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包玉剛看海的少年1
一位少年站在窗前浮想聯翩,因為他前些日子跟隨父親去了一趟海邊的港口。在那裏,他被來來往往的大船吸引住了,比他想象中大得多的船和無邊無際的大海總是在他腦海中揮之不去。
這位少年的房間有一扇窗戶,窗戶外麵有大片的稻田,而稻田的那邊有一條江,一直通向大海。江上的貨船匆匆駛過,並不時發出陣陣汽笛聲。這一切深深地印在少年的腦海中,他那烏黑發亮的眼睛一直凝望著遠方就證明了一切。
少年突發奇想,如果以後當一個船長,駕船周遊世界,那該有多好啊!
幾十年之後,他真的乘著船環遊世界,但不是當船長,他擁有著世界上最大的船隊,他成了一個船王。
沿著少年的夢想,踏著船王的足跡,我們去追求他那不平凡的一生。
祖父光明磊落
光陰茬苒,日月如梭,轉眼到了清朝光緒年間,寧波鎮海鍾包村出了一名讀書人,叫包奎祉。這個人潛心讀書,隻望一朝高中,怎奈數次參加科舉,仍是榜上無名,於是以行醫為業。行至溫州,開始做起絲綢生意。由於包奎祉是讀書人出身,家底並不殷厚,做的也隻是小本生意,幹了一段時間,也沒賺多少錢。直到有一件事改變了他的命運。
有一天,包奎祉路經天台,見天色已晚,便與挑夫到客棧住宿。客棧裏住的大多數是趕路人和生意人,第二天天還沒亮,他們就吵吵嚷嚷地起床趕路了。包奎祉被吵得睡不著,也和挑夫早早出門。
一路上倒也平常,天色見晚時,照例是到客棧投宿。
疲倦的包奎祉打開包袱,赫然發現自己的衣服,變成了綾鑼糸羅緞,還加著五千兩白銀的銀票和二百兩紋銀。他以為挑夫貪心而拿了別人的東西,當即責問挑夫,挑夫委屈地說:“我們走時,房間裏就剩這麼一包了,我又怎麼知道不是你的呢?”
包奎祉不作聲了,挑夫說得也有道理。他又翻一遍包袱,想找到地址之類的東西,卻沒有發現蛛絲馬跡,他心急如焚,顧不得旅途勞頓和路程遙遠,立即返回原來那家客棧。一打聽,才知道失主曾回來尋找,但已不知去向。他等了三天,仍不見有人來取,而自己再等下去生意就做不成了,隻好在客棧的牆上寫下了認領地址。
事情整整過了一年,失主又路過此地,也該他有福氣,他又投宿在那家客棧,見到了牆上包奎祉留下的“招領物啟示”,這位失主做夢也沒想到會碰上這麼一個好人,於是親自登門拜謝,並要留下二百兩白銀作為酬金。但包奎祉並不要錢,他認真地對這個從事木材生意的失主說:“不是我的東西,我怎能拿呢!這是我一向做人的原則”。
木材商人深受感動,於是邀包奎祉一起做生意。從此包家日漸興隆。
這位包奎祉就是包玉剛的太祖父。
中國人有個傳統,賺到錢以後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買地置業,包奎祉也不例外。做木材生意賺到些錢後,他便回家建了一幢五間二弄一堂的新房。
這是一座坐北向南的樓房,從遠望去頗有雄踞一方的味道,房的南麵和西麵是寬闊的稻田,東麵和屋後都是鄰家低矮的小房。這幢新房的落成不知引來多少羨慕的目光,一時間成為鄰裏議論的中心。
許多年以後,包玉剛就出生在這間新房裏。作為太祖父的包奎祉,不僅為子孫留下了一間大的房子,也留下了要清清白白做人的道理。這也是最重要的財富之一。
玉剛出世,天資聰穎
一九一八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國的失敗而告終,然而,勝利的氣氛絲毫未能影響古老的中國,當時的中國陷入了軍閥割據的混亂局麵。
江南名城寧波依舊是老樣子,商旅匆匆,繁忙如初。
離寧波城不遠處有一個鎮子名叫鍾海,裏麵有個鍾包村,據說是宋代名臣包拯後代居住的地方。包玉剛之父包兆龍秉承父業,在湖北漢口開了一家鞋鋪,因此在外麵做生意的時間比呆在家裏要多好幾倍。
