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胃下垂(1 / 2)

第一章 胃下垂

升胃湯

(方源)《新中醫》

(組成)柴胡9克,陳皮9克,黃芪24克,黨參15克,白術12克,茯苓12克,枳實12克,炒葛根12克,淮山藥30克,白芍12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煎二次作2次服,每日服2劑。

(功效)補氣健脾,和胃行氣。

(主治)胃下垂。證見胃脘脹痛,體倦乏力,頭暈目眩,氣短懶言,食欲減退,食後腹脹,惡心暖氣,便秘或腹瀉,小便不利,舌質淡胖嫩,苔薄白,脈弦數。

(按語)①本方證以胃脘脹痛,體倦頭暈,腹脹暖氣,舌胖、苔白、脈弦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胃下垂。

扶肝益胃湯

(方源)《中醫雜誌》

(組成)柴胡15克,香附15克,生黃芪24克,肉桂6克(衝服),山萸肉12克,肉蓯蓉10克,黨參10克,升麻9克,炒葛根9克,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煎二次作2次服,每日1劑。

(功效)補氣升陽,疏肝益腎。

(主治)胃下垂。證見頭暈目眩,言語低怯,氣短乏力,自汗食少,食人則脹,脘腹重墜,便意頻頻,舌質淡紅,苔白,脈虛弱。

(按語)①本方證以頭暈言語低怯,氣短自汗,食脹,腹重墜,便意頻,舌淡苔白,脈虛弱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胃下垂。

補中益氣湯加蒼術

(方源)安徽中醫臨床雜誌1998;(3):177

(組成)炙黃芪20克,炙甘草8克,黨參9克,當歸10克,陳皮8克,炙升麻6克,柴胡5克,白術9克,生薑10克,大棗5枚,蒼術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次煎取350毫升,每次1劑。

(功效)補中益,升陽舉陷。

(主治)胃下垂,脫肛。證見麵色萎黃,形體消瘦,脘腹飽脹,食後墜脹加重,平臥時減輕,噯氣頻作,甚則嘔吐酸腐食物,大便幹結難行。立位時胃脘凹陷,而小腹前凸,如懷孕狀。舌苔白薄,脈濡弱無力。

補中益氣湯

(方源)《脾胃論》

(組成)黃芪15克,黨參6克,白術6克,陳皮5克,炙甘草6克,當歸3克,升麻4克,柴胡4克。

(用法)水煎服,煎二次作2次服,每日服2劑。

(功效)補中益氣。

(主治)脾胃氣虛。證見發熱,自汗出,渴喜溫次,少氣懶言,體倦肢軟,麵色光白,大便稀溏,脈洪而虛,舌質淡,苔薄白。

(按語)①本方證以肢體倦怠,飲食少思,少氣懶言,渴喜熱飲為辨證要點。②本方用治脫肛。③本方可用治腎下垂,胃下垂,胃粘膜脫垂,重症肌無力,乳糜尿,功能性發熱或原因不明的發熱等;婦科之子宮脫垂,功能性子宮出血,妊娠及產後尿瀦留,膀胱陰道壁膨出等;眼科之眼瞼下垂,麻痹性斜視等。

升陽健脾湯

(方源)《福建中醫藥》

(組成)製附子10克,白術10克,焦艾葉12克。

(用法)水煎服,煎二次作2次服,每日服2劑。

(功效)溫陽暖脾,補虛升陽。

(主治)胃脘痛(胃下垂)。證見胃脘痛,腹脹,納差,消瘦,疲乏無力,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細弱。按語;①本方證以胃脘痛而腹脹,納差,舌質淡,苔白,脈弦細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酌合成方保元湯(肉桂末5克、黃芪20克、人參10克、炙草10克、生薑五片)。③本方認為附子的藥理作用,除具有鎮痛、強心、升壓作用外,尚對中樞神經係統及末梢神經有興奮後作用,興奮各髒器,加強胃腸蠕動。因此,對胃位置下降,張力及蠕動功能減弱的胃下垂有較滿意的療效。

大柴胡湯

(方源)《浙江中醫雜誌》:1997;(10)441

(組成)柴胡10克,枳實10克,黃芩10克,半夏10克,蒼術10克,厚樸10克,陳皮10克,白芍15克,大黃6克,蘆根30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兩次溫服。15天為一療程,每療程間隔3天。一般治療3個療程。加減:鞏固療效,上方加砂仁。

(功效)疏肝理氣,化濕和胃。

(主治)胃下垂。證見胃脘脹滿,灼熱疼痛,牽及右脅,噯氣則舒,情誌刺激加重,食欲久佳,食後小腹脹墜明顯,口幹口苦,大便常秘結,麵容消瘦。舌質紅、苔薄黃膩,脈弦細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