,進獻紂的貢賦總有欠缺,紂便認為有蘇在故意反商,就派人去征戰。有蘇無力抵禦,又深知紂喜歡美女,隻得從族人中挑出一個叫妲己的美女獻給紂,以求寬容。紂見妲己生得漂亮,心情一下好轉,才撤兵免貢。
紂伐有蘇氏後,各屬國不敢抗貢,人方是東夷中的一個方國,是紂征伐的主要目標。紂率領上萬商軍向東夷進攻。紂又下令東方各諸侯國出兵助商伐東夷。在這龐大的征戰隊伍中,有一支用象組成的隊伍,這些象被捉來,經飼養馴服後,用做馱運工具,征戰時還可當做進攻敵人的“武器”。東夷各部落經不起商軍的攻打,幾次戰役後,被商俘虜不少士兵,東夷隻好投降。紂為了保持東夷的長久安寧,留下商軍駐守。由於大批商軍的留守,朝聘往來頻繁,從經濟、文化上都加速了東南地區的開發。紂也得到一段短暫的安泰。但同時在各諸侯國中也種下了不滿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