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富李彥宏的是是非非
“如果去年互聯網是大局未定,今年就是鬧中取靜。”4月12日,2011年百度聯盟峰會。百度公司創始人、董事長李彥宏站在台上,不停地來回走動,試圖保持開放式的演講姿態,時不時瞄一下台下的提示板。
鬧中取靜,或許是李彥宏當下最想要的狀態。作家們抗議百度侵權的聲音未平,行業內對百度關鍵詞要價過高的控訴又起。外界一直以來對百度的討伐在近期達到高潮。
互動百科CEO潘海東、作家韓寒、李彥宏的北大校友……各界人士輪流給他寫信,但他不為所動,從不回應,從不爭辯。
走下演講台的他,隻顧低頭看手機,當百度聯盟總經理誤將“怎樣才能做好百度的SEO(搜索引擎優化)”說成“怎樣才能做好百度的CEO”時,李彥宏才抬起頭,微微一笑。
南方周末記者問他,是否看到了韓寒寫給他的信,李彥宏不答,匆匆離去。
李彥宏的大姐李秀華說,如果她現在給李彥宏打電話,他肯定不會接,“他沒時間和我們交流”。
這個坐擁中國市值最大的互聯網公司、身處福布斯中國財富榜榜首的男人,似乎早就找到了取靜之道。
燕雀安知鴻鵠之誌
“我知道李彥宏肯定不會來。”和百度就文庫侵權談判之前,磨鐵圖書總裁沈浩波從和百度方麵的幾次接觸中,感覺到了李彥宏對侵權事件的傲慢。但他沒想到,百度派來的不是法務總監而是一個“政策法規研究負責人”,百度負責公關的副總裁朱光響應:“百度從來都是這樣。”李彥宏有一個心懷天下的理想:做出最優秀的搜索引擎,幫助所有百度用戶更便捷地找到信息。他說,這是他的信仰。在百度官方的記述中,高中時一次計算器競賽的慘敗是這個信仰之源。當時,在陽泉讀書的李彥宏到省會太原比賽,一直成績優秀的他最後很多題都沒做出來,大受打擊。在太原的書店,他發現了很多陽泉買不到的計算器書,這讓他深深感到,信息的傳播對一個人有多麼重要。
用戶需求決定一切。這一光榮正確的信條被百度人用來解釋百度的各種行為。
在為百度文庫辯護時,百度高級副總裁沈皓瑜說,百度一直奉行“分享”的互聯網理念,希望能將更海量的知識、文文件和消費者分享。
沈皓瑜沒有提及的是,在百度的慷慨和用戶的方便背後,是對整個出版產業的沉重打擊,以至於作家們需要“為了食油聲討百度”。
外界質疑廣告太多時,百度方麵說,這是為了用戶的需要。他們打了個比方,一個用戶在搜索框裏搜索“腫瘤”,排在第一位的“中國中醫科學院腫瘤學首席專家”實屬招搖撞騙。
前幾年百度開放MP3下載時,同樣是為了用戶的需要。一位前高管甚至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百度提供MP3免費下載,不僅滿足了用戶的需要,還給音樂家們找了別的活路,“開演唱會這不比賣CD掙的錢更多嗎?”事實正好相反,詞曲作者和音樂製作人無法從商演中獲利,於是音樂界已經形成一種怪現象:所有詞曲作者都想自己去唱歌,而真正優秀的歌手則無歌可唱。有一天晚上,高曉鬆找沈浩波哭訴:“我們音樂人比你們作家和出版商慘多了!”標誌著百度產品創新的“框計算”,更是打著為滿足用戶需要的旗號出場。
互聯網觀察人士程苓峰這樣解釋“框計算”:搜“新三國”,第一個顯示是奇藝網,這是百度投資的。搜“招商銀行股價”,頭兩個顯示都是和訊網,這是百度的戰略合作夥伴。搜“小遊戲”,第一個是百度自己的小遊戲頁麵。搜“李宇春”,第一個是百度百科、第二個是百度貼吧、第三個是百度MP3、第五個是百度視頻、第六個是百度圖片。“誰來PK百度局域網絡?”程苓峰發出了這樣的疑問。
作為搜索引擎公司,“合理”的追求是,讓用戶在自己的網頁上停留的時間最短,以便更快地到達他們想去的網站。百度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希望把用戶留在自己的網頁上,最好不要去其它網站。
互聯網評論家洪波說,在一些同行聚會的場合,大家一坐下來,他能隱隱感覺到李彥宏睥睨眾人的氣息。一次,洪波批評百度的文章被百度公關部轉給李彥宏,李回了八個字:“燕雀安知鴻鵠之誌。”
活在自己的世界裏
