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心 靈 的 本 色2
淡忘挫折——
一個女孩莫名其妙地被老板炒了魷魚。老板要她下午到財務室結算工資。中午,她坐在公園的長椅上黯然神傷。突然,她發現一個小孩子一直不走,便奇怪地問:“你站在這裏幹什麼?”
“這條長椅剛剛刷過油漆,我想看看你站起來的時候背後是什麼樣子。”小家夥說。
女孩怔了怔,笑了。她忽然恍悟:如同這雙天真爛漫的眼睛想看到我背後的油漆一樣,她昔日那些精明世故的同事也懷著強烈的興趣想要偷窺到她的頹敗、落魄和失意。她決不能在丟失了工作的同時,也丟失自己的笑容、風度和尊嚴。選擇和被選擇不過是現在這個世界上時時刻刻都在發生著的最平常不過的事情,這個事情對於她的唯一意義便是提醒她必須改變出一個更適合自己的工作方式了。
她決定淡忘這暫時的挫折,用平常心麵對生活。
於是,那天下午,同事們紛紛心照不宣地出來和她打招呼的時候,看到的是一張與平日無異的平靜美麗的麵容。短暫的自我調整之後,她又擁有了開朗。
淡忘身份一
一次,英國維多利亞女王與丈夫吵了架,丈夫獨自回到臥室,閉門不出。女王回臥室時,隻好敲門。
丈夫在裏邊問:“誰?”
維多利亞傲然回答:“女王。”
沒想到裏邊既不開門,又無聲息。她隻好再次敲門。
裏邊又問:“誰?”
“維多利亞。”女王回答。
裏邊還是沒有動靜。女王隻得再次敲門。
裏邊再問:“誰?”
女王學乖了,柔聲回答:“你的妻子。”
這一次,門開了。
要想家庭和睦、幸福,在回家之前,就應該把各種頭銜、職位扔在腦後,更別說進臥室了。在愛人麵前要淡忘自己其他的身份。
淡忘缺陷——
1858年,瑞典的一個富豪人家生下了一個女兒。然而不久,孩子染患了一種無法解釋的癱瘓症,喪失了走路的能力。
一次,女孩和家人一起乘船旅行。船長的太太給孩子講,船長有一隻天堂鳥,她被對這隻鳥的描述迷住了,極想親自看一看。於是保姆把孩子留在甲板上,自己去找船長。孩子耐不住性子等待,她要求船上的服務生立即帶她去看天堂鳥。那服務生並不知道她的腿不能走路,而隻顧帶著她一道去看那隻美麗的小鳥。奇跡發生了,孩子因為過度地渴望,竟忘我地拉住服務生的手,慢慢地走了起來。從此,孩子的病便痊愈了。女孩子長大後,又忘我地投入到文學創作中,最後成為第一位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女性,她就是茜爾瑪·拉格蘿芙。
淡忘缺陷是走向成功的一條捷徑,隻有在這種環境中,人才會超越自身的束縛,釋放出最大的能量。
生命在不斷地延續,淡忘也會成為一種衰老的必然,我們無法抗拒,無法逃避。有時想想如果真的一切都能淡忘,也未必不是一種慶幸,至少麻煩有來也會有消退,烏雲便會隨風而散。然而要淡忘談何容易呀,腦海深處總會刻下難以磨滅的痕跡,求一片淡然也隻是偶爾才能實現,淡忘到深處便成了超脫,那又有幾人能做到呢?但我們還是應該學著淡忘,讓自己灑脫一點,讓生命更有色彩一點。
清空心靈
有一個掃地和尚的故事,說的是一座縣城裏,有一位老和尚,每天天剛亮就開始掃地,從寺院掃到寺外,從大街掃到城外,天天如此,小城裏的年輕人從小就看見老和尚在掃地。那些做了爺爺的,從小也看見這個老和尚在掃地。老和尚雖然很老很老了,就像一株古老的鬆樹,不見它再抽枝發芽,可也不見其衰老。
