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優勝劣汰,適者生存(1 / 3)

第一章 優勝劣汰,適者生存

弱肉強食,在21世紀的今天,現代高效能人材必須是時代的強者,在競爭中處變不驚,遊刃有餘。張瑞敏——海爾集團總裁,一個懂得“與‘狼’共舞,首先把自己變成‘狼”’的人,他比別人先悟出了這一生存的哲理,在“狼”未來之前,他就努力讓自己更為凶猛,讓海爾更為強大。正是他的這種生存意識,使他和海爾日益壯大,勇立於時代潮頭。

人材範本:張瑞敏——與“狼”共舞,首先得把自己變成“狼”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必須有較強的競爭意識;隻有具有競爭力的人材,才會在21世紀立於不敗之地。

與狼共舞而不被狼吃掉,惟一的方法就是自己也變成狼。生存的法則使張瑞敏比別人先悟出了這一道理,所以,在“狼”未來之前,張瑞敏在努力讓自己更為凶猛,讓海爾更為強大。

麵對全球經濟一體化,中國的企業應該怎麼辦?張瑞敏認為全球經濟一體化對於企業來講,惟一的辦法就是必須把自己變成狼。

下麵就來聽一聽他是怎麼說的。

張瑞敏說:“經濟一體化意味著我們要‘與狼共舞’,既然如此,如果你不是狼,而是把自己擺在羊的位置上,那你隻有被吃掉。所有進入到中國市場上來的外國企業,不是慈善機構,它的原則非常簡單,就是微軟的原則——贏家通吃。如果你不成為狼,那麼你就可能被吃掉。

成為狼的標誌是什麼?我認為就是兩條:一是必須熟悉和了解國際市場競爭的遊戲規則;二是必須勇於而且善於參與競爭。否則你就沒有成為狼的任何可能。我們有一句經常說的話‘中國加入WTO,挑戰與機遇並存。’我認為,隻有麵對挑戰才可能有機遇,如果不麵對挑戰,就不可能有機遇。

我們麵對的挑戰是什麼?不論是中國企業還是國外企業,同樣麵臨三大挑戰:第一,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挑戰;第二,信息化時代的挑戰;第三,用戶製定市場規則的挑戰。全球經濟一體化,我們麵對的不是國內或是國外的市場,而麵對的是全球的市場、全球的用戶。麵對信息化時代的挑戰,我認為並非是建個網站、做些電子商務就能解決問題的,而是整個組織機構、整個思路都應該順著信息化時代的要求進行改變。最重要的是用戶決定市場規則的挑戰。過去因為信息的不對稱,是企業決定市場規則,現在信息化時代沒有信息不對稱了,大家在網上,都可以在一秒種內知道全世界誰在生產這個產品,用戶也知道哪些企業可以供應這些產品,企業也可以知道用戶需要什麼,所以信息不對稱的消失使得用戶來決定市場規則,用戶要什麼你提供什麼,而不是你生產什麼用戶買什麼。

中國的企業在加入WTO之後,都應該建立起一個國內國外市場相互呼應的市場體係。如果我們在國內市場沒有競爭力,就不可能真正進入到國際市場,如果我們在國內市場做得很好,不進入到國際市場上去,那麼優勢也是暫時的。我們到國外去打市場的時候,應該說是非常非常艱難,有人說:‘國內有很多肉可以吃,海爾為什麼要到國外去啃骨頭呢?’他還不知道,國內這塊肉很快也會成為骨頭。所以說,作為一個企業,它應該擺正國內市場和國外市場的關係。站穩了國內市場,在國際市場就有基礎,就有動力。反過來,在國際市場上做強,就會促進在國內市場的競爭能力。”

既然想到了,也做到了,最後的目的就是要贏。張瑞敏認為,應該利用現在信息化時代進行企業的重組和流程再造。流程再造最後的目的就是握住市場上無形的手,讓每一個人都麵對市場,靠速度去贏得市場。

麵對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我們可以從張瑞敏的話中體味出更多,但最基本、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與狼共舞,首先把自身變成狼。這是成功者的教誨,更應是我們所具備的能力。

人材精點:“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張瑞敏告訴我們在經濟一體化的今天,要想更好地生存,就必須有很強的適應能力。“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隻有具備了這種能力,才能在“與狼共舞”的今天有所作為,取得像海爾一樣的成績。