“Robin永遠活在自己的世界裏,就像一個被寵壞了的孩子。”百度前員工麥越樂(化名)說。作為百度早期最核心的員工之一,麥越樂的評價帶有幾分理解後的同情。
李彥宏1968年11月出生於山西陽泉,在家中排行老四,是五個孩子中的唯一一個男孩。從爺爺輩到父輩再到姐妹們,都視他為“重點保護對象”。李彥宏的伯父沒有子女,亦將他視如己出。
大姐李秀華說,小時候家裏有好吃的都先盡著他,他吃完了別人再稍帶吃一點。“吃個蘋果也有分工,他吃瓤別人吃皮。”李秀華說,“我們都沒有疑義,都覺得這是理所當然、應該的。”李彥宏似乎覺得理所當然。2009年,他上湖南衛視的節目,與一群90後學生交流。主持人帶著批評的語氣說:“現在90後嬌生慣養的比較多。”李彥宏當場回應:“我覺得嬌生慣養不是什麼壞事。”在那期節目中,他坦承:“我是很自戀。”他透露,自己經常在網上搜索“李彥宏”,觀察搜索結果。
李的家族基因優良,父親和祖父都聰慧過人,他的三姐先後考上當地最好的陽泉一中、北京大學,然後赴美留學。
李彥宏幾乎複製了三姐的道路,但他比這位值得驕傲的姐姐更有野心,對人生有更精密的規劃。
高中文理分班時,他發現成績好的學生都去了理科班,為了給自己施加競爭壓力,李彥宏放棄了自己感興趣的文科。進了大學,他不太滿意自己所在的圖書情報學專業,於是去計算器係上了不少課。
在大學班主任陳文廣眼中,李彥宏行事低調,為人平和,幾乎沒有給人留下什麼印象,唯有一點特別突出:“他一直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在北大,他知道自己要學計算器、出國;在美國讀完碩士後,他放棄拿到博士就讀資格投身華爾街和矽穀,要做一個商人;1999年底,他又決定回國創業,而這並不被他的家人理解。“在國外生活是當時很多人羨慕的,他在國外也有了立足之地,我們反對他回國。”大姐李秀華說。李彥宏最終沒有采納家人的建議,正如他多年以前自己決定學理科、報北大、讀圖書情報學、學計算器一樣。“別人反對,他不怒,不願跟人交涉,也不聽別人的,自己拿主意。”李秀華說,李彥宏的一係列選擇,事後都證明是正確的,比起在美國讀博、教書的三姐,他的成就耀眼得多。“這樣一來,可能他就更不愛聽別人的意見了吧。”
店大欺客
李彥宏曾說,自己的命很硬。言下之意,他總能逢凶化吉。“百度非官方博客”的作者丁西坡說,百度11年的發展曆程的確是一條坦途。它幸運地避開了互聯網泡沫的衝擊,又沒有出現任何現金流轉上的壓力,這在同時期的互聯網企業中非常難得。
和同時代那些遙望美國的互聯網企業家不同,李彥宏在美國已經深入到非常成熟的互聯網產業內部。這使得百度在DNA上跟中國很多互聯網公司有很大的差別。“做個產品、做個技術,東西好就賣了,所以它更草根,更注重用戶的需求。”謝文說,早期的百度符合他的“主流“標準:絶對民營,絶對技術,絶對草根。
但是,那個時候的百度不賺錢。這顯然不是李彥宏想要的。1998年,他以他在矽穀的觀察寫成《矽穀商戰》一書,最後得出的結論就是,“技術本身不是唯一的決定性因素,商戰策略才是決勝千裏的關鍵。”這本書不僅內容新鮮,形式也很特別。李彥宏以古典章回小說的形式串接,將國外高科技公司的競爭納入了中國傳統的兵家紛爭視角下進行解讀。他將微軟描述為“寸土必爭”的“邪惡帝國”,十餘年後,他所創建和領導的公司麵臨著同樣的指控。百度不僅在做搜索,還在做實時通訊、電子商務、博客、微博、輸入法、瀏覽器、壓縮軟件……甚至還做過一段時間的內容生產。2002年的新浪停機事件對百度來說是個轉折點。3月12日,百度突然暫停了對新浪的搜索服務,改而將用戶導向自己的網站,理由是新浪拖欠了服務費。
一直隱藏在門戶網站背後的baidu.com一朝成名,成為營銷經典範例,也讓同業感到驚愕。“這不是一種正常的商業行為。”洪波說,“如果真是新浪欠錢,你和新浪去解決欠錢的問題,直接掠奪別人的用戶,這個手段是特別不地道的。”李彥宏敢於與自己的大客戶決裂,在於他已找到了盈利模式,即搜索結果競價排名。為此,他跟分散在各國的投資者們摔了電話,並說服了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