有一天,老和尚跌坐在蒲團上安然圓寂了,可小城裏的人誰也不知道他活了多少歲。過了若幹年,一位長者走過城外的一座小橋,見橋石上鐫刻著字,字跡大都磨損,老者仔細辨認,才知道石上鐫刻著的正是那位老和尚的傳記。根據老和尚遺留的度牒記載推算,他享年137歲。
據說老和尚在世時,有一位將軍在這小城紮營,突然放下屠刀,懇求老和尚收他為佛門弟子。這位將軍丟下他的兵丁,拿著掃把,跟在老和尚的身後掃地。老和尚心中自是了然,對著他唱了一首歌:
掃地掃地掃心地,
心地不掃空掃地,
人人都把心地掃,
世上無處不淨地。
有人說這是傳說,也有人說這是真事,但有無此事並不重要。這個故事能使人徹悟打掃心地的要義:心明清淨才是人生智慧的提煉和升華。
每過一段時間,我們都要清理一番家裏的物品,有保存價值的留下,估計意義不大的把它們賣掉,甚至幹脆扔進垃圾桶。這種清理讓人感到無比快樂,每做一次,就有一種又丟掉了一個包袱的感覺,那種無法按照自己的意願設計生活的壓抑感也會一掃而光。
人的心靈其實也像一個家,它的容量是限定了的,不管你名氣多大,職位有多高,也不管你擁有多少金銀財寶,你都無法突破這種限定。而人生一世,難免有挫折、失敗、不幸,難免有煩惱、寂寞、孤獨,這些東西就像舊書報和廢手稿一樣,它們於你的人生毫無用處,卻侵占了你大量的生命空間,如果不及時清理它們,它們就會慢慢地膨脹,讓我們的心靈變成了一個生活的垃圾坑。
清空心靈,就是要清空世俗生活積存的枯枝敗葉;清空心靈,就是要收獲未來的光榮與輝煌;清空心靈,就是要最大限度地獲得生命的自由、獨立。
清空了心靈,我們也就有了讓生命一次次遠行的條件。
人們常說,人的境況七年一變,那麼,你的品位也應隨之升華。在人生的第一個七年以後,我們到了有理性的年齡。此後的每一個七年都有新的改善。你應注意這個自然的改變,助其發展,並希望別人也同樣有所收益。許多人改變了他們的行為、地位或職業,殊不自知,直到發覺變化是如此之大時才如夢方醒。
人活一世,到了什麼都不是時,回首往事,不因曾有過的某些瑕疵而懊惱、悔恨,心如明鏡,讓你活之安然、去之坦然,也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了。
傾聽內心的聲音
一個人最不了解的其實是自己。人們隻了解自己的欲望,不了解自己的本性;隻了解自己的所缺,不了解自己的所有;隻了解自己的容貌,不了解自己的形象。為此,要學會傾聽,它像澡堂裏麵的鏡子,茫茫霧氣凝為水珠淌下來之後,鏡裏就有真容。
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曆,在遭逢大事的時刻,能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如有神示,導引迷路的人走出森林。人隻有在最傾力思考的時刻,才會聽到內心的聲音。心靈在寧靜的時刻,才撥奏琴弦。
很多時候,我們的內心都為外物所遮蔽、掩飾,從而聽不到或不願承認自己最真實的想法,因此在人生中留下許多遺憾:在學業上,由於我們還不會傾聽內心的聲音,所以盲目地選擇了別人為我們選定的,他們認為最有潛力與前景的專業;在事業上,我們故意不去關注內心的聲音,在一哄而起的熱潮中,我們也去選擇那些最為眾人看好的熱門職業;在愛情上,我們常因外界的作用扭曲了內心的聲音,因經濟、地位等非愛情因素而錯誤地選擇了愛情對象……我們都是現代人,現代人慣於為自己作各種周密而細致的盤算,權衡著可能有的各種收益與損失,但是,我們唯一忽視的,便是去聽一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我們很忙,行色匆匆地奔走於人潮洶湧的街頭,這也是我們不去傾聽內心聲音的一個緣由。