人材啟示:與狼共舞,首先把自己變成狼

現代高效能人材要有很強的競爭意識,充分發揮能動性,學會在競爭中生存,記住:與狼共舞,首先得把自己變成狼。

高效能人材生存指南

著名的古生物學家達爾文曾經說過:“在生物界的生存競爭中,強者得以生存,弱者遭到淘汰。”在21世紀的今天,這句話被詮釋得更為清楚。

在今天的經濟大潮中,雖說是生機勃勃、商機無限,但“優勝劣汰,適者生存”也是鐵的法則。要想在21世紀的今天生存,就得擁有在21世紀生存的能力,做時代的強者,勇立於時代潮頭。這就需要我們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在這“與狼共舞”的年代,首先要學會把自己變成狼,敢於麵對競爭,善於迎接挑戰,不退縮、不畏懼,有一顆狼一般的野心、有狼一樣敏銳的目光,還得具有狼一樣的冒險精神。隻有這樣,我們才能適應社會這一大的環境,更好地麵對競爭壓力,在競爭中不斷進取,成為時代的寵兒,一個真正的強者。

在狼群中生存,我們不僅要具備狼一樣的能力,還需要擁有狼一樣的合作精神,競爭並不是相互的殘殺,競爭是共同的發展、共同的進步,隻靠一個人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隻有做到共同的發展,才能適應生存的需要。

任何人都不能離開社會而孤獨地活著,隻有改變自己,努力地去適應它,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取得更大的成就。適應能力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成大事的基礎,是21世紀高效能人材必備的能力之一。

成功者要敢於麵對競爭,善於迎接挑戰

未來的時代是動蕩的時代,是變化的時代。成功者要敢於麵對競爭,善於迎接挑戰。如果你無法適應這種變局,那麼,你將麵臨著巨大的危險。世界著名的奔馳公司總部辦公室裏掛著一大幅桔黃色的恐龍圖片,圖片底下有一段文字:“曆史上充滿了不會適應變化的龐然大物。”顯然,如果不能適應變化、競爭、挑戰,無論你看起來多麼強大,都有被淘汰的危險。

在我們中國,坐落在北京西郊,被譽為“中國矽穀”的中關村“電子一條街”上,幾乎每天都有不同的公司在倒閉、在開業,幾乎每家的店麵換了一茬又一茬。當你從這裏某家公司買回某件產品後,過些日子再來,或許這裏早已麵目全非,門口赫然已掛上了別人的招牌了。

從這裏,我們可以窺見市場經濟競爭的縮影:適者生存,劣者淘汰。

市場經濟的競爭是殘酷的,不留情麵的,弱者的命運必然是被淘汰,這就更加要求我們善於麵對競爭與挑戰。繼“中國紙工”石家莊造紙廠廠長,中國首屆全國優秀企業家馬勝利商界失利以及史玉柱“巨人”倒塌後,另一位華廈商界巨子——“亞細亞”總經理王遂舟成了中國市場經濟浪潮淘汰下來的又一粒“沙塵”。

王遂舟的“發跡”源於1991年4月的一次北京會議。1991年4月,王遂舟參加了由《中國商報》和“中國商業文化籌備組”組織召開的“商業文化研究會及部分省市商業廳局長座談會”。會議規格之高,雲集精英人物之多,全然出乎王遂舟意料之外。出席這次會議的不但有前商業部長胡平,各省市負責商業工作的政府官員,而且還有於光遠、湯一介等一大批著名學者。

會議主持者破例讓王遂舟侃侃而談。眾多政府官員和學者被他的創業經曆和體會所傾倒,無數次擊掌叫好,鼓勵他把“亞細亞”的故事一說到底。由於媒體的渲染和一輪蓋過一輪的炒作,王遂舟名聲大振。

在機會麵前,王遂舟很好地把握住了自己。其一手策劃發動的“亞細亞現象”,在1989年夏天,給平談中的中國百貨零售業帶來了一柱希望之火,並點燃了河南省在鄭州建造中國商貿中心的火炬。這炬衝天火光,讓他令人刮目相看,當然,中原乃至全國“商戰”序幕也就此拉開。

