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論人生與未來3(1 / 3)

第六章 論人生與未來3

人生的機遇與未來

隻有勇敢地迎接挑戰,捕捉住機遇,才能夠施展出自己的才華。也就是說,隻有奮鬥,才是未來美好生活的開端。

人們不禁要問,既然幸福對於人生如此重要,那麼,怎樣才能實現幸福呢?

強作歡娛的憂傷,和樂極生悲同樣使人難堪。

——[英]莎士比亞怎樣實現幸福?正如什麼是幸福一樣,也是千百年來人們談論最多的問題。很多人提出自認為正確的實施方案,其中包含著豐富的人生體驗和生活哲理,有些至今還在熠熠生輝。卡耐基從哲學的高度探討一下人們通往幸福之路上的幾個主要問題。這樣既可以總結前人的一些有價值的思考,又比他們係統、深刻些;既來自人們的現實實踐活動,又可以高於它,指導它。這個目標定得很高,事實上已超過了我們的水平,但我們還是願意嚐試一下,即使留下一點失敗的紀錄供人們借鑒。幸福就在我們的腳下。歸根到底,實現幸福要靠我們自己的親自實踐。理論雖然未必全是灰色的,生活是一個永遠不會幹涸的源泉。

人們在追求、創造和實現幸福的過程中,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麵臨著許許多多的機遇和挑戰。正確處理好機遇與挑戰的關係,做到既不讓機遇從身邊溜走,又不在挑戰麵前畏懼退縮,對人們實現幸福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卡耐基就青年人在實現自我、完善人格、創造幸福時,應當怎樣抓住機遇,迎接挑戰這個問題,有其獨特的觀點。

人類追求和實現幸福的道路,並非是一帆風順,而是一條坎坷不平而又布滿荊棘的路,但卻又處處存在著機遇。怎樣抓住機遇,回答挑戰,是實現人生幸福的關鍵所在。幸福不是虛無縹渺的東西,人們隻有勇於麵對現實,迎接挑戰,把握機遇,才可以獲得物質和精神生活的享受,實現個人和社會的幸福。

在實現人生幸福的過程中,人們不要踏著他人的履跡前進,而應該大膽革新,積極進取,以拓荒者的精神創造人生的真正幸福。

卡耐基認為,市場經濟講求經濟效益,它促使人們按價值規律辦事,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追求主體自身的效益和價值。

但這決不意味著人們現在奉行金錢至上、個人至上等原則。商品交換的原則隻能運用於經濟領域,而不能把人情商品化、金錢化。如果喪失馬克思主義的幸福觀,單純追求自我幸福和個人富裕,就會滋生貪欲,置社會和他人利益而不顧。導致社會上貪汙、腐敗等各種不正之風和爾虞我詐、損公肥私、損人利己等各種道德敗壞現象的滋生。當前,有一些人錯誤地理解國家政策的含意,以為可以拋開社會整體幸福及法律道德的約束。從事一切“致富活動”,於是大搞貪汙盜竊、投機倒把、敲詐勒索、造假銷假、製黃販黃等話動,以致墮入犯罪深淵。

卡耐基認為,麵對新時代的挑戰和觀念的更新,我們一定要戒除宗教禁欲主義和利己主義、享樂主義,樹立馬克思主義的幸福觀,在共產主義理想的指引下,立足現實,堅持集體主義,在自己富裕的同時,不忘共同富裕,在實現社會整體幸福的過程中實現個人的幸福。

如果背離馬克思主義的幸福觀,離開集體主義原則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就無法確立應該做一個什麼樣的人的標準,就不會懂得人生的正確目的和真正價值。這樣,盡管個人在物質生活條件上一時似乎得到了滿足,享受到了一些所謂的“幸福”,但在精神生活上卻是極度空虛、貧乏的,精神生活哪裏還有幸福可言。在“下海”撈錢、辦公司發財的時候,不要使自己成為金錢的奴隸,而要把它們視為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創造力,為實現社會整體幸福及實現個人物質和精神生活的幸福而奮鬥的良好契機。

在實現人生幸福的過程中,既向人們提出了挑戰,同時,也為人們提供了實現幸福的良好機遇。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是幸福的,千萬不要錯失追求幸福的良機。

憂愁是兩座花園之間的一堵牆壁。

——[黎]紀伯倫正如卡耐基所指出的那樣,機遇隻偏愛有準備的頭腦。應該說,在當今社會裏,為人們獲得人生幸福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安定團結的政治環境,自由、平等的經濟競爭,遵守價值規律的商品交換,可個人自由選擇的升學和就業機會,以及經商、出國深造的現實可能性等等。人們現在應該做,而且可以做到的,便是創造條件利用機遇——有準備的頭腦。科學的方法,豐富的知識積累等等,然後去實踐。人們隻要抓住機遇利用機遇,努力奮鬥,就可以獲得真正幸福的人生。

