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森林9
(二)森林培育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40年來,中國森林的培育和保護雖然取得了前述的一些成績,但也存在許多問題。中國森林資源本來就少,新中國成立後,國家計劃內采伐木材十幾億立方米,為社會主義建設和改善人民生活,作出了重要貢獻。森林大麵積采伐,加上亂砍濫伐、毀林開荒和森林火災的毀壞,主要林區的可采資源顯著減少。新培育的中幼齡林,多數林分質量差,生長率低。相當多的地方造林沒有很好地開展起來,光山禿嶺麵貌沒有多大改變。城市綠化水平也還較低。總之,對森林資源破壞嚴重,砍得多,造得少,消耗過多,培育太少。
現就主要的問題作一分析,其中提到的某些地區的情況,現在可能已經發生變化,甚至已不存在。但是,整個造林營林和森林資源保護上的問題,就是這樣積累而成的,經驗教訓應該記取。
1.造林速度緩慢,質量很低
新中國成立後持續開展了植樹造林運動,投入的勞力和時間確實不少。但是由於在大多數情況下,隻把造林看作是挖坑栽樹的簡單勞動,而沒有注重科學造林,造林缺乏科學的規劃設計,或者由於樹種選擇不當,栽植時不講究質量,造林不能成活;或者造林後缺乏必要的檢查驗收製度和撫育保護措施,受到人為的和牲畜的破壞,因而年年造林不見林,即使成活了也生長不良,不能成林,還有許多地方造林不育苗,購買苗木由於長途運輸損傷、失水,造林成活率很低,甚至全部報廢。由於造林質量差,造得多,成活得少,成林成材得更少。據各省、區逐年上報的數字,到1976年累計造林麵積為8666萬餘公頃,而1973~1976年全國森林清查結果,實際保存的人工造林麵積隻有2800萬公頃,僅占統計數的32%。全國還有相當多的地方,沒有很好地開展造林,光山禿嶺綿綿,荒灘赤地連片,缺林少樹的狀況沒有改變。因此,目前全國仍有8000萬公頃宜林荒山荒地沒有造林。
由於造林質量低,加之幼林撫育管理工作跟不上,在保存的現有林地中有相當數量的林分生長不良。以杉木林基地造林為例,據浙江省林業廳勘察設計隊1983年對該省20個縣、228個公社1977~1979年的杉木林基地造林檢查結果表明,除與驗收上報麵積有15%的虛數外,在保存的11萬公頃幼林中,生長好的一類林(平均年高生長05米以上)占184%,生長比較好的二類林(平均年高生長04~049米)占541%,生長差的三類林(平均年高生長04米以下)占275%。就全部杉木林基地造林情況來說,大約有20%強的林分能夠較快成林成材,還有50%需要大力撫育才可望成林成材,有近30%是“小老頭樹”或需要重新造林。北方幹旱地區營造的楊、榆等樹種人工林,有不少長得很好,但“小老頭樹”也有相當數量。如山西雁北等地有些楊樹林,一二十年生的一般隻有3~4米高,並且呈現梢枯皮黑的狀況;有的甚至隻有1~2米高,生長已經基本停止,很難長大成材。
培育森林的另一個方麵是采伐跡地的更新造林。至80年代初,跡地更新造林約占計劃內采伐麵積的80%,尚有130餘萬公頃的跡地沒有更新造林。這些沒有及時更新的跡地中,有一部分由於開荒和濫牧,已經變成岩石裸露的光坡,有的由於沼澤化,變成了沼澤地,使原有的林地縮小,更新造林的質量也不夠理想,人工更新造林的保存率,除福建、江西兩省及吉林大興溝、臨江林業局,黑龍江穆棱林業局等少數省份和企業單位外,一般的隻有40%~50%,其中大興安嶺林管局所屬各采伐企業的保存率僅有20%。人工更新的樹種多數比較單純,形成單一的針葉純林,因而引起森林病蟲害的滋生和蔓延,有些人工更新的中幼齡林生長不良,難以很快成林成材,天然更新的跡地,除去大興安嶺仍然保持以落葉鬆為主的林分外,不少地區原有的針葉林已被闊葉樹種所更替。
2.亂砍濫伐、毀林開荒、毀壞植被
長期以來,中國森林資源、灌草植被受到嚴重破壞,其中破壞性最大的是亂砍濫伐、毀林開荒。由於曆史的原因,新中國成立後,從1958年起到80年代初,形成全國性的亂砍濫伐就有三次。在1958年大的毀林影響下,原有的護林製度和護林公約有的失去作用,有的幹脆廢弛,加之法製不嚴,對一些毀林案件未能依法處理,因而形成有章不循,有法不依的混亂局麵,亂砍濫伐長期不能製止,違法毀林事件不斷發生,偷砍盜伐現象時有出現。毀林開荒、刀耕火種,本來是中國一部分地區沿襲的落後耕作方式。由於違背自然規律,在山區、林區也片麵貫徹執行“以糧為綱”,導致毀林開荒普遍發生,毀林開荒種糧竟成了某些地區用來增加糧食生產的方法,長期不能製止。大麵積毀林的結果,造成生態失調,水土流失加劇,各種自然災害頻繁,陷入越墾自然條件越壞的惡性循環之中。
據有關資料說明,四川省50年代初期森林覆蓋率在19%以上,1958年以後由於亂砍濫伐、毀林開荒等破壞,到1962年覆蓋率下降到9%。又據盆地東部和南部的宜賓、涪陵、萬縣3個地區19個山區縣的調查,1975年森林麵積較新中國成立初期減少80多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由30%下降到10%強。因此,1981年四川遭受特大洪災,固然有大氣環流形成短期集中降雨的自然因素,但長江上遊森林減少,涵養水源能力減弱,水土流失嚴重,造成江河水位陡漲。不能不是一個重要的直接原因。
