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財理(1 / 3)

第一章 財理

半個世紀前,有父子兩個猶太人漂泊到美國休斯敦做銅加工生意。

一天。老子問兒子:“一磅銅的價格多少?”兒子答:“35美分。”“對。”老子說:“全得克薩斯州都知道每磅銅價是35美分,但我們應該說3.5美元。你試著把一磅銅做成門把手,看看是不是價格該成3.5美元。”

父親死後,兒子獨自經營銅器店。他用銅做銅鼓、做奧運會獎牌,他能把一磅銅加工升值賣到3500美元。他就是麥考爾公司董事長。

◆一般而言,向往、追求財富隻要合法就無可非議,甚至還是值得稱道的。君不聞聖人雲:‘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嗎?

◆想發財是人的正常欲望和行為,而能否發財或能否發大財卻不是人人都做得到的。

◆為什麼陶朱公能“三散財”而立馬又能“三聚財”?為什麼沃爾瑪能成就他的財富神話?為什麼很多人拚搏一生,到頭來仍是兩手空空?

◆為什麼?為什麼?你明白其中的道理嗎?

人——世界最令人羨慕公司的戰略核心

權威的美國《財富》雜誌每年都要評出全球規模最大的500家公司。進入這500強現已成為中國企業努力奮鬥的目標之一。如果說所評出的500家大公司更偏重於“量”的話,那麼“最令人羨慕公司”則主要偏重於“質”。從這一組名單中,我們不難看出世界上各行各業超級大公司的發展走向。

《財富》雜誌為“最令人羨慕公司”設計了九項評價標準。它們是:創新能力、綜合管理質量、長期投資價值、對社會和環境的責任感、吸引和留住人才的能力、產品及服務的質量、金融信譽、使用公司資產的智慧,以及全球化經營效率。按照這九項標準逐項評分,最後評出各個行業的名次,居前列的自然就榮獲“世界最令人羨慕公司”的美稱。全球各行各業的“狀元榜”名單如下:

飛機製造業:波音公司;

航空業:英國航空公司;

飲料食品業:可口可樂公司;

化工業:杜邦公司;

商業銀行業:摩根銀行;

電腦及辦公設備業:微軟公司;

電子及電氣設備業:通用電氣;

工程及建設業:福陸公司;

食品業:通用食品公司;

工農業設備:卡特彼勒公司;

郵政速遞業:聯邦捷運;

金屬及金屬製品:努爾克爾公司;

汽車業:豐田汽車公司;

石油精煉業:英荷殼牌;

製藥及保健業:輝瑞公司;

保險及多樣化金融業: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

香皂及化妝品:寶潔公司;

科技、攝影及控製設備:3M公司;

電訊業:SBC通訊公司。

通用電氣公司總裁傑克·威爾奇對此有一名言:我們能做的一切,就在於把寶押在我們選擇的人身上,所以我的全部工作,就是選擇合適的人才。他的確是身體力行:通用電氣公司500名高級職位的應聘者,他都要親自麵試。據了解,“世界最令人羨慕公司”中,大部分公司在人才方麵的做法都與之類似。歸納起來,這些公司的主要做法有:

※高層領導對製訂的規劃態度認真,嚴格執行,並要求每個人都要這樣做。

※成功可吸引最傑出的人士,而最傑出的人士又能保持成功。正如英特爾公司總裁所雲:人們把我們看做市場的先鋒、成功者和出盡風頭的人物,他們也想成為其中的一員。

※視專業開發為一種投資,不是無足輕重的日常工作。英特爾公司去年把銷售額的6%用於其內部大學,所有高級經理每季度都要參加一定量的教學工作。

※隻要有可能,盡量從內部提拔人。所有最令人羨慕公司都不是為某一職位,而是為某一專業雇人。在花旗銀行,人才儲備計劃隨時保持與全球範圍內10000名雇員的跟蹤聯係——了解他們現在做什麼,繼續工作需要什麼技能,公司內哪些職位對他們更有利等。花旗銀行的人事部經理稱,這項計劃對銀行全球發展“生死攸關”。

※重獎績優者。在這些“最令人羨慕公司中,職工們獲得股票、期權及紅利的比例比一般公司高得多。”如聯邦捷運公司和英特爾公司所有雇員都有獲取資格。所有“最令人羨慕公司”更注重對員工長期工作的評價,而不是短期。

※“最令人羨慕公司”另一做法是,檢測工作人員的滿意度。如英特爾公司每兩年向職工抽樣調查一次,以確認他們是否覺得“所得恰是所想”。

幾乎每個公司都聲稱,它所雇用的人是最重要的資產,但隻有“最令人羨慕公司”似乎才真正理解了這句格言的含義。

“傑出的企業將其企業文化視為資產”。沒有哪個人能獨臂支天,隻有發現、培養和留住傑出雇員才是企業的根本。由於創新與留住有朝氣的一流人才密切相關,因此它也被普遍看重。

