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成功的人生如何選擇環境2(1 / 3)

第八章 成功的人生如何選擇環境2

選擇符合自己特點的新環境

當環境已經變化了的時候,我們必須認識到這種變化,不能以老眼光對待新的

環境。

法國生物學家讓·亨利.法布爾曾作的一項研究:把一組毛蟲放在一個大花盆的邊上,使它們首尾相接,排成一個圓形,這些毛蟲開始行動了,像一個長長的遊行隊伍,沒有頭,也沒有尾。法布爾在毛蟲隊伍旁邊擺了一些食物,這些毛蟲要想吃到食物就要分散隊伍,不再一條一條地前進。

法布爾預料,毛蟲會很快厭倦這種毫無用處的爬行,而選擇轉向食物,可是毛蟲沒有這樣做。出於純粹的本能,毛蟲沿著花盆邊一直以同樣的速度走了7天7夜。它們一直走到餓死為止。

這雖是一個有趣的生物現象,但對我們卻很有啟迪。

當我們走人一個新的環境之後,除以己之變努力適應環境之變外,對於那些不利於自己工作和事業發展的環境,我們應該考慮作某些改變。

在美國東部有一所非常著名的學府,它的名字幾乎為全世界的知識分子所知曉,它的入學需要平均90分以上的成績,它一門課的學費,可以相當於普通家庭整月的開銷,它的學生常穿著印有校名的T恤衫在街上顯示……

但是,這個學校有著嚴重的困擾,因為它緊鄰一個治安極壞的貧民區,學校的玻璃經常被頑童打破,學生的車子總是失竊,學生在晚上被搶已不是新聞,女學生甚至遭到強暴。

“我們這麼偉大的學校,怎能有那麼糟糕的鄰居。”董事會議憤怒地一致通過:“把那些不文明的鄰居趕走!” 方法很簡單——以學校雄厚的財力把貧民區的土地和房屋全部買下,改為校園。

子是校園變大了。但是問題不但沒有解決,反而變得更嚴重,因為那些貧民雖然搬走了,卻隻是向外移,隔著青青的草地,學校又與新貧民區相接,加上校園擴大難於管理,治安就更難了。

董事會失去了主意,請來當地的警察共謀對策。

“當你們與鄰居相處不好時,最好的方法不是把鄰人趕走,更不是將自己封閉,而應該試著去了解、溝通、進而影響、教育他們。”警官說。

校董們相顧半晌,啞然失笑,他們發現身為世界最著名學府的董事,競然忘記了教育的功能。

他們設立了平民補習班,送研究生去貧民區調查探訪,捐贈教育器材給鄰近的中小學,並輔導就業,還開辟部分校園為運動場,供青少年們使用。

沒有幾年,這所學校的環境治安已經大大地改觀,而那鄰近的貧民區,也眼看著步入了小康。

環境是可以被人改變的。但舊的環境的力量因其根深蒂固,還是很強大的,有時候靠少數人的力量也是難以實現的。

我們選擇新環境。是想讓環境符合自己的特點,能給自己的事業帶來裨益。

醉心戲劇的王某,不顧親朋好友的反對,毅然選擇一處並不熱鬧的地區,興建了一所超水準的劇場。

奇跡出現了,劇場開幕之後,附近的餐館一家接一家地開設,百貨商店和咖啡廳也紛紛跟進。沒有幾年,那個地區競然發展得非常繁榮,劇場的賣座更是鼎盛。

“看看我們的鄰居,一小塊地,蓋棟樓就能租那麼多錢,而你用這麼大的地,卻隻有一點劇場的收入,豈不是太吃虧了嗎?” 王某的妻子對丈夫抱怨,“我們何不將劇場改建為商業大廈,分租出去,單單租金就比劇場的收入多幾倍!”

