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人 生 的 高 度1
放下的道理
佛陀住世時,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羅門來到佛前,運用神通,兩手拿了兩個花瓶,前來獻佛。
佛對黑指婆羅門說:“放下!”
婆羅門把他左手拿的那個花瓶放下。
佛陀又說:“放下!”
婆羅門又把他右手拿的花瓶放下。
然而,佛陀還是對他說:“放下!”
這時黑指婆羅門說:“我已經兩手空空,沒有什麼可以再放下了,請問現在你要我放下什麼?”
佛陀說:“我並沒有叫你放下你的花瓶,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塵和六識。當你把這些統統放下,再沒有什麼了,你將從生死桎梏中解脫出來。”
黑指婆羅門才了解佛陀放下的道理。
“放下!”這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人有了功名,就對功名放不下;有了金錢,就對金錢放不下,有了愛情,就對愛情放不下;有了事業,就對事業放不下。
我們肩上的重擔,心上的壓力,豈止手上的花瓶?這些重擔與壓力,可以說使人生活過得非常艱苦。必要的時候,佛陀指示的“放下”,不失為一條幸福解脫之道!
我們常說:“拿得起,放得下”,其實,所謂“拿得起”,指的是人在躊躇滿誌時的心態,而“放得下”,則是指人在遭受挫折或者遇到困難或者辦事不順暢以及無奈之時應采取的態度,一個人來到世間,總會遇到順逆之境、遷調之遇、進退之間的各種情形與變故的。範仲淹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了這樣一種心境,就能對大悲大喜、厚名重利看得很小很輕很淡,自然也就容易“放得下”了。
是啊,該放棄的不放棄,有時候反而是你的一種拖累,你什麼都想擁有,最終有可能一無所有。生活給予你的是有限的生命,有限的資源,所以你必須放棄一些不該擁有的,選擇一些適合你自己應該擁有的,想擁有的太多,你的生命將何以堪?
什麼也不願放棄的人,常常會失去更有價值的東西。
不要把你的生命浪費在最終要化為灰燼的東西上,放棄那些不適合自己去充當的角色,放棄束縛你手腳的那些沉重包袱。用你旺盛的精力和靈光的智慧去追求你真正應該有的東西,十分努力地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標,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放棄是一種選擇,需要你的勇氣,因為放棄意味著永遠的喪失,有時需要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魄力。放棄是一種相時而動的判斷,需要你遠見卓識,需要無悔的判斷,和下定一往無前的決心,然後破釜沉舟,果敢行事。你是否抱怨生活太累太累,其實是你沒有學會有所放棄,你何不嚐試放棄一些包袱和拖累,而輕裝前進呢?
放棄那些包袱和煩惱,你就會心情放鬆。放棄會使你變得更精明、更能幹、更有力量。你可以從自身的條件和所處的環境出發,做你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倘若有不切實際的事情,那你就要勇於放棄。因為放棄是走向生活的另一個起點,放棄並不意味著失敗,而是另一個希望的誕生。
現在的放棄,是為了將來的得到,放棄這個,是為了得到那個。
想幹一番大事業的人都知道何時放棄,放棄什麼,如何放棄。你想有所成,就必須學會何時放棄,放棄什麼,如何放棄。
放棄是一種智慧
兩個和尚一道到山下化齋,途經一條小河,兩個和尚正要過河,忽然看見一個婦人站在河邊發愣,原來婦人不知河的深淺,不敢輕易過河。一個年紀比較大的和尚立刻上前去,把那個婦人背過了河。兩個和尚繼續趕路,可是在路上,那個年紀較大的和尚一直被另一個和尚抱怨,說作為一個出家人,怎麼背個婦人過河,甚至又說了一些不好聽的言語。年紀較大和尚一直沉默著,最後他對另一個和尚說:“你之所以到現在還喋喋不休,是因為你一直都沒有在心中放下這件事,而我在放下婦人之後,同時也把這件事放下了,所以才不會像你一樣煩惱。”
放下是一種覺悟,更是一種心靈的自由。
隻要你不把閑事常掛在心頭,你的世界將會是一片風光霽月,快樂自然願意接近你!
其實,生活原本是有許多快樂的,隻是我輩常常自生煩惱,“空添許多愁”。許多事業有成的人常常有這樣的感慨:事業小有成就,但心裏卻空空的。好像擁有很多,又好像什麼都沒有。總是想成功後坐豪華遊輪去環遊世界,盡情享受一番。但真正成功了,仍然沒有時間沒有心情去了卻心願。因為還有許多事情讓人放不下……
對此,台灣作家吳淡如說得好:好像要到某種年紀,在擁有某些東西之後,你才能夠悟到,你建構的人生像一棟華美的大廈,但隻有硬體,裏麵水管失修,配備不足,牆壁剝落,又很難找出原因來整修,除非你把整棟房子拆掉。
你又舍不得拆掉。那是一生的心血,拆掉了,所有的人會不知道你是誰,你也很可能會不知道自己是誰。
仔細咀嚼這段話,其中的味道,我們不就是因為“舍不得”嗎?
