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運營商ShopEx:做電商界的“微軟”(1 / 1)

代運營商ShopEx:做電商界的“微軟”

創業ID

公司名:上海商派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創業者:李鍾偉

創業地點:上海

創業時間:2002年

融資紀錄:目前,已接受完成聯想投資、阿裏巴巴等第三輪投資,金額不明

與全程代運營商相比,ShopEx所做的技術外包僅針對傳統企業“觸”網時遇到的第一道門檻,“但無論傳統企業對電子商務抱有何種態度與想法,要將它們實現都必須先過技術這關”。這也讓李鍾偉有了將ShopEx打造成基於電子商務的“微軟”旗艦的雄心。

“技術”開路“免費”圈地

2006年,當李鍾偉將自己創立的PChome賣給美國CNET,並出任CNET在中國市場的投資主管一職時,上海商派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ShopEx)還是一家名不見經傳的銷售電子商務係統軟件的小公司。

在對中國的整個互聯網產業進行考察時,李發現,電子商務係統軟件及應用雖是電子商務發展的基礎,但其在中國的成熟度和普及率卻很低,是個頗有機會的細分領域。而CNET當時在國內的投資主要瞄準網絡媒體,在征得公司同意後,李鍾偉以個人身份投資了ShopEx。

因為同樣是IT背景出身,李在分析ShopEx的商業模式時意識到,國內軟件行業一直以來以銷售為導向的習慣性思路(用他自己的話說,“把東西賣給你之後就不想管了”)在互聯網時代會變得越來越難以為繼。

“客戶必須對某項產品或服務有過深刻體驗並表示認可後,才可能成為你的長期用戶。換言之,你交付給用戶的將不僅僅是一次銷售,而越來越轉變為一種價值”。這也就意味著,對當時的ShopEx來說,盡管賣軟件、賺快錢的生意還可以繼續,但注定不會長久。

2006年4月,ShopEx決定轉而采取“基礎係統軟件免費、附加應用服務收費”的模式,一方麵將用戶進入電子商務的門檻或從其他係統軟件轉到ShopEx的遷移成本降到最低,實現最快速的“跑馬圈地”;另一方麵,則將原來的一錘子買賣變成了細水長流。

也就是在那段時期,ShopEx每天的新增用戶數從免費前的三四十家一下子漲到了兩百多家。這其中,既包括許多想開設獨立B2C網站的企業用戶,想進駐淘寶的品牌企業也不少。但進駐其中的商家也普遍渴望同時涉足多種在線銷售形態,並通過後台係統積累更精確的消費者數據和消費者行為數據,以預測產品未來的銷售與定位。

“從這個角度來說,淘寶更多是為品牌商家帶來訂單,至於提供一個好的電子商務係統,讓商家能依靠消費者行為分析反過來控製銷售鏈條和供應鏈鏈條,及時地調整商品和品類結構,才是ShopEx要做的,也正是電子商務的精髓所在。”李鍾偉不無自豪地說。

模塊化外包“瓦解”代運

2007年,聯想決定投資ShopEx,支持其免費的做法,並勸說曾經有過兩次成功創業經曆的李鍾偉親自“下水”,出任ShopEx的CEO.2009年,聯想再次聯合阿裏巴巴向ShopEx進行了第二輪投資。

不過,說到阿裏巴巴的入股,李鍾偉卻並不認為這隻是為了“背靠大樹好乘涼”。他援引一位朋友寫給他的郵件裏的一句話“好企業不是靠喝奶長大的”,向南都創富誌記者解釋,要想讓企業做長久,必須有其獨立在市場上生存的空間、價值和任務。這不可能源自緊盯某一家大公司的腳步亦步亦趨,而隻能源自用戶自身的需求。

也就是說,如果ShopEx的用戶告訴李鍾偉,他們隻想開獨立B2C網站或隻想在淘寶裏開店,那麼ShopEx就會推出兩款獨立的係統軟件並分別配以適合的附加應用;而如果用戶希望的是兩者甚至三四條渠道兼顧,那麼ShopEx就推出能協同管理多家網店的後台係統。“商業是個很現實的東西,數字會告訴用戶究竟該如何選擇”。比起許多全程代運營商的苦口婆心,李鍾偉顯得頗為灑脫。

現在,除了協同管理多家網店的功能之外,ShopEx還可以提供例如將淘寶上的訂單引到本地係統中,分工作流完成後再傳回淘寶,將同一用戶多個訂單的信息進行整合,統計旺旺客服的服務情況和消費者滿意率等服務。

2011年,根據李鍾偉的介紹,ShopEx還將把新產品/服務的研發方向瞄準新出現的微博及移動互聯網上的電子商務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