但是,王遂舟最終還是不能把握自己。尤其是在榮譽、桂冠、花環像鎖鏈一樣束縛全身的時候,頭腦發熱的王遂舟,朝著一個不可知的方向衝撞而去。與此同時,一個野心勃勃“統治全國”的“亞細亞”連鎖經營計劃在王遂舟那顆與眾不同的頭腦中脫穎而出。在他的思維世界裏,“亞細亞”不但要占據河南全境18個地市,而且,還要占據全國省會級以上城市和奧運會舉辦到的每一個國家。據不完全統計,自1993年以來,“亞細亞”以全國乃至全世界商業前所未有的發展速度,在全國各地建立了20多家連鎖商場。對於這種瘋狂式的商業擴張,連瘋狂的八佰伴也望塵莫及。但王遂舟就這樣瘋狂地做了,一向緊跟氣候的新聞媒體也這樣瘋狂地炒了,或者說新聞傳媒的不斷炒作更進一步刺激了王遂舟的擴張心態。

盲目擴張下的資金來源多渠道導致了“亞細亞”連鎖經營體係的大規模裂變,並催生了一個與“亞細亞”完全不同的嶄新名號——仟村百貨,幾乎所有非“亞細亞”董事會出資的連鎖店都改弦易轍變成了“仟村百貨”。當然仟村百貨的前景也不妙,這裏姑且不論。

如果說這種反客為主的易幟作法是因為錢非已出,王遂舟還可以接受,那麼,裂變後的一連串失敗則是王遂舟始料不及的。

最後,“亞細亞”進軍全國和世界的夢想正式宣告破產。由瘋狂擴張到瘋狂失去,王遂舟精心構築的“亞細亞夢想”從開始到破滅,前後才不過4年。

無可奈何花落去。退出江湖的王遂舟終於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讀書學習。惟有學習才能不斷充實自己,惟有讀書才能提高自己。不論以後是否重出江湖,是否像人們想象的那樣東山再起,王遂舟都是一本書,一本可以讓人咀嚼且反思的書。

不能直麵競爭、迎接挑戰的人必然會被淘汰出局,這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那麼,適應變化的就必然能適應生存嗎?讓我們先來看一個實驗:如果你把青蛙放入沸水中,那麼它立刻跳出;如果你把青蛙放入溫水中,而且不去驚嚇它,那麼它會呆在那裏不動;然後你開始慢慢加熱,當水溫逐漸升至70~80攝氏度時,青蛙依然呆在那裏不動,甚至,怡然自樂——它已經很適應這些微弱的變化了。然而可悲的是,當水溫越來越高,青蛙也逐漸變得虛弱,直到最後不能動彈。在給水加溫的過程中,並沒有限製青蛙跳出,然而它竟然呆在那裏直到被煮熟。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青蛙的生理感應器官隻能感應出激烈的變化,對緩緩的變化卻無能為力。

以上便是彼得·聖吉在《第五項修煉》中談到的“煮青蛙”實驗。我們人類在很多時候和青蛙一樣,對突如其來的激烈變化能夠作出相應的反應,而對那些緩緩而來的致命威脅卻習而不察。

看來不僅是不適應者被淘汰,即使是“適者”在很多時候也可能會遭受致命的打擊。未來的時代不僅有著激烈的變化和動蕩,而且會充滿著許許多多微妙的變化,如果我們不能學會認識身邊的變化並采取相應的對策,結果都是難以讓人滿意的,因為在變化過程中,我們如果僅僅是去被動地適應,那麼我們將失去控製變局的主動權。

因此,現代社會對我們的要求有兩條可供選擇:一是勇於麵對競爭;二是善於迎接競爭、挑戰。後一種常常導致失控,產生消極後果。要永遠記住:你在勇敢麵對的時候,也要做到善於麵對,做個控製中的人,而不是被控製的人。

如何對待競爭壓力

有競爭就有壓力,無論在競爭中獲得成功還是遭受失敗,人人都要承受壓力。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成功者責任重大、工作緊張,所承提的壓力可能更大。即使對那些與世無爭、知足常樂者來說,壓力也會找上門來。現實生活之中,誰也逃脫不了這種壓力,欲成大事者,因目標高遠,壓力可能會更大。但若欲成大事,就必須能承受這種壓力。它最能反映你的適應生存能力。

“奇跡多是在厄運中出現的”。許多事,在順利的情況下做不成,而在遭受挫折後,卻能做得更完美、更理想。“壓力能使人產生奇異的力量”。人們最出色的工作往往在逆境的情況下做出。思想上的壓力,甚至肉體上的痛苦都可能成為精神上的興奮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