很多時候,我們舍不得放棄一個放棄了之後並不會失去什麼的工作,舍不得放棄已經走出很遠很遠的種種往事,舍不得放棄對權力與金錢的角逐……於是,我們隻能用生命作為代價,透支健康與年華。不是嗎?現代人都精於算計投資回報率,但誰能算得出,在得到一些自己認為珍貴的東西時,有多少和生命休戚相關的美麗像沙子一樣在指掌間溜走?而我們卻很少去思忖:掌中所握的生命的沙子的數量是有限的,一旦失去,便再也撈不回來。
佛家說:“要眠即眠,要坐即坐”,是多麼自在的快樂之道啊,倘使你總是“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需索,睡眠時不肯睡,千般計較”,這樣放不下,你又怎能快樂呢?
莊子雲:“人生如白駒過隙。”哲人的結論難道不能使人有些啟迪麼?我輩何不提得起,放得下,想得開,做個快樂的自由人呢?
放棄是一種智慧。有選擇就有放棄,學會放棄也是一種生命的解脫。
非洲土著人會用一種奇特的狩獵方法捕捉狒狒:在一個固定的小木盒裏麵,裝上狒狒愛吃的堅果,盒子上開一個小口,剛好夠狒狒的前爪伸進去,狒狒一旦抓住堅果,爪子就抽不出來了,人們常常用這種方法捉到狒狒。因為狒狒有一種習性,不肯放下已經到手的東西。
人們總會嘲笑狒狒的愚蠢,為什麼不鬆開爪子放下堅果逃命呢?但人們為什麼沒有審視一下自己呢?並不是隻有狒狒才會犯這樣的錯誤。
其實,人的欲望也是如此。因為舍不得放棄到手的職務,有些人整天東奔西跑,荒廢了正當的工作;因為舍不得放下誘人的錢財,有人費盡心思,不惜鋌而走險;因為舍不得放棄對權力的占有欲,有些人熱衷於溜須拍馬、行賄受賄;因為舍不得放棄一段情感,有些人寧願歲月蹉跎……人總是這樣,總是希望擁有一切,似乎擁有的越多,人越快樂。可是,突然有一天,我們忽然驚覺:我們的憂鬱、無聊、困惑、無奈,都是因為我們渴望擁有的東西太多了,或者太執著了。不知不覺中,我們已喪失了一切本源的快樂。
一個人,背著包袱走路總是很辛苦的,該放棄時就應果斷地放棄,生活中有得必有失,正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靜觀世間萬物,體會與世界一樣博大的詩意,適當地有所放棄,這正是獲得內心平衡,獲得快樂的好方法。
生命如舟,人的一生載不動太多的物欲和奢求。放棄那些根本不可能實現或帶你走上悲劇性道路的欲念吧?不然,生命之舟就有沉沒的危險。而在放棄之後,你會發現人生更加輕鬆而堅強!
色即是空
“色”在佛教語言中有兩層意思,狹義地講是指人的肉體,俗語中“好色”、“色迷迷”即是此義;廣義地講是指整個現象界,即所謂“法界”。
“色即是空”,意思是萬法皆空,一切皆空,世界不存一物;“空即是色”,意思是對“空”的覺悟離不開“色”,隻有在“色”中方能悟“空”,神會禪師說“煩惱即菩提”——有煩惱才能尋求對佛教真理的覺悟,是對“色即是空”的最好注解。
本明、宗一禪師都以“蓮花”與“淤泥”的關係來比擬菩提與煩惱的關係,強調“須知煩惱處,悟得即菩提”。也就是說,人生在煩惱之中,要像蓮花出於汙泥而不染一樣,當煩惱襲來的時候,千萬不要為煩惱所擺布,而要善於寬解,善於自我安慰,隻要能把身外之物看作是虛幻的,也就保持了自己內心的寧靜而不失其本原清淨之心;反過來又可以說,正像汙泥中可以生長出蓮花一樣,煩惱中也可以使人產生對佛教真理的覺悟,而能“隨所住處恒安樂”。這與禪宗“即世間而求出世間”的人生態度是相一致的。
據《壇經》記載,臥輪禪師偈語說:“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鏡心不起,菩提日日長。”慧能禪師聽到了,立刻批評道:“這一偈語並沒有說明人心的妙用,如果依此而行,是給人增加束縛。”接著,他就給念了一首他作的偈語,說:“慧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鏡心數起,菩提作麼長。”他認為“不動心”並不是覺悟,反而是對人的束縛,強調隻要“本原清淨心”不被障蔽,就可以在現實的生活中去追求一種自由的境界。
在中國禪宗學說史上,很多禪師都持與慧能相同或相近的觀點,有的還大大發揮了慧能的這一思想。有人問歸仁禪師:“如何把僧人的德行付諸行動?”歸仁禪師回答:“破齋犯戒。”此外,如桂琛禪師說“律身非真解脫”,善本禪師教人“不用無繩而自縛”,都是反對戒律對人的束縛。在解除了束縛以後,“大千世界內,一個自由身”。