王某想想確實如此,就草草結束劇場經營,貸得款後,改建商業大樓,不料大樓還沒有竣工,鄰近的餐飲百貨店紛紛遷走,房價下跌,往日的繁華又不見了。更可怕的是,當他與鄰居相遇時,人們不但不像以前那樣對他熱情奉承,反而露出了不友好的眼光。王某終於想通了,是他的劇場為附近帶來繁榮,也是繁榮改變了他的價值觀,而且由於他的改變,又使當地失去了繁華。

雖然這個故事的主旨是人們常因建設自己而造就了別人,又因別人的造就而改變自己。但從環境角度來說,對於人們選擇新環境來改變自己的人生是有很大啟發的。

我們選擇新環境,是想讓環境符合自己的特點,能給自己的事業帶來益處,我們的角色應該像那些餐館、百貨商店、咖啡廳,他們之所以跟進來,是看中了劇場招來的人多這個大環境,是劇場為他們帶來了繁榮。我們的人生奮鬥也應像經商一樣,努力尋找一個更適合自己發展的環境,不僅要看到現狀,還要看到未來能給自己多大的發展空間。

同樣,地理環境的改變也同樣的引起人們生活方式和生存觀念的變化。

人們常說,要想富先修路,這是交通環境的改變,對人們生活也起到重大的作用。不知你仔細觀察過沒有,修路的好處固然可以帶動起一個地方的富裕,但最早富裕起來的,卻是公路兩側的百姓人家。也許這就叫“近水樓台先得月”。你看,公路一通車,公路兩邊的小賣店、小飯店、小旅店。車輛修理部等等,便如雨後春筍般一夜之間紛紛冒了出來。生意雖然不大,但也紅紅火火,長盛不衰。而遠離公路的人家則沒有這個優勢,盡管他們也會靠這便利的交通運輸經營自己豐收了的糧食、水果及其他特產,但富裕的變化速度卻要明顯慢得多。這是地理環境的優劣所造成的貧富差別。

前幾年,某偏遠山區,一座沉睡了幾百個世紀的鐵龍山終於得到了開采利用。一支上千人的開礦隊伍浩浩蕩蕩地開進了山裏。這支並不算小的隊伍要辦公、要吃要住,於是當地農民的大量耕地被占用,被一排排的工房、住宅樓所占用。原來農民賴以生存的農業地理環境被改變了,耕地減少了,糧食收入必然要減少,原來的優勢改變為弱勢。但是這支上千人的隊伍又為山村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農民們在耕地之餘,又將眼光瞄準了為礦山職工提供飲食及商品服務的新途徑。一時間,蔬菜大棚、飯店、理發店、縫紉鋪、商店等林立而起。一直封閉、沉悶的山村卻異常地興奮活躍起來,不但經濟比以前得到了極大的改變,而且也引進了許多新思想、新觀念、新的生活方式。

但能不能利用環境,發揮環境的優勢I則取決於個人的思想認識與能力才學。同樣的環境改變,有人可以成為中流擊水的弄潮兒,有人卻抱著金碗沿街乞討。

人們所處的環境變了,其人生之旅也必然受到嚴重的影響。

任何環境的變化都不會是突如其來的,“山雨欲來風滿樓”就是這個道理。不管是自然環境的變化,還是社會環境的變化,在變化之前,都會在我們的身邊和我們能感覺到的地方露出蛛絲馬跡。比如地震到來之前總要有些前兆,戰爭在開始之前總要有一些事端。但環境在變化之前也具有一定的隱蔽性,有些時候人們不會輕易地覺察到。

就像天氣環境,雖然預報說天氣晴朗,但幾片雲彩一湊合,大雨點淋你個落湯雞也是常有的事。環境的外在因素很多,有時我們很難準確預見。我們所能做的隻能是小心謹慎地采取應對措施,把風險降低到最小程度而已。

怎樣麵對逆境

凡是環境不順利,遭遇被摒棄、被排斥的人,往往日後會有出息,而那些從小環境就順利的人,卻常常 “苗而不秀,秀而不寶!”自然往往在給予你一分困難時,同時也添給你一分智力!

塞萬提斯寫他的《唐·吉訶德》是他身處馬瑞德獄中的時候。那時他貧困不堪,甚至無錢買紙,在將完稿時,把皮革當作紙張。有人勸一位西班牙百萬富翁去接濟他,那位百萬富翁回答說:

“上天不允許我去接濟他的生活,因為惟有他的貧困,才能使得世界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