機遇主要指良好的、有利的機會。人們俗話所說的千載難逢、天賜良機,就是指機遇。機遇的產生和利用都需要有其主、客觀條件。

從主觀上講,機遇隻屬於那些有準備的人。這裏的準備主要有以下內容:一是知識的積累。沒有廣博而精深的知識,想發現和利用機遇是不可能的。一是思維方法的準備。隻具備知識,而沒有必要的思維方法,隻能讓機遇白白地從身邊溜走。當然,成功而有效的思維方法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人們下苦功夫,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培養訓練。因此,我們既要勤於思索,又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但我們也得明白,不論是知識積累方麵的準備,還是思維方法方麵的準備,都是一個過程。卡耐基認為,主觀條件非常重要,它要求人們自己努力學習和工作。從客觀條件講,機遇的產生和利用需要有良好的社會環境,如自由的科研氛圍,平等的擇業、工作機會,及良好的家庭環境、教育程度等等。機遇的產生是主、客觀相互作用的結果,它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隻有捕捉住機遇,才能使其由可能性向現實性轉化,從而使人們走向成功的巔峰。

怎樣才能抓住機遇呢?一是留心周圍的小事,才初具慧眼。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發生各種各樣的事,有些事使人大吃一驚,有些事卻毫無驚人之處。一般而言,使人大吃一驚的事會使人倍加關注,而平淡無奇的事往往不被人所注意,但它卻可能包含有重要的意義。一個有敏銳洞察力的人,他會獨具慧眼。

19世紀的英國物理學家瑞利正是從日常生活中洞察到端茶水上來時,茶杯會在碟子裏滑動和傾斜,有時茶杯裏的茶水也會灑一些,但當茶水稍灑出一點弄濕了茶碟時會突然變得不易在碟上滑動了。瑞利對此作了進一步探究,做了許多相類似的實驗,結果得到一種求算摩擦的方法——傾斜法,給人們的科學事業做出了極大的貢獻。當然,我們說培養敏銳的洞察力,留心周圍小事的重要意義,並不是讓人們把目光完全局限於“小事”上,而是要人們“小中見大”,“見微知著”。隻有這樣,才能有更多發現機遇的機會。

卡耐基認為,要抓住機遇。還必須在具備敏銳洞察力的前提下,具備一定的判斷力。

判斷力不僅對於正常情況下的科學發現活動和其他實踐活動是重要的,對於異常情況下的科學發現活動及社會急劇變化時的實踐活動更為重要。在目前良好的形勢下,人們應該根據自己的判斷力,選擇和從事有利於社會又適合自己,能給自己帶來物質和精神生活幸福的工作,並盡可能地運用自己,促成事業的成功和科學的發現,為人民創造更大的幸福。

當然,要抓住機遇,獲得幸福,還必須善於利用他人的成果,進行創造性的勞動時,也要吸取自己以往的經驗和教訓,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注意與他人合作,發揚集體主義精神,在實現人類整體幸福的過程中實現個人的幸福。

把自己的憂傷抱緊,決不受人安慰,是英勇的。

——[印]泰戈爾時代和社會向人們提出了挑戰,也給人們提供了各種機遇。人們不能盲目地迎接挑戰,也不能希冀機遇全都降臨於自身。而應該擺正挑戰與機遇,這樣才有利於成功。

卡耐基認為,機遇固然重要,但不能坐等機遇,不然機遇會白白地從身邊溜走。

在現代社會中,隨著社會分工的精細和社會交往關係的程序化,個體一般都被組織到不同的單位,如政府機關、研究院、學校、商店、工廠、公司等之中,應當承認,盡管當今社會為人們提供了通向機遇的廣闊道路,但畢竟不同崗位、職業間機遇發生率的差異依然存在,如一些職業的出國機會多,一些崗位晉升快,有的職業致富門路寬,而有的職業、崗位則缺乏上述的機遇。正是由於不同的職業、崗位的機遇發生率不同,因而人們非常重視對職業的選擇。近年來自謀職業和“跳槽”成風,充分表現出人們對機遇的渴望之情。選擇機遇較多的職業,已成為人們首要考慮的事情之一,同時,接近能賜予機遇的人或機構,也往往成為人們考慮的一個重要方麵,因為有許多機遇的發生是屬於賜予型的,接近那些能給予自己機遇的人和機構,有時也會成為人們獲得機遇、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