一九一八年農曆十月十三日,寧波已進入了冬季,包兆龍匆匆從漢口趕回寧波。兩天前,他接到妻子捎來的信,說快要生了。
此時的包兆龍,已有一子一女,但對於將要降生人世的孩子,他仍有著一種渴望和慈愛。
那天晚上,包兆龍焦急地在屋裏走來走去,等待孩子的降生。
此時窗外寒風呼呼,屋裏卻溫暖如春,燭光明亮。
隨著一聲清脆響亮的啼哭聲,接生婆滿麵笑容地跑出來對他說。夫人生了一個大胖小子!是個兒子!包兆龍更加高興。在封建社會裏,兒子被看成傳宗接代的象征。包兆龍想,生個兒子,日後自己的生意就後繼有人了。他令傭人把孩子抱出來,隻見這嬰兒虎頭虎腦,眼睛又大又亮,一陣憐愛之情油然而生。
給他取個什麼名好呢?包兆龍一眼瞥見桌上的燃燒的蠟燭,有了,就叫“起然”吧。
包兆龍雖是一介商人,但由於早年在私塾念過書,受過中國古典文學的教育,古文水平甚為了得。他為次子取名“起然”,自有他的深意。
“起”字是包家的輩號,有“永不停頓”之意,“然”字通“燃”,表示火在燃燒,兩字喻意這個新誕生的小生命,將會像一團火那樣越燒越旺。舊時人們還時興取表字,包兆龍於是賜起然表字“玉剛”,希望他長大成人後潔身自愛,剛直不阿。
包玉剛的母親後來還生下了一子三女,他總共是七個兄弟姐妹。分別是三男玉書、玉星,四女愛菊、美菊、素菊和麗菊。包兆龍希望子女都像白玉一樣無瑕,像菊花一樣高潔。
由於包兆龍跟隨其父在漢口做生意,在家的時間並不多,即便如此,他也從未放棄過對子女的嚴格要求。
那時的包家在當地算是比較富裕的,包兆龍決定讓子女接受在當地被認為是最好的教育。他把包玉剛和包玉星送進了以教學質量優良而聞名的葉氏中興小學讀書,為兒子們打下了紮實的文化基礎。
玉書、玉剛、玉星三兄弟自小天聰穎悟,深得祖母和母親疼愛,包玉剛更是以勤奮好學、誠實穩重而受到學校老師、同學和鄉親的讚揚。童年的包玉剛除了上學讀書,最喜歡的就是去看大海、去看船。
寧波地處東海之濱,在餘姚江和奉化江彙合為甬江的三江兩岸,簡稱為甬。東北和鎮海交界,西麵和餘姚、慈溪接壤,南麵和鄞縣毗鄰。
江南名城,地理條件優越
寧波市是浙江省最大的港口城市,曆來就是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之一。早在兩漢、三國時期,舟船出海多從這裏出發和歸航。唐代時,它就與日本、朝鮮、柬埔寨、越南、泰國等許多國家有通商往來,是當時我國對外貿易的中心。明清之際,海運更遠及歐洲,商賈往來頻繁,成為全國的重要商埠。鴉片戰爭以後,根據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的規定,寧波成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外國侵略者在江北設立領事館和洋行,傾銷洋貨,曾一度使寧波得到畸形的發展和繁榮。
寧波市內有一條江廈街,在唐宋年間就是手工業的發源地,到了明、清時更成為一條繁榮的街道,裏麵有許多古建築,也有許多工藝品,是商販雲集的場所,也是外出做生意的寧波人心目中家鄉的驕傲。每當月圓思鄉之時,寧波人便會感歎“走遍天下,不如寧波江廈”,它與“山西派”、“潮州派”、“福建派”一樣,都是曆史上著名的幫派,並且一直沿用至今。
此外,寧波人素來還有飄洋過海經商的傳統。據有關資料表明,現在海外的寧波籍人士約有三十多萬人,在海外商界也形成實力雄厚的“寧波派”,其中不少為商界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