我們找不到一個可以冷靜駐足的理由和機會。現代社會在追求效率和速度的同時,使我們作為一個人的優雅在逐漸喪失。那種恬靜如詩般的歲月在現代人已成為最大的奢侈和批判對象。內心的聲音,便在這種繁忙與喧囂中被淹沒。物的欲望在慢慢吞噬人的性靈和光彩,我們留給自己的內心空間被壓榨到最小,我們狹隘到已沒有“風物長宜放眼量”的胸懷和眼光。我們開始患上種種千奇百怪的心理疾病,心理醫生和谘詢師在我們的城市也漸漸走俏,我們去求醫,去問診,然後期待在內心喑啞的日子裏尋求心靈的平衡。
其實,人的真我一直在心中安靜的角落裏默默地生活著,當人忙於虛榮、享樂和野心的時候,他就悄悄地回避了,隱忍地等待主人的覺醒,像等待一個迷途的孩子。
當生活變得幹涸乏味,當饑渴的心靈覺得必須要好好審視自己的時候,請試著安靜下來傾聽真實的願望。讓內心的聲音自由表達關於幸福、美麗和夢想的意義,體會生命之泉給心靈注入的希望和活力。這種傾聽能幫助困境中的人們擺脫似乎已停滯不前的生命之舟,帶他們跨入人生的另一階段,讓他們再度體驗生命的甜美。
心理谘詢師要做的事情,就是幫助困境中的人真實地、勇敢地麵對自己的欲望、恐懼和憤怒,去掉蒙在心靈上的層層包裝——這是一個非常艱難痛苦的過程,因為必須麵對自己醜陋甚至邪惡的一麵,但最終的結果將表明,這種痛苦是值得的——讓心靈健康地在陽光下舒展。
人人可以成為自己的心理谘詢師。在內心的聲音發出呼喚的時候,鼓起勇氣回應它,突破現有的舒適的界限,嚐試新的願望和冒險,承擔由此而來的責任,體驗新的高峰的獎賞,體驗豐富了的生命的內在樂趣,體驗每一個微小瞬間的絕對微光。
所以,別讓內心的聲音徒勞地呼喊,靜下來,傾聽自己的真正願望吧!內心的聲音在訴說什麼呢?它始終如一提醒我們的,乃是我們內心最真實、最持久的願望和要求。我們到底想得到什麼?我們最關注、最在乎的東西是什麼?內心的聲音都在以一種默默的堅持提醒我們。
尋求人生的價值
在曆史的演進中,西方哲學思考的重心經曆了由本體論到認識論的轉移。古希臘的泰勒斯以世界的始基是水的命題開始了最早的哲學探討,從而揭開了人類哲學思考中的本體論階段。古希臘的早期自然哲學家們關心的主要問題是世界的本質究竟是什麼,試圖尋找世界的“多”中之“一”,變中之不變。一些人歸結為質料(水、氣、火、種子、原子),另一些人歸結為形式(數、存在、理念)。
經曆中世紀經院哲學的唯實論與唯名論的爭論,近代哲學思考的重心轉向認識論。英國經驗論者與大陸唯理論者爭論的主要問題是知識的來源問題。康德第一個自覺地把認識能力本身當作哲學研究的對象,確定哲學的使命是“叫我們看清楚我們理性的本性”,使“理性對它自身的認識”變成“真正的科學”。可以把近代西方哲學看作哲學史上的認識論階段。
近代哲學開啟的工具理性狂潮席卷了人類足跡所到的一切地方,其優勢與弊病越來越為現代人所認識。這最大的弊病就是人的異化問題。對於人的問題的世界範圍的哲學興趣卻已經是一個確鑿的事實。馬克思和尼采為我們喊出了人的價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