當今社會的優勢條件又給人們帶來了觀念的變化,人們有了在合法的前提下充分獲取利益的權利,這確實向習慣於傳統生活的人們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幹是,不少人“下海”經商、炒股、做房地產交易等等。當然,人各有誌,有的至今仍然克盡職守於看似平淡的工作崗位,有的則仍專注於學術研究,來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由於機遇並不是平均分配在各地各行各業中的,因而麵對挑戰,如果人們接近有較多機遇的職業,接近能提供機遇的人與環境,會更有利於謀求和捕捉機遇。這就是說,人們需要選擇“向陽”與“近水”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因為它能使人們的工作迅速取得成就。

卡耐基認為,人生恰如草木之生長,其成功、成長和幸福的獲得,需要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謀求機遇和幸福,更需要接近那些能帶來較多機遇韻職業崗位與人事環境。隻有環境條件好,機遇發生率高,人們才能取得更多的成功,才能真正的得到人生幸福。例如,一般來說,新的開發區和新的單位由於人員相對缺乏,發展速度較快,受舊關係網絡的束縛較小,各種崗位的缺額更多,因此,在這裏人們發揮才能的機會、表現才幹與創造性的機遇較多,人們得到重用、升遷、晉級的機遇相對來說也較多。當然,因為新,許多工作必須從零開始,需要新的觀念和知識,所以人們遇到的困難也多,受到的挑戰也大。可以說,在這樣的單位中,挑戰與機遇並存,隻有勇敢地迎接挑戰,捕捉住機遇,才能夠施展出自己的才華。也就是說,隻有奮鬥,才是未來美好生活的開端。

卡耐基認為,擺正挑戰與機遇的關係,需要考慮到個性、氣質與興趣,隻有根據每個特有的個性去設計人生,才能叩開機遇之門,踏入幸福之境。

個性是一個人帶有傾向性的穩定的心理特征的總稱,從廣義講,個性包括個人傾向、性格、智能、自我協調性等方麵的內容。個性心理特征包括人們處理各種事情的能力、熱情或性格等。個性是影響人們能力的關鍵因素,不同個性的人,他們的能力一般是不同的,個性因素的差異以及個性與特定環境的協調狀況是造成事業的成敗、命運升沉、幸福與否的一個重要因素。

世界上的事情最好是一笑了之,不必用眼淚去衝洗。

——[印]泰戈爾個性傾向直接影響人們的注意力。“入迷”是一種特殊的注意現象,它是取得科學成就及事業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蒲鬆齡說:“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機遇的捕捉與特殊是分不開的。這在科學活動中表現得最為突出。琴納創立了“免疫學”,是因為他注意到擠牛奶的婦女不得天花這一現象;左德伊爾發明了橡膠加硫的製造法,是因為他注意到一時不慎落到爐子上的橡膠塊沒有溶化的現象;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是因為他注意到了蘋果落地的現象……

好奇心是與注意力有關的一種重要心理現象。卡耐基曾說,科學家的好奇心通常表現為探索對他所注意到的,但尚無令人滿意解釋的事物或其相互關係的認識……科學家通常具有一種強烈的願望,要去尋找其間並無明顯聯係的大量資料背後的那些原理。這種強烈可被視為成人型的或升華了的好奇心,熱衷於研究工作的學生往往具有超乎常人的好奇心。好奇常常是科學課題提出的媒介,是科學發現的動力之一和捕捉機遇的重要途徑。卡耐基認為,要培養好奇心,重要的一條就是不滿足現狀,要敢於從對現狀的不滿中提出懷疑,要善於張開思維的翅膀,在未知的領域裏飛翔。

氣質在捕捉機遇的過程中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氣質是人們典型而穩定的心理特征,這主要表現為一個人情緒體驗中的強度、速度,以及動作反應的敏捷性等。性情和脾氣是氣質的集中反映。

人的氣質具有較大的差異性,而氣質的差異又決定著人們在日常行為中所了表現出來的性情和靈敏度等方麵必然存在一定的差異,決定著人們最適宜的職業常常不同,進而影響著個人所宜於捕捉機遇的類型。

卡耐基認為,氣質對於人們的行為與職業選擇、機遇的捕捉等都有重要影響。人們應該根據各自的氣質正確地麵對挑戰,選擇自己最適宜的職業,以從中獲取各種最能發揮個人氣質特點的良機,實現幸福。

一般來講,膽汁質型的人直率、熱忱,性格外傾且精力充沛,適宜於從事教育、社交等工作,比較容易在推銷、企業管理、公共關係等工作中得到機遇,取得成功。同時,由於膽汁質型的人神經活動的興奮性很高,思維機敏靈活,動作反應迅速,這類人在偵察、偵探以及自然科學領域也較容易捕捉良好的機遇,獲得成功。在氣質上明顯屬於膽汁質型的人,一般不宜於做微循環、外科手術、精密儀器等方麵的工作,因為這種氣質對這類職業感到難以適從,而捕捉不到成功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