這種破壞森林的情況,在其他省、區也很嚴重,如廣東省從1978年冬至1980年,破壞森林麵積46萬多公頃,損失木材900多萬立方米,約占全省可伐林木蓄積量的1/6。雲南省西雙版納州的猛臘、景洪、猛海三縣。1959年有原始森林70多萬公頃,由於刀耕火種、毀林開荒,使森林麵積銳減,到1973年減為65萬多公頃,1980年又減為54萬多公頃,1959~1973年的14年中,平均每年毀林4600公頃,覆蓋率減少024%;而1973~1980年的7年中,平均每年毀林158萬公頃,覆蓋率減少082%。如果這樣下去,西雙版納寶貴的原始森林資源,隻要34年時間就會化為烏有。黑龍江省三江平原,1968年以來由於毀林開荒,毀掉寶清縣森林的1/4,蘿北縣森林的1/3,綏濱縣森林的1/3。這個地區的雞西市,1963年森林覆蓋率為81%,到1976年就減少到34%。
3.采伐管理混亂,造成過量采伐
中因森林資源少,對森林采伐本應嚴加控製。但是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對木材的需要量大,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不得不多采一些木材;同時現行的采伐管理體製混亂,造成采伐難以控製。
第一,采伐計劃不能統一掌握,產銷分開經營,柴炭、木柄、木棍及竹木製品,由供銷、輕工、外貿、鄉鎮企業等部門自找對象,自行采購。這種多頭經營管理體製,就形成“一把鋤頭造林,百把斧頭砍樹”的混亂狀況,助長森林的亂砍濫伐。據貴州省反映,1981年就有20多個省、市、自治區的900多個單位進入該省林區收購木材,因而加劇了亂砍濫伐。廣東省老林區懷集縣,直接到產區收購木材的部門和單位多時曾達22家。
第二,各級地方政府計劃外采伐不加限製。據1973~1976年資源清查說明。中國年消耗森林資源2億立方米,其中計劃內和計劃外采伐各占1/3,其餘1/3用作燒柴。
第三,就全國而言,國家投資開發的林區,目前隻集中在長白山中北部、小興安嶺、大興安嶺北部的局部、川西林區的北部、雲南林區的一些局部以及白龍江和秦嶺等地,並且由於在投資上隻考慮木材生產,而未能從合理經營森林的全局著眼,新建企業未按原設計修建林場和道路,因而限製了采伐合理鋪開。這樣的結果,造成已開發林區負荷過大,森林采伐量大大超過生長量,導致可采的資源迅速減少,有的甚至瀕於枯竭。如黑龍江伊春林區,1950年森林蓄積量為41億立方米,到1978年已減為24億多立方米。
4.森林火災頻繁,病蟲害嚴重
中國森林防火工作,盡管年年在各地堅持不懈地開展,近年來森林火災的發生次數也有所減少,但總的來說火災的損失是嚴重的。以1950~1979年為例,全國平均每年發生森林火災的成災麵積約35萬多公頃,相當於同期全國造林保存麵積的1/3。其中1966~1977年,共發生森林火災11萬多次,平均每年發生9000多次,燒林麵積666萬多公頃,平均每年燒毀森林66萬多公頃。
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一方麵由於機構不健全,監測、預報和防治技術跟不上,另一方麵中國人工林的比重越來越大,而且多為純林,經營水平較低,所以森林病蟲害不僅種類多(危害生產的約150種),分布廣,危害也十分嚴重。某些年份發生病蟲害麵積在600萬公頃以上,約占當時人工林保存麵積的1/4。其中,僅遭受鬆毛蟲危害的鬆林,即有260多萬公頃。按成災麵積一半計算,約減少林木生長量370萬立方米。山東省前些年因鬆幹蚧為害,被迫砍掉鬆林2萬多公頃。浙江省嘉興地區曾因受到竹螟危害而損失毛竹420多萬棵。大興安嶺由於落葉鬆花蠅等危害,使落葉鬆種子大量減產。此外,河南省平原地區榆蘭金花蟲,陝西、甘肅、寧夏等省、區黃斑星天牛等蔓延為害,都嚴重影響了林木生長。
5.森林經營水平低,林木生長率低
中國森林普遍缺乏科學的經營管理,森林多的林區多數沒有進行森林撫育。西南林區的大部分,大興安嶺林區的一部分,由於曆來沒有建立森林的經營機構,森林隻能處於自生自滅狀態。在已經建立了林業企業的林區,也有一半左右的麵積沒有建立林場,森林仍然無人管理。正在采伐的林場,至多隻能按時完成跡地更新,一般也無力進行撫育性采伐。大部分人工幼林和一部分天然幼齡林中,都存在林分過密問題,有的因為沒有疏伐,林木十分擁擠,大部分處於嚴重被壓境地,影響生長,並使林分狀況不穩定。有的在林分改造時,采伐強度過大,破壞了林相。中齡林一般是林木生長高峰時期,但目前中齡用材林中有950多萬公頃亟待撫育間伐,而實際每年撫育間伐隻有100多萬公頃。對近期不采伐的中、壯林和過熟林,由於不進行疏伐、生長伐或衛生伐,也影響了材積生長率和加重了自然枯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