在創新方麵最傑出的是迪斯尼公司,“我們每五分鍾推出一項新產品——一本書或一部電影或其他產品——每一項都是優秀的,我們的目標是每一次都做得更好;但是我們真正的產品是管理人才。我們的一切所為都在於此,為了它,我們可謂“目不轉睛”,沒有人才,你什麼也得不到。

把賭注押在人身上

通用電氣公司總裁傑克·韋爾奇說:“我們所能做的是把賭注押在我們所選擇的人身上。因此,我的全部工作便是選擇適當的人。”韋爾奇沒開玩笑。他親自一一接見所有申請擔當通用電氣公司的500個高級職位的人。在世界上最令人欽佩的公司中,很少有哪家公司的老板能做到這一步。我們的調查發現,推斷某公司總的經營狀況最可靠依據是他吸引並留住人才的能力。

《財富》雜誌同全球性谘詢公司海氏集團一起作了一次調查,看看各大公司用人和職業培訓方麵有什麼共同之處。結果發現,這些大公司有七個共同點:

(1)這些最令人欽佩的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認真對待述職報告,並且期望所有的人都這樣做。

(2)成功吸引人才,而人才又能維持成功。

(3)知道在尋找什麼樣的人。絕對不是隻看履曆,它們會讓申請人經受嚴格的心理測試。

(4)把職業培訓視為一種投資,而不是麻煩的工作。

(5)隻要可能,它們都是從內部提拔人才的。

(6)獎勵工作有成績的人。海氏集團的報酬專家梅爾文·斯塔克提出,在大多數令人欽佩的公司中,有很大一部分職工有資格得到股權、優先購股權和獎金。令人欽佩的公司重視長期而不是短期的工作表現。

(7)盡量使員工滿意。

令人欽佩的公司經常進行各種類型的內部調查,而且還有全麵的評估計劃。由此可見,它們確實關注它們的雇員在想些什麼。

讓員工當老板

現在的企業團體一直不斷地強調要如何了解顧客需求,要如何創造高績效,但是,由主管們提出一些使顧客滿意的條件或創造高績效的方法,往往是喊破了喉嚨,部屬也不願照著做。似乎,要把公司的遠景轉換鹹個人的遠景或目標,是很不可能的事情;似乎,員工們來上班,不為別的隻為錢,對於經管與管理理念一點也不關心。問題到底出在哪裏呢?

身為管理者,誰都希望自己手下的員工能既聽話又賣力,交待他做什麼,他一五一十辦得妥妥貼貼;最好的是,沒交待的事,他也會設想周到替你完成。但是,這樣完美的員工,世界上很少;過去,日本企業的員工常有“拚命三郎”的精神,進入了一家公司就準備與公司同心一命,為這家公司打拚一輩子,然而,泡沫經濟造成日本經濟衰退之後,即便是以就業熱忱著稱於世的日本人,據說也起了先為自己打算後為公司打算的思想。

注重自己的利益,凡事先為自己打算,這是人性的本然與必然。麵對這種人性的本然與必然,管理者與其在那裏喊破喉嚨,不如想想別的方法,來促使員工願意自動自發地努力。好比“北風與太陽”的故事所說的,你一直用北風吹路上的行人,隻見行人把衣服穿得更牢,帽子戴得更緊,這時候你如果改用強烈的太陽來照射他,他就自動把衣服脫了,帽子也脫了。所以與其想要改變員工,不如先想辦法改變老板。

老板要做什麼樣的改變呢?這裏有一個實例:有一家機車行的老板,從事機車修理買賣業已經三十多年了。過去一二十年來,他每每為了請不到好員工、員工不努力工作,以及員工為了一點小小的不如意動不動就辭職不幹而煩惱。

有一次,他跟專家提起這些煩惱,專家建議他:“不要把員工當員工,讓員工也來當老板,看看問題會不會改善?”,具體地說:專家要他把機車行的營利全部登帳,聘雇員工的時候就跟他們講明,營業額達到某個水準時,員工可以抽多少百分比,若達到更高的水準時,可以抽得更多。

他聽了覺得很為難,他說:“這種讓員工也來當老板的做法太新了,我這個行業沒有那麼時髦啦!再說,營業額是老板的秘密,怎麼可以公開呢?”

的確,要改變傳統的老板心態,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位老板也躊躇了很久,直到後來他想通了,願意試試看。這位專家不久後再見到這位老板,感覺他的心情比以前輕輕愉快,而他自己也說,自從營業情況公開,把利潤拿來和員工分享以後,他錢賺得比以前多